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T创新课:麻省理工模式对中国创新创业的启迪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MIT创新课:麻省理工模式对中国创新创业的启迪

17.68 3.7折 48 九品

仅1件

北京昌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亚生、张世伟、余典范、王丹 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1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A1

上书时间2024-11-25

旧书香书城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黄亚生、张世伟、余典范、王丹 著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1
  • 版次 1
  • ISBN 9787508648477
  • 定价 4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98页
  • 字数 137千字
【内容简介】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序幕早已拉开,如果说“引进和模仿”加速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使中国在短短30多年内完成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业化之路。那么,“自主创新”将是中国赢得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必要手段,基于“自主创新”基础上的“创新创业”,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干细胞”,以及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中国如何才能够实现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创新创业”?
  大洋彼岸,美国有何可借鉴的经验?
  《MIT创新课》以MIT创新创业模式为例,详细展示美国是如何实现其超人的创新创业大业的。MIT的科学研究成就已经广为人知,到目前为止,共有80位诺贝尔奖得主。但在社会经济领域,MIT更为闪亮的名片则是其创新创业的精神和成就。很难想象由MIT校友创办经营的公司其年营业收入总和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若将其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则能排在全世界第11位。而且,MIT创新创业的精神还在社会上不断被发扬和升华。
  为了探索MIT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奥秘,《MIT创新课》系统剖析了MIT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运行机制,详细阐述了MIT内部创新创业的流程与机制保障及外部环境与MIT的融合发展机制,深入探讨了MIT在研究型大学与创业型大学之间的辨证统一,并重点阐述了MIT在“政产学研”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合作方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MIT创新课》最后通过对比中国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差距,剖析内在的原因,结合MIT的经验,提出了未来中国创新创业的发展思路。MIT的创新创业模式对中国政府、高校以及企业和创业者个人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为了增强《MIT创新课》一书的可读性,书中穿插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并对比探讨了在国内创业成败的因素,相信这些会对读者带来启发。
【作者简介】
  黄亚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历任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教职和世界银行顾问。2010年被美国国家研究学会选为全美研究亚洲问题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创办“中国实验室”和“印度实验室”,旨在帮助中小企业提高管理。

  张世伟,京都大学工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现任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特聘研究员,曾任大阪大学助理教授。加盟及创办三家麻省理工学院技术孵化企业,致力于大学科技产业化研究及实际运营管理工作。获多项高科技专利,其中两项已被应用产业化。

  余典范,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学术月刊》、《解放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权威杂志报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学术专著3本。

  王丹,上海财经大学管理学博士,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访问学者,中美创新创业研究新锐。现就职于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发展研究院暨自由贸易区研究院,主要从事企业竞争力、自由贸易区和创新创业研究。
【目录】
前言 
第一章“Wow, MIT” 
如雷贯耳的MIT——创新 
科技立校 
创新先锋 
鲜为人知的MIT——创业 
MIT校友公司创造了多少价值? 
MIT校友公司有什么样的特征? 
创新创业的MIT——标杆 
创业型大学的效仿对象 
技术与市场的完美结合 
政产学研的无缝对接 
第二章  揭开创新创业的神秘面纱 
MIT创业创新模式的由来 
罗杰斯为MIT创新创业播撒了种子 
布什迈出了MIT创新创业的第一步 
康普顿将MIT的创新创业制度化 
MIT创新创业模式的奥秘 
激发创新机制:科学有趣,创意无限
创新保障机制:技术许可办公室(TLO)
创业扶持机制:“扶上马、送一程”
创业的循环机制 
MIT创新创业机制的特质
第三章 影响创业创新模式的主要因素 
内部因素 
一流的科研队伍与创意无限的学生 
独特的创新创业文化 
MIT的声誉和校友资源 
外部因素 
国家与社会的需求 
得天独厚的区域环境 
技术转让制度:《贝杜法案》的影响 
金融制度对MIT创新创业的影响
第四章  与中国的对比和启发 
中国为什么需要创新创业? 
中国创新创业的差距在哪里? 
高校科研具有政府导向特征,学术自由和自治需要提升
高校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完善
中国企业具有技术依赖特征,自主创新和再创业精神需要提升
政府应该做很多事情,但不能做超出其判断能力范围的事情
MIT的创新创业对中国有何启示? 
高校勇担基础创新主体的角色,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企业从外围创新向工艺创新渗透,多方位参与基础创新
政府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创新创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结束语/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