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负效用、要素收益与生存发展适应:农房生产经营行为分析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劳动负效用、要素收益与生存发展适应:农房生产经营行为分析

正版现货,品相完整,套书只发一本,多版面书籍只对书名

17.77 8.9折 20 九品

仅1件

北京昌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方松海 著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0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15

旧书香书城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方松海 著
  •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10
  • 版次 1
  • ISBN 9787505886070
  • 定价 2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12页
  • 字数 190千字
【内容简介】
现有的农业家庭理论有恰亚诺夫的劳动消费均衡以及舒尔茨的“企业家才能”并行的两套体系,随后发展起来的农业家庭模型(AHM)强化了后者。但是,AHM的基础是由包括闲暇效用在内的效用局部非饱和性(10calnonsatiation)衍生的利润最大化逻辑,具有较大缺陷。《劳动负效用、要素收益与生存发展适应:农房生产经营行为分析》的中心目标是用劳动负效用理论、要素收益原则取代原有的基于闲暇效用和利润最大化的逻辑,弥补既有缺陷,构建更为合理、更具解释力的新的农业家庭模型,整合农民经济研究框架。中国的农户行为研究一贯缺少一个有效的、基于现代经济学范式的理论框架,本研究若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则有助于我国农户行为研究的规范。
为此,《劳动负效用、要素收益与生存发展适应:农房生产经营行为分析》从三个方面展开工作。第一,摈弃闲暇效用理论、采用劳动负效用的思想,用要素收益取代单一的资本收益(利润)概念,对自有劳动投入和雇佣劳动进行明确区分,以此构建新的农业家庭模型(NAHM)。利用新的模型,沿用相同的效用最大化思路,分析新的效用体系饱和性特点将对农户的生产决策逻辑产生什么影响。第二,从新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出发,两方面证明在土地面积不变、存在不完善劳动市场的条件下,农户是否依然遵循劳动消费均衡原则。第三,验证在一个变化的系统中,对新的经营类型,多数农户是否都可以很快地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与学识、农业生产经验等个人能力无关。
【作者简介】
方松海,博士,1978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云霄县。2007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现就职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领域:农业经济、农户行为、农村政策。
曾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科学》、《农业经济问题》等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主要包括:《西部地区农户禀赋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成本快速上升背景下的农业补贴政策研究》、《劳动负效用与农户生产决策模型的重构:理论框架》等。
【目录】
导言
第1章利润、生存适应与农户行为
1.1利润逻辑与生存适应
1.1.1利润的定义及其本质
1.1.2利润最大化逻辑的发展及问题
1.2农民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
1.2.1独立的劳动消费均衡
1.2.2新古典理论在农户行为上的延伸
1.2.3历史学、社会学视角的研究
1.2.4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状况
1.3厂商理论与农户理论的本质差异
1.4本文的研究重点

第2章负效用函数与农业家庭模型的重构
2.1劳动的负效用与闲暇的效用
2.2效用函数与生产函数
2.2.1劳动负效用函数对闲暇效用函数的替代
2.2.2生产函数
2.3生产决策分析
2.3.1只有一种生产类型的自给自足生产模式
2.3.2完全、完美的市场化状态
2.3.3两种经营模式并存的状态
2.3.4有限参与、不完全市场、两种经营的状况
2.3.5完全参与市场的状况
2.4需要强调的问题
2.5进一步讨论
2.5.1消费的效用与劳动的负效用
2.5.2农户目标与不确定系统
2.5.3土地要素变化与否的实质

第3章劳动投人量与家庭特征
3.1若干逻辑基础
3.1.1关于家庭经营中的自有劳动与雇佣劳动
3.1.2自有劳动投入量与家庭特征
3.22006年中国东北地区的农户调查数据
3.2.1样本概况
3.2.2变量选择
3.2.3变量相关性检验
3.2.4线性回归
3.2.5进一步分析
……
第4章经营者能力与农业生产收益
第5章基于NAHM对农户行为的再解释
第6章结论、政策含义及其他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