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同性恋研究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同性恋研究

34.27 九品

仅1件

北京昌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达临、鲁龙光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1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A1

上书时间2024-11-29

旧书香书城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达临、鲁龙光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5-01
  • 版次 1
  • ISBN 9787508703657
  • 定价 32.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33页
  • 字数 300千字
【内容简介】
  同性恋在中国长期以来被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人们把它视为禁区,讳莫如深。实际上这一现象从古至今都客观存在着,它是不容回避的,应该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心与重视。本书由刘达临、鲁龙光教授主编而成,分析古代与现代的同性恋者,并从临床心理学及社会学角度上做了2000多例调查分析,希望人们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同性恋者,使他们从自卑、屈辱甚至绝望的心理中解脱出来。
  中国同性恋现象研究概况和原因
  1980年代以来,同性恋研究、同性恋与公共政策话题在中国(大陆)逐渐成为社会热点和关注领域,出版了数部研究专著,部分媒体对同性恋问题也开始予以正面报道,其主要事件有:
  1981年,《大众医学》发表张明园介绍《红楼梦》中同性恋现象的文章。
  1985年,《祝您健康》发表阮芳赋《同性恋:一个未解之迷》,视同性恋为正常现象。
  1990年,顾学琪对上海111名男女同性恋者进行调查,并于次年发表研究报告。
  1991年,中国健康研究所在所长陈秉中及其助手万延海等人开始针对同性恋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及研究。
  1992年,潘绥铭对北京等4城市同性恋性者的行为进行调查,该项目被列入国家艾滋病防治项目;同年,李银河和王小波同性恋个案访谈研究《他们的世界》出版。
  1994年,张北川同性恋理论研究专著《同性爱》出版。
  1994年10月,邱仁宗主持的“艾滋病和特殊性问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1995年,萧乾《一个值得正视的社会问题〈同性爱〉(张北川著)读后》一文分别在香港、大陆《文汇报》发表,文章介绍了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严峻前景,提出对同性恋人群应“给以理解”,呼吁“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并促使它早日获得妥善解决”。同年,方刚纪实文学《同性恋在中国》出版;《人之初》杂志发表中国大陆同性恋者自述《渴望幸福》;
  1997年,邱仁宗《艾滋病、性和伦理学》出版,该书从伦理学角度,对人类性取向、同性恋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把同性恋道德化、疾病化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该书还从伦理学角度论述了艾滋病与性及性少数人群的关系。
  1997年,张北川工作组开展对同性恋的调查研究,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针对同性恋人群的健康干预项目。
  1997年8月-1998年2月,专业报刊《精神卫生通讯》对同性恋进行了开放性的大辩论。
  1998年,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出版,这是在个案积累和研究的基础上对《他们的世界》的增补。
  1998年2月,面对同性恋群体的健康干预项目《朋友通信》问世。该项目目前已得到了国内科学界、卫生部有关部门和大量同性恋者的支持,是我国最有影响的此类项目之一。
  1998年3月27日,《南方周末》第2版发表魏宏岭《关注同性恋》一文,提出对同性恋人群的宽容和歧视问题。
  1998年4月18日,《人民日报》第7版《直面转型期社会》一文,对潘绥铭在“中国艾滋病高危群体研究”等“一些鲜有学者关注的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绩”给予肯定,并肯定了有关特殊人群性学研究的价值。
  1998年5月31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人生热线》栏目直播了关于同性恋话题的专家访谈。
  1998年,《希望》杂志第6期以21个页面推出《认识同性恋》专栏,发表了马晓年等专家和4位同性恋者的文章,对同性恋者肯定和接纳自我具有重要意义。
  1998年11月,邱仁宗主持的《中国妇女与女性主义哲学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其中有“同性恋专题研讨”单元。
  1999年10月,邱仁宗主持的《“面向21世纪的女性研讨会”——女性主义者与女同志之间的对话》在京召开,双方就共同关注的平等、尊重等话题作了较深入的对话与交流。
  1999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协主办的北京香山科学会议上,张北川编辑了《遏制中国艾滋病流行策略》参会文集,旨在引起科学界、国家有关部门及高层领导对同性恋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公共政策的注意。该文集包括张北川项目组对中国大陆同/双性恋、与男人有性关系的男人艾滋病高危行为及影响因素的’98调查和’99调查;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女性主义等角度对同性恋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同性恋人群对有关自身各种问题的认知与思考。
  2000年3月,人民日报内参介绍了张北川及其主持同性恋人群健康干预项目《朋友通信》。
  2000年,面向国际社会的《华声月报》第5期刊发了署名记者邓梅芳、荣维毅《中国同性恋人群新调查》,是在主流媒体上对同性恋诸问题正面的报道和探讨;这是我国面向国际社会的主流媒体首次以大篇幅刊发此类文章。
  2000年11月,“同性爱/艾滋病议题暨《朋友》项目研讨会”在京召开。该次会议实现了我国非政府组织与同性恋者的首次正面交流。
  2001年4月,中华精神科学会通过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4),不再笼统地把同性恋认定为“精神障碍”(或称“心理变态”、“性变态”),仅在个体对自身性取向的认同或适应不良时才认定为精神障碍。
  2001年10月,《关于同性爱/艾滋病问题的共识与建议》向多学界、媒体发放。该文献从多方位提出了维护同性恋者权益的主张。文献约10个学科和社会人士90余人联署。
  2001年11月,“第一届中国艾滋病性病防治大会”召开,对男男性接触者与艾滋病流行关系进行专题讨论。10余位同性恋者参与会议。荣维毅就《艾滋病防治与同性恋者的生活与权利》发言。
  2001-2002年,由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项目办公室资助的4个针对男同性恋人群的项目在云南、四川、北京和青岛启动。
  2002年6月,中国艾协对数省市40多位同性恋志愿者进行了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
  据笔者看,同性恋研究在中国受到关注的原因包括:
  (1)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日益扩大、国内环境日趋宽松,使同性恋人群之间、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之间、同性恋者与学界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有助于促进专家和大众消除对同性恋的神秘感和误解;
  (2)在逐渐了解国外同性恋状况以及同性恋研究成果的同时,国内同性恋人群日趋活跃,自身权利诉求必然会表现出来而引起社会关注;
  (3)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的发展,使主流与边缘、权力与平等、歧视与反歧视等话语和理论框架题,成为探讨同性恋问题的参照系,促进人们对同性恋现象的理解和思考;
  (4)在整个世界和中国面临艾滋病威胁的严峻态势下,作为艾滋病感染高危人群之一的同性恋人群,在中国引起特别关注,引起涉及同性恋公共政策的讨论。
【目录】

前言(一)
前言(二)
前言(三)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同性恋
 第一节历史上最早的同性恋记载
 第二节同性恋的一些称谓
 第三节迷于同性恋的两汉皇帝
 第四节古代同性恋者的性角色
 第五节社会环境影响同性恋
 第六节男风泛滥的明清朝野
 第七节清代文人笔下的同性恋
 第八节中国历史上的女同性恋
第二章中国现代的同性恋
 第一节中国现代对同性恋研究的状况
 第二节同性恋者知多少
 第三节同性恋者的分类
 第四节人们对同性恋的看法
 第五节同性恋者的婚姻问题
 第六节法律、政策和同性恋
 第七节同性恋与艾滋病
 第八节同性恋在香港和台湾
 第九节文艺介入同性恋探索领域
第三章调查数据分析
 第一节艰难的调查之路
 第二节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的特点
 第三节性生理发育和手淫
 第四节择偶标准
 第五节相识与相聚
 第六节同性性伴侣之间的关系特征
 第七节性行为
 第八节性观念
 第九节性教育和性知识
第四章典型事例
 第一节意向型同性恋
 第二节性感型同性恋
 第三节性乐型同性恋
 第四节复合型同性恋
第五章同性恋的防治
 第一节同性恋的成因
 第二节同性恋的分类确定
 第三节对同性恋者治疗的可能性
 第四节疏导矫正心理治疗
 第五节同性恋的预防
结论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