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

85.78 九品

仅1件

北京昌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伟然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4-10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A3

上书时间2024-11-15

旧书香书城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伟然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 2014-10
  • 版次 1
  • ISBN 9787101102000
  • 定价 49.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77页
  • 字数 280千字
【内容简介】
  《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是介于古典文学和历史地理之间的一项跨学科研究。正文分四个专题:一、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区域。是一项感觉文化区的断代研究。作者就各种载籍的当时人地域感知加以爬梳,整合出一个区域等级系统,并以之与现代文化地理理论建立对话,不仅可成为理解本土地域观念的钥匙,对其他时代的同类研究亦具有借鉴意义。二、地名与文学作品的空间逻辑。探讨对文学作品中江汉、洞庭等地名进行考释的技术规则,指出空间逻辑可成为文学作品证伪的重要依据。三、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分别通过虚拟人物、文化地域、特定空间——巫山神女、潇湘、竹林寺与桃花源三个实例,阐明地理环境对于塑造文学意象的独特作用,表明地理因素可具体参与文学创作,从而为文学地理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四、环境感知中的生态呈现。以禽言诗的兴起为中心,通过鸟声意象的变化,探讨古典诗歌中的环境感知从《诗经》时代单纯依赖视觉,到中唐以后视听觉并重的深化过程;揭示了文学史上田园诗、山水诗及禽言诗兴起的时代和地域背景。

  作者以理科的背景,做文科的研究,主张用科学的理念讨论人文问题,追求科学、人文与艺术的结合。在本书结论中,作者强调了地理经验以及学科互济对于本土学术的意义。
【作者简介】
  张伟然,1965年生,1993年复旦大学史地所历史学博士。现为该所教授、博导。长期从事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有专著《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等,在《地理学报》、《中国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另外在《读书》等刊发表前沿学术随笔十余篇。
【目录】
前言

  一、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的思维传统

  二、从文化水平、文化面貌到地理感知

  三、本书的写作缘起及学术构想

第一章  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区域

  一、关于感觉文化区

  二、华夷之界:唐代中华文化的空间范围

  三、山川之异(上):北方各区

  四、山川之异(下):南方各区

  五、唐人对于文化地域的感知

第二章  地名与文学作品的空间逻辑

  一、杜诗中的“江汉”

  二、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考伪

  三、中古文学作品中“江汉”含义的再讨论

  四、《柳毅传》中的“洞庭”

第三章  类型化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

  一、“巫山神女”的生成环境

  二、“潇湘”的意象及其流变

  三、“竹林寺”与“桃花源”

第四章  “禽言”与环境感知中的生态呈现

  一、关于禽言诗的一段学术公案

  二、古人笔下的鸟禽言语

  三、“鸟言”与其特定的生态

  四、“禽言”兴起的时空过程

  五、禽言诗的生态背景

  六、环境刺激与文化感应

  七、从地理交流到生态发现

结论

  一、地理经验与本土问题

  二、学科问的互济

地图

  图1-1  唐代文化区域意象图

  图1-2  唐代十道图

  图2-1  杜甫在南方主要活动空间

  图2-2  《上安州裴长史书》空间逻辑示意图

  图2-3 柳毅传书空间示意图

  图3-1  湘江水系图

  图4-1  十五国风图

  图4-2  汉代方言分布图

  图4-3  五藏山经地域范围图

  图4-4  历代禽言诗作者籍贯分布图

  图4-5  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图

列表

  表4-1  鸟禽言语的意义分别

  表4-2  历代禽言诗作者籍贯分布

  表4-3  历代禽言诗篇数

  表Ⅳ1  《诗经》鸟类表

  表Ⅳ2  《山经》自呼名之动物分布

  表Ⅳ3  自宋至清禽言诗及其作者一览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