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卷)
¥
51.45
5.8折
¥
88
九品
仅1件
作者冯友兰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0-1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7
上书时间2024-12-2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冯友兰 著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
2020-11
-
版次
1
-
ISBN
9787100190435
-
定价
8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68页
- 【内容简介】
-
中国哲学史新编是有名哲学家冯友兰的经典著作。本书以时代思潮为纲,以对每个思潮中涌现出的哲学中心问题的阐释为要,对中国哲学史做出了全面而深透的研究;综合历朝历代的政治条件、社会环境和事件,提炼出一系列具有时代意义和学术高度的创见解,对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书在着重探讨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对中国史和思想史进行了梳理,呈现出一个高度浓缩的的精神世界。
- 【目录】
-
第五册
自序/3
绪论/5
节从地主阶级贵族到“四民之首”/5
第二节士与知识分子阶层/9
第三节士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10
第四十九章通论道学/12
节什么是道学/12
第二节从比较哲学的观点看道学的特点/14
第三节道学的目的和方法/19
第四节道学的发展阶段/21
第五节道学的名称/22
第六节道学的历史作用/26
第五十章道学出现的政治条件——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27
节军阀和士的联合/27
第二节当时变革的必要/29
第三节庆历新政和范仲淹的改革“十事”/30
第四节庆历新政和李觏的《周礼致太论》/32
第五节“熙宁变法”和王安石的“新政”/40
第六节道学的兴起/46
第五十一章道学的前驱——周惇颐和邵雍/49
节谁是道学的创立者/49
第二节周惇颐的《太极图说》/51
第三节周惇颐的《通书》/58
第四节周惇颐论“孔乐处”/62
第五节邵雍的“先天学”/64
第六节邵雍的世界年谱/69
第七节《皇极经世》的《观物内外篇》/73
第八节对于周惇颐和邵雍的图像的两种了解/78
第五十二章道学的奠基者——二程/83
节二程的家世和经历/83
第二节二程对于王安石新法的态度/86
第三节天理或理/94
第四节气、心、、情/100
第五节程颢的《识仁篇》和《定书》/103
第六节程颐的《易传序》/111
第七节二程的“气象”和“孔乐处”/113
第五十三章道学的奠基者——张载/117
节张载的生及其著作/117
第二节发挥唯物主义的“有无混一”论/118
第三节发挥辩证法的“二端”论/122
第四节张载的《西铭》与人的精神境界/127
第五节《正蒙》的《大心篇》与为学之方/129
第六节《正蒙》的《诚明篇》与为学之方/133
第七节张载的政治社会思想/139
第五十四章朱熹/144
节北宋道学所引起的哲学问题/144
第二节朱熹的生及其著作/146
第三节理、太极/149
第四节气/153
第五节朱熹的宇宙形成论/156
第六节、心、情、才/160
第七节修养方法/164
第八节“王霸之辨”/170
第九节朱熹易学中的辩证法思想/172
第十节 前期道学的高峰/181
第五十五章陆王**的兴起/183
节陆九渊对于“无极而太极”的批评/183
第二节陆九渊的宇宙观和修养方法/187
第三节鹅湖之会和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190
第四节王守仁的《大学问》/192
第五节“致良知”与“**”/197
第六节“良知”与“爱有差等”/201
第七节“良知”与“动静合一”/203
第八节从哲学上看理学和**的异同/205
第五十六章道学外的思想家——陈亮和叶适/209
节陈亮的政治态度/209
第二节陈亮的社会思想/210
第三节陈亮对于程朱“形上”和“形下”的批评/211
第四节陈亮和朱熹关于“王霸”问题的辩论/215
第五节叶适的政治态度和社会思想/218
第六节叶适的哲学思想/219
第七节陈亮和叶适重商思想的社会根源/224
第五十七章气学的复兴和理学的自我修正及革新/227
节王相对于道学的态度/227
第二节王相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228
第三节王相的唯物主义认识论/231
第四节王相对于**的批评/233
第五节罗钦顺对于**的批评/234
第六节罗钦顺对于理学的修正革新/236
第七节王相和罗钦顺在后期道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239
第五十八章**的发展/240
节杨简的《己易》/240
第二节王畿的“四无”说/242
第三节李贽的“童心”说/245
第五十九章后期道学的高峰——王夫之的哲学体系/252
节论客观世界的真实/252
第二节关于“有”“无”问题/253
第三节关于“动”“静”问题/255
第四节关于“形上”“形下”问题/256
第五节关于“理”及其各项对立面/257
第六节王夫之的认识论及其对**的批判/261
第七节关于“知”“行”问题/263
第八节关于“”“命”问题/265
第九节王夫之的历史观/266
第十节王夫之的辩证法思想/268
第十一节王夫之哲学思想的局限/271
第十二节王夫之的著作的幸与不幸/274
第六册
自序/277
绪论/280
第六十章中国历史第二次大转变时期思想界中的先行者——黄宗羲/289
节《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289
第二节对于罗钦顺的/291
第三节对于**的修正/296
第四节《明夷待访录》所画的蓝图/298
第六十一章元对于道学的批判/303
节元的《四存编》/303
第二节元对于“格物致知”的新解释/306
第三节元对于“格物致知”新解释的历史意义/308
附记/309
第六十二章戴震反道学的斗争/310
节戴震论“道”/310
第二节戴震论“形上”“形下”/312
第三节戴震论“理”/313
第四节戴震论“”“气”/314
第五节戴震论“欲”“情”“知”/316
第六节戴震对于道学的政治的批判/319
第六十三章魏源应付大转变的新形势的对策及其哲学思想/321
节魏源的对策/321
第二节魏源的“经世”精神/324
第三节魏源的哲学思想/326
第四节魏源“以夷为师”思想的影响及其局限/329
第六十四章农民大和太天国的神权政治/330
节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情况/330
第二节洪秀全传略/331
第三节洪秀全的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和太天国的神权政治/332
第四节洪秀全和太天国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335
第五节太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338
第六节洪仁玕的《资政新篇》/340
第七节论洪秀全和太天国/342
第六十五章所谓“同治中兴”和“同治维新”的中心人物——曾国藩/345
节曾国藩与太天国斗争的历史意义/345
第二节曾国藩的哲学思想/347
第三节曾国藩的军事思想/351
第四节曾国藩的洋务措施和洋务派思想/356
第五节曾国藩与满汉斗争/361
第六十六章戊戌变法(所谓“光绪维新”)的组织者和者——康有为/366
节康有为的生和著作/366
第二节康有为早期变法思想/367
第三节康有为所的“公车上书”/368
第四节康有为的《统筹全局折》/369
第五节康有为所理解的立宪制/371
第六节康有为的重商思想/374
第七节康有为的《官制议》/376
第八节康有为与今文经学/378
第九节康有为与孔教/382
第十节康有为的《大同书》和他的哲学思想/387
第十一节近代维新时期的“格义”/391
第六十七章戊戌维新运动的激进理论家和哲学家——谭嗣同/393
节谭嗣同对于封建制度和道德的批判/394
第二节谭嗣同论“仁”和“以太”/396
第三节谭嗣同对于事物发展的了解和认识过程的分析/403
第四节谭嗣同的道器说和三世说/407
第五节谭嗣同对戊戌变法的说明和辩解/411
第六十八章中国个真正了解西方的思想家——严复/415
节严复对于当时所谓中学和西学的“格义”/416
第二节严复对于当时中国的问题的看法/420
第三节严复所介绍的《天演论》/425
第四节严复论“自由”/428
第五节严复与逻辑学/430
第六节严复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432
第七节严复的哲学思想/434
第六十九章中国近代美学的奠基人——王国维/438
节王国维对于康德的推崇/439
第二节王国维的《论》/441
第三节王国维的《释理》/442
第四节王国维的《红楼梦》/444
第五节王国维的《论哲学家及美术家之天职》/448
第六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450
附记/457
第七十章关于中学、西学斗争的官方结论/460
新版校勘后记(蔡仲德)/466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