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愁的天际线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乡愁的天际线

28.03 3.2折 88 九品

仅1件

北京昌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冬君 著;李玉祥 摄影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6-11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A7

上书时间2024-12-17

旧书香书城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冬君 著;李玉祥 摄影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 2016-11
  • 版次 1
  • ISBN 9787100126069
  • 定价 8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 纸张 其他
  • 页数 254页
【内容简介】


乡愁的天际线是一部以影像与文字呈现具有与艺术传奇彩的古镇――宁波慈城人文风貌的优美典雅之作,同时也是一部试图从人类精神乡愁的回归角度所做的一次人文哲学思之作。全书文字近5万字,插图200帧。摄影者为靠前有名的、以擅长拍摄乡土民居而闻名的摄影家李玉祥;撰文者为靠前有名的学者李冬君,其代表作落花一瞬令读者惊叹于一位女学者笔下思想与文字的灼灼光芒。他们的联手,使得本书同时具有了思想的、文学的、艺术的等多重维度的美,并因此了那些泛泛的旅游指南之类的图文书。

【作者简介】


李冬君,独立历史学人,自由写作者,人称“江山一女史”,现居北京。主要著有落花一瞬:本人的精神底、青花里的乡愁:关于瓷与茶的美学志、中国私学百年祭等。

精彩内容:

序乡愁的天际线李冬君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乡愁,是漂泊在精神与肉体游离的不确定中,于是,哲学拿到了第二个订单,在精神图纸上为人类描绘了一个家园,让精神回归,乡愁便不再缥缈。原来,哲学为乡愁指定的路径,是一种回归的方式,家园在哪里?在自我,在内心,乡愁的解决之道,在回到自我。还有一种乡愁,是哲学无法给定的,它带着泥土的厚重,却驻扎在情感深处,是一种深深眷恋于故土的思乡情怀,一种很个人化的具体记忆,像母亲怀胎十月,孕育于故乡水土,与你与生俱来,因此,那种带有母亲味道的乡愁,是故乡的水土给定的。即使你远在天边,终老无回,那记忆也会如影随形追随你左右,与你耳鬓厮磨一生。郑雷孙先生离开故土70年了,他的腿力已经不足以支撑他长途跋涉,不过,看起来,他的精神地图丰硕,于是,他在内心找到了一条回故乡之路。1938年秋,慈城新建伊始,第二年便毁于入侵者军飞机的轰炸,为便利城民的疏散转移,拆除了一部分城墙。1941年,郑雷孙先生离开家乡,从老先生于机械系来猜想,那个时代的美或许都会有一个关于未来的“中国”的追求。慈城印象,定格在他离开的那一刻,之后随他去到台湾远渡美国,那一抹天际线下的小城的生活样式,便落定在他的心里。人在盛年之际,他乡落寞时,乡愁是一种慰藉,也是一种饶不过自己的“不肯过江东”的撕扯;而在老耄之时,褪去了奋斗时的华彩甚或跌宕,如悬崖飞瀑来到疏阔地带,江水缓中乡愁浮现的,多半是儿时的景象、儿时的味道,在纯真中纯粹,在纯粹中回味,唯有除了思念还是思念的思念,在回不去的叹息中流连。记忆中的温暖,融化了归乡无望的寒冷,尘封中,故乡开始一寸一寸地复原。2005年6月,郑雷孙先生拿起笔了,蘸满浓浓的乡愁墨汁,他开始在纸上描绘故乡的地图,于是1938年的慈城便在他的旧时故乡图中,一寸一寸地呈现出来。四进的郑宅“书楼”,上学路上经过的通济桥,常去玩耍的清道观;有风帆纤舟,湖堤桥亭的水乡风致;有建于北宋年间的孔庙,明清大宅的青瓦白墙;无数生动的生活剪影也穿插其间——体育场上的足球赛,客运站里刚到站的汽车,走在乡间的娶亲队列,戏台上的锣鼓喧天还有老先生生龙活虎时读的慈湖中学,以及当时还完整的明城墙,一派瑰丽斑斓的古城秋景。郑雷孙先生出身机械系,对绘制地图并不陌生。一片一片的局部草图,有宣纸粘贴的,有纸上的投影等,白描着碎片化的记忆,然后以严谨的数据在记忆中将它们拼接起来。于是,地图上细细密密画了不少时的生活场景以及家乡的风土人情,温暖了整个地图。这,是那个时代美的书卷文艺气质。尤为独特的是,老先生在绘制地图时,偏偏“上南下北”,那是他绘制给自己看的,是将自己熟悉的思乡板块置于眼前,看起来方便的,便是城北慈湖两岸。这样整整六年,直到2011年,这幅旧时故乡图终于完成了。慈城古建群落中有冯俞宅,这幅图在那里展出。其实,如果说人类有分别心的话,也是这一点点家乡的泥土味儿带来的乡愁而已。那味道像一根风筝线,系住思乡的那头,虚虚实实、时有时无、似断非断地在太洋上游弋,从慈湖牵着远在美国的离乡者。一根无形的乡愁天际线,又将“离乡者”的定义,从哲学无法给定的“泥土儿的乡愁”带回到哲学的命题。对于能够自由分离或迁徙的生命体来说,谁又能没有乡愁呐?如某些候鸟类的北徙南归,如一些鱼类的溯流而上,但对这些“离乡者”来说,是季候的纯物态迁徙,是生物的眷恋。而人,更多的则是精神眷恋。如果说精神是肉体的故乡,那么在精神与物质益分离的前提下,在人作为“精神离乡者”渐趋紧迫之际,哲学的问题——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一命题再一次被乡愁的天际线牵引出来,并以带有审美意味的乡愁情怀开始回归。像郑雷孙先生那样,人们以各种方式怀旧,因挂在同一条乡愁的天际线上而摇曳生姿。李玉祥君,于武汉大学新闻系摄影专业,三十多年来,他的镜头一直对准古村落的老房子,在风速般的城镇化进程中,他与现代化赛跑,用脚步追赶那些渐行渐远的古老家园,想在古村落荒芜或拆迁之前,将曾经的古村落以及它的天际线定格,为古村落的文明样式立此存照。而我则在人们忙碌地审度物我之间的关系时,悄悄走了个神,便有幸瞥见了李玉祥先生的旋转光圈,他用镜头审视过去、思现在、定义未来的摄影作品,让我满载疲惫的脚步暂停,追随他的光圈的圈定,去寻找那根乡愁的天际线。当我驻足于一幅宁静的古宅门照片前时,感受到了那用现代理念诠释古宅修复所产生的人文关怀磁场。这磁场也吸引了在场的所有人,这里便是古城慈城冯俞宅里的“李玉祥摄影展”。一个镜头相遇了一座高贵而又从容不迫的古镇,于是定格了一个镜头的缘分,那缘分绝非凡俗,而是在镜头里与古城握手,相契于一种文艺复兴的气象。李玉祥的眼光是不会错的,早想和他合作一本书,他负责古村落摄影,我来码字。我们即刻决定,从慈城开始合作本书——乡愁的天际线。文艺复兴在当下指什么?是指在复兴古典中寻找安放现代人的精神乡愁的家园。慈城小镇,以审美之眼,可以直接读取自然和历史的线索很多,处处都是“年代资本”的颓垣,含着利润在未来兑现的金匙,这些都是复兴的支撑点,而不是所谓的“搭台经济唱戏”。这早已不是两者择一的问题,而是在观念较量中不媚权、不讨好俗众的于精神坍塌的胜出,是一份对历史遗存的担待,以及建立在能力上的分寸感。分寸感是美学标准,是潜藏于生命中的恰到好处的时空比例,是心灵与历史的交谈,但需要教养的敦促。这一坚定的见解,便来自于千年古镇慈城的现实文本,这座唐代龟形格局的古城,带着它与生俱来的天地福气,滋养那带有“灵魂眷顾的思想”,在此固执着“不成长主义”、“不发展的自由”,保守着现有的,以减法丰富它的质感,以浓缩提升它的品质,以精致谋求它的存续,用如此单纯的道理,为人类的乡愁重建精神家园。这种保守主义才是当下文艺复兴的基调。如何陈述这踽踽独行于保守主义精神中的古典高贵,无论当下多么丰富的信息语境都显匮乏,而它逐渐显露的意义则在未来兑现的精神预期中,敦促我们去回顾古典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追求对的启蒙结果,并在获得的信念中,登上山顶,俯瞰慈城——在这里,我们依旧能从屋脊城墙上,看到远山的乡愁天际线;在一砖一瓦的颓垣上,感受到绽放着古典的未来意识;在走马楼里的乡绅餐桌上,品尝到古典与现代、乡土与城里的菜肴的“共和”滋味;在民国时代的小巷中,轻推虚掩的普迪小学之门,去凭吊柔石早春二月里的雪里桃花。
【目录】


ⅰ  乡愁的天际线
时光过滤的城墙
在墙基上踱量岁月
进出东门的乡愁
城雕的艺术眷顾
ⅱ  绽放古典的未来
为美立宪
古典精神的欢跃
绽放未来的“道”
ⅲ  走马楼的“共和”品位
莫奈的韵味
走马楼涅?
营造新法式
审美的共和
乡绅的餐桌
ⅳ  民国里的早春二月
美的城西旧事
倾城之恋虽迟暮
附  慈城大事记
历史沿革
古城保护开发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