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
¥
19.89
6.9折
¥
29
九品
仅1件
作者樊树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7-04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1
上书时间2024-12-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樊树志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
2007-04
-
版次
1
-
ISBN
9787101055948
-
定价
2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89页
-
字数
250千字
- 【内容简介】
-
1368年建立的大明王朝,到1628年,已经走过了整整二百六十个年头,距离它灭亡的1644年,只有最后的十七年了。这就是崇祯元年到崇祯十七年。
崇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延续了十六年零三个多月,终于走到了它的尽头。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的子夜,即十九日的凌晨即将来临之前,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进入北京外城、内城,逼近皇城。千钧一发之际,走投无路的朱由检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即景山)自缢身亡。他的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老祖宗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的明朝,在这一年(1644)宣告寿终正寝。
李自成虽然推翻了大明王朝,但是他的大顺政权在紫禁城的日子,不过区区四十天而已。由于招降明朝总兵吴三桂不成,他亲自率领主力前往山海关征讨,遭到满洲铁骑的突然袭击,溃不成军,仓皇退回北京。李自成进入紫禁城以后,迟迟没有举行登极仪式,到了大势已去之时,四月二十九日,匆匆忙忙在武英殿举行登极仪式,当了一天皇帝,第二天开始撤离北京。
五月三日,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一行,在骑兵的护卫下,乘着銮舆,浩浩荡荡进入朝阳门,直奔紫禁城。于是开始了清朝皇帝君临全国的时代,这一年就是清朝的顺治元年。
处在由明朝到清朝的改朝换代转折时期,崇祯十七年便有了特殊的意义。对于明朝的遗老遗少而言,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因而他们对于同样亡国的李后主所写的绝妙好词《虞美人》中的亡国之痛——“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充满了凄婉的共鸣,便不难理解了。清初,孔尚任的名著《桃花扇》上演时,离开明朝灭亡已经半个世纪了,据说,观众中那些依然留恋旧时代的人们被剧情感动得涕泪满襟,唏嘘不已,依然充满感伤。
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实在是一个悲剧时代。按照王朝的周期性规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延续二百七十六年的明朝,算不上短命。整个明朝,犹如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M,永乐、宣德时期出现了第一个高峰,它的标志就是震惊世界的郑和下西洋,被西方学者赞誉为“发现世界”的壮举。此后逐渐走下坡路,到了万历第一个十年,由于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改革,出现了万历中兴,使得万历时期成为明朝历史上最为富庶强盛的时期,缔造了明朝的第二个高峰。但是好景不长,皇帝为了消除张居正“威权震主”的影响,彻底否定了张居正的政绩,甚至以为他是“专权乱政”、“谋国不忠”。于是乎,万历后期政坛高层忙于朋党之争,忙于“窝里斗”,国事急转直下。到了天启时期,皇帝昏庸,朝廷大权落入大太监魏忠贤之手,形成“阉党”专政的局面,正直的官僚不是被革职,就是被杀戮,政局腐败透顶。
朱由检就是在这种形势下继任皇位的。他严惩魏忠贤及其党羽,清查“阉党逆案”,为遭受“阉党”迫害的官僚平反昭雪,拨乱反正,希望再次营建一个中兴局面。然而时势已经大变,东北的清朝羽翼日渐丰满,明朝与清朝的战争屡屡败绩,满洲铁骑多次越过长城要塞,威胁北京及其周围地区。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造反大军,已成燎原之势,驰骋中原。这两股势力,都想取明朝而代之。大厦将倾,狂澜既倒,崇祯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企图挽狂澜于既倒,然而心有余而力不足,上演了一幕亡国的悲剧。在这一幕悲剧中,每个人都在演出悲剧,皇帝以悲剧谢幕,大臣们也莫不以悲剧收场。
大明王朝无可奈何地走向灭亡,而且亡在一个颇想有所作为的皇帝手上,不仅明朝的遗老遗少,甚至清朝的顺治皇帝,都扼腕叹息。其悲剧性就在于,并非亡国之君的朱由检演绎了一幕亡国的悲剧。平心而论,朱由检在明朝诸帝中,绝对不是一个昏君,说他出类拔萃,也毫不为过。他上台以后,力图挽狂澜于既倒,由于问题积累太多,内部早已蛀空,颓势难以挽回。无可奈何花落去,巍峨的王朝大厦,轰然倒下。朱由检本人以自缢的方式殉国。
这样的情节,怎不令人黯然神伤!
它以悲剧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一个王朝走向灭亡的过程。我把这幕悲剧的细节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出来,目的是给予读者历史固有的深邃启示,并非只发思古之幽情。就好像我们观看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那样,不必站在哈姆雷特的立场上,而是以超脱的眼光来远距离观察历史。
19世纪独步欧洲史坛的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一大贡献是把历史学变成一门科学。他的名言——历史的叙述应该是客观的、冷静的、无色彩的——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境界。我想尽量向它靠拢,是历史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接近历史真相,而与形形色色的“戏说”划清界限。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戏说”之风由来已久,人们一批评,编导们就借口“我们不是编历史教科书”来回敬。人们当然喜欢看有趣的戏,而不是乏味的教科书演绎。但是总不能老是让大家看“关公战秦琼”啊!如果听之任之,那么长此以往,就会在观众中形成一种“话语霸权”,把戏说信以为真。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到了那个时候,可就麻烦了。
当然,历史学家也应该检讨,为什么历史著作老是写得枯燥乏味,令人望而生畏?波诡云谲、风雷激荡的历史本来是有声有色的、生动活泼的,历史学家完全有可能把历史写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个典范,他无须“戏说”,照样引人入胜,十分“好看”。近来很畅销的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著作的中译本《王氏之死》、《曹寅与康熙》、《皇帝与秀才》等,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他用“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他的研究成果,把史料融会贯通,以生动的文笔表达出来,眼光敏锐,视角深邃而又独特,却又十分“好看”。
由此可见,追求“好看”,不一定非“戏说”不可,也就是说,“好看”不必以牺牲历史真实为代价。历史作品的生命就在于真实,没有了真实,再“好看”也是没有意义的。
这也可以说是我写本书所遵循的原则。书中所写的都是真实可信的,也就是所谓信史,都有历史文献的依据,都有案可查。但是作为大众读物,不必引经据典,一一注明出处。这样就可以减少许多阅读障碍,在生动的情节、流畅的文字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如果在轻松的阅读之后,各位可以从一个王朝走向灭亡的悲剧中,获得这样那样的启示,那是历史本身的魅力。我只不过是把这种魅力传达给各位而已。
- 【作者简介】
-
樊树志,1937年生。籍贯辽宁沈阳,出生地浙江湖州。1957年由浙江杭高(杭州一中)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62年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专家组成员。专攻明清史、中国土地关系史、江南地区史,尤以江南市镇
- 【目录】
-
引言
一、崇祯元年:一个惊心动魄的精彩开局
1.朱由检受命于危难之际
从朱常洛到朱由校
魏忠贤与奉圣夫人客氏
魏忠贤与阉党专政
魏忠贤个人崇拜运动
朱由校的绝嗣
兄终弟及,朱由检继位
2.不动声色,逐元凶处奸党
大智若愚,继续优容魏、客
舆论的逐步升级
“许太监魏忠贤引疾辞爵!”
魏忠贤之死
3.清查阉党,除恶务尽
追究魏忠贤、客氏及五虎、五彪的罪状
清查阉党逆案
销毁篡改历史的《三朝要典》
公布阉党逆案名单
二、急于解决的辽东心腹大患——毛文龙与袁崇焕的悲剧
1.袁崇焕督师辽东
后金的兴起与辽东的形势
宁远大捷
应召提出平辽方略
钦差出镇行边督师
2.同室操戈:毛文龙之死
毛文龙其人其事
“将江山而快私忿,操戈矛于同室”
先斩后奏,袁崇焕处死毛文龙
青史凭谁定是非
3.己巳之变与袁崇焕的悲剧
己巳之变
袁崇焕被捕入狱
袁崇焕之死
三、难以应付的中原民变——杨鹤杨嗣昌父子的悲剧
1.陕西三边总督杨鹤的败局
出任陕西三边总督
招抚神一魁
抚局之败
2.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十面张网”
从陕西、山西到河南
洪承畴督剿西北,卢象升督剿东南
杨嗣昌“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
张献忠谷城受抚,李自成商洛息马
3.“盐梅上将”督师中原
如何兼顾安内与攘外
李自成、张献忠重新崛起
“盐梅今暂作干城”
4.“尽瘁堪悯”:杨嗣昌之死
与下属关系一筹莫展
“好个杨阁部,离我三天路”
“呕血伤心,束身俟死”
四、“崇祯皇帝遭瘟了!”——温体仁的得宠与失脚
1.枚卜事件与钱谦益的革职
2.温体仁与周延儒的倾轧
3.总是遭瘟
4.皇帝圣旨:“放他去!”
五、恩深惭报浅——周延儒的复出与赐死
1.没有温体仁的温体仁主义
2.复社与周延儒的复出
3.姜埰、熊开元之狱
4.“勒令周延儒自裁!”
六、无力回天的末世英雄
1.卢象升:“食尽力穷,死在旦夕”
2.孙传庭:“我今不死非英雄”
3.洪承畴:“灭寇雪耻”成泡影
4.秘密议和,陈新甲成替罪羊
七、崇祯十七年:“鼎湖当日弃人间”——并非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1.“朕非亡国之君”
2.出征、南迁、勤王,一筹莫展
3.煤山自缢,以身殉国
4.王朝的末路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