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评写作十讲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时评写作十讲

15.44 4.4折 35 九品

仅1件

北京昌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曹林 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1

上书时间2024-12-17

旧书香书城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曹林 著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8
  • 版次 1
  • ISBN 9787309082029
  • 定价 3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69页
  • 字数 259千字
【内容简介】
《时评写作十讲》凝聚了一个从业十年、仍在笔耕不辍的评论员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成果。
它打破了传统评论教材的结构安排,以更符合评论写作内在规律的问题意识去安排章节;对写作规律作了独到的剖析,提出了“评论的附加值”和“评论的写作效率”这两个核心概念;没有停留于评论写作的技术层面,而是尝试教学生如何积累作为一个评论员应掌握的非技术要素;《时评写作十讲》特别重视案例,而且所选案例多数是作者自己的创作体验和作品,这比单纯引用别人的案例更具说服力,更能把写作的思维过程和实战经验完整地还原出来。
《时评写作十讲》不是用于应试的,而是非常实用的时评写作参考书,不但可以帮助初学者少走弯路.尽快上手,也可以帮助评论员走出误区,迅速提升自我。
【作者简介】
曹林,《中国青年报》主任编辑、评论部副主任,在《南方都市报》、《东方早报》、深圳《晶报》等数家媒体开有时评专栏。著有《拒绝伪正义》(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版)。评论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并曾获中国人大新闻奖、中国慈善新闻奖、中国廉政新闻奖、《南方周末》和搜狐举办的中国时评大赛一等奖、首都青记协举办的评论大赛一等奖。在多家电视台、电台做过评论节目嘉宾.并在多所高校新闻系开过评论讲座,备受学生欢迎。
【目录】
序马少华
第一讲评论的知识准备
评论写作是一个不断吸收新思想、不断形成新观念、不断习得新经验的开放过程。我们应该在对时事的观察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积累新的知识,而不是在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中透支自己的所学所积累,把自己写空。
一、多读书
1.读书为评论储备知识
2.读书积累评论的问题意识
3.读书培养评论敏感
二、多写作
1.写作培养评论语感
2.突破写作的心理障碍
3.积累评论分寸感
三、多看新闻
1.培养时代感
2.训练评论思维
3.培养时事联系感
四、怎样将理论应用到评论中
五、培养积累资料的习惯
六、对初学评论者的几个忠告
附录1:时事评论员读书的三个时段(曹林)
附录2:如何克服写评论的心理障碍(马少华)

第二讲评论的附加值
现在每天纸媒和网络生产出来的评论多如牛毛,在这信息海洋中,让人读你的评论总得有一个理由吧,凭什么读你的而不读别人的,你的总得比其他人的有可取之处,能让人收获一点儿东西,那就是你文章的附加值。
一、写评论要比读者知道得更多
二、建立政治人脉——向李普曼学习
三、亲自去调查——以“接地气”戒除键盘依赖
四、专业取胜——专注领域积累的优势
五、亲身经历讲故事——“我”的附加值
六、两会评论实践附加值
1.两会政治的知识附加值
2.多元渠道的信息附加值

第三讲评论的表达效率
1935年8月,当时正在天津《大公报》工作的萧乾接受了总编辑张季鸾让他写一篇关于开学时勉励师生的社评任务。结果稿子没通过,不能用。萧乾从张季鸾办公室拿退稿时问:“张先生,学着写社评应该看些什么书?”张季鸾沉吟了一会儿说:“《佛经》。”张季鸾之所以向萧乾推荐《佛经》,主要原因可能就是让其学习文字的简练和浓缩。
一、公民表达的实用文体
二、最短时间最快理解你的观点
三、切忌信马由缰的发散性思维
四、尽量少谈抽象概念
五、让人琢磨的不是好语言
六、精彩要体现在标题中
七、漂亮的开头迅速征服读者
八、评论的结构和节奏
九、表达效率,当然还要求出手迅速
十、表达效率让评论付出的代价

第四讲评论的选题
《南方周末》的广告语是:在这里,读懂中国。我们这些以评论为业的人,在选题上也应该有这样的大视野、大关怀:将自己的选题与你身处的时代结合起来。在你的评论中,要能读懂中国。
一、选题就是对评论价值的判断
二、大时代的观念——将选题与时代结合起来
三、从你的选题中读懂中国
四、新闻本位时代无法回避热点
五、有冲突的话题更有评论价值
六、追逐热点之外拓宽选题途径
七、带着问题意识,等待新闻由头

第五讲评论的角度
一位教徒在祈祷时犯了烟瘾,就问神父: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神父瞪了他一眼说:不可以!另一位教徒在祈祷时也犯了烟瘾,他问神父:抽烟时可以祈祷吗?神父赞赏地说:可以!
一、角度不是迷信,角度非常重要
二、新角度切入,提起对老问题的关注
三、小角度切入,让大问题有贴近性
四、跳出思维局限——“无话可说”也是一种角度
五、见人之未见——在细节中寻找新的角度
六、寻找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角度
七、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几个案例
附录:评论的角度与批评的价值次序(曹林)

第六讲评论的观点与判断
关于评论写作的判断次序,一个资深媒体人是这样说的: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断是非,再说利害。这句非常精辟的话,基本上涵盖了评论中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判断。先问真假,作的是事实判断。而“再断是非”和“再说利害”涉及价值判断中两种最重要的判断:是非判断和利害判断。
一、观点是对事实或价值的明确判断
二、法律判断是一种事实判断
三、价值判断中最普遍的判断:是非判断
1.简单的是非
2.完整的是非
3.深浅的是非
4.比较的是非
5.现实的是非
6.辩证的是非
7.反躬的是非
四、利害判断
附录:评论的境界(李方)

第七讲评论的思维
大爷挑了三个西红柿放到秤盘里,摊主说:“一斤半,三块七。”大爷说:“我就做个汤,用不着那么多。”说完去掉了个儿最大的那个西红柿。摊主迅速又瞧一眼秤:“一斤二两,三块。”正当我看不过去想提醒大爷注意摊主秤时,大爷从容地掏出了七毛钱,拿起刚刚去掉的那个大的西红柿,扭头走了。这就是逆向思维。
一、评论的批判思维
二、经验思维:不能空谈抽象的事物
三、不可不重视的求新思维
四、时评写作需要开放性思维
五、时评写作中常用的几种思维
1.跳跃思维
2.逆向思维
3.联系思维
4.归纳提炼思维
5.对比思维
6.辩证思维
7.发现思维
8.思维无定法
六、时评写作需要警惕的几种思维
1.刻板思维
2.二元对立思维
3.愤青思维
4.极端思维
七、公共政策批评的三个思维误区
1.制度洁癖
2.根治预期
3.立竿见影的苛求

第八讲评论的逻辑
网上有个笑话,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恶搞成“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搞笑之处就在于违反了逻辑同一律。评论中经常有这样的概念偷换。
一、一个典型的逻辑谬误案例
二、演绎推理
三、归纳推理
四、类比推理
五、评论中常见的逻辑谬误
1.以偏概全
2.推不出
3.假性因果
4.滑坡谬误
5.概念偷换
6.诉诸非逻辑
7.反问谬误
8.稻草人谬误
9.虚假两难
10.复杂问题谬误
11.词语歧义
12.小众统计
13.实体化谬误
14.感觉谬误
15.烟幕谬误
附录:数数看,这篇评论中出现了多少个逻辑谬误

第九讲评论的理性
最应该警惕的就是符合你愿望的谎言,符合你想象的假消息。当一种传言非常符合你的愿望,或某个消息非常符合你的想象时,你要警惕了,有人在利用你的弱点。作为以理性为分析工具的评论人,一定要有“一事当前,先问真假”的理性,不能让自己偏爱消费冲突的弱点轻易被别人操纵和利用。
一、理性成为自我阉割术
二、评论为何要尊崇理性
三、理性是公认的规则
四、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判断真假的理性
五、是非永远高于立场——公正旁观者的理性
六、谨慎地衡量社会后果——社会责任的理性
七、理性不是一种霸权——自我反思的理性
八、在网络民愤前保持独立判断
九、坚守理性,不放过每一种恶
十、坚守理性才能成就舆论领袖

第十讲评论伦理、评论版与评论员
李普曼告诉他的同行们:在自己正确的时候,要克服那种不必要的激情。为什么呢?因为过多地陷入那种激情中,会影响自己的判断。激情容易感染别人,但不妙的是,激情在感染别人之前,首先容易使自己深深地被感染和欺骗,陷于某种自以为是、自以为掌握着真理的激情,使一个人的思想变得封闭,将一种观点推向极端。
一、中国人普遍缺乏职业精神
二、评论人的角色定位
1.公正的旁观者
2.冷静的介入者
3.勇敢的说不者
三、评论的伦理规范
四、应警惕的一些时评病
1.警惕拔高和过度阐释
2.警惕大词、俗词和套话
3.警惕自我设限
4.警惕自己的期待
5.警惕道德优越感
6.警惕修辞与比喻
7.警惕野鸡数据,学会咀嚼数据
8.警惕表达冲动
五、评论人的基本素质
六、评论版概况
1.评论版在当下中国的发展
2.评论版在媒体中的位置
3.评论版的编辑体制
七、评论的样式
1.社论写作
2.评论员文章
3.评论专栏写作
4.评论访谈
5.评论记者
6.系列评论
7.新闻述评
8.不同载体的评论
八、国内时评版的几种风格
1.《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
2.《南方都市报》评论版
3.《新京报》评论版
4.《晶报》评论版
5.红辣椒评论
九、时评家的风格
1.鄢烈山
2.马少华
3.叶檀
4.郭光东
附录1:时评正在成为一种脑残文体(叶匡政)
附录2:审慎与节制: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品质(曹林)
附录3:给时评作者提五个最基本的要求(彭远文)

附论中国新闻评论教育批判
案例教学是好,可一个作者如何写好一篇作品,你很多时候无法根据作品这个结果去逆向还原出他是怎样写好这篇评论的,仅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分析别人的写作经验,这种逆推出、想象出的经验是死的教条,而不是可以复制和内化的活知识、活经验。
一、没有职业门槛的评论教师
二、评论教材多数质量低劣
三、评论教学思路的问题
1.误入歧途的研究性思路
2.颠倒了次序的先理论后写作
3.缺乏对非技术性层次的关注
四、评论教学的实践性
1.评论教师首先要不断地去实践
2.致力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
3.用实践思维讲评论
五、评论教师应有的素质
1.理论总结的能力
2.对时事保持关注的热情
3.对学生的责任心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