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印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印

正版品相完好,套书和多封面版本咨询客服后再下单

81 九品

仅1件

北京昌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林乾良 著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08-04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18

旧书香书城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林乾良 著
  •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时间 2008-04
  • 版次 1
  • ISBN 9787807353195
  • 定价 27.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04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印与艺术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外古今均有这一情况,从绘画、雕塑、图案、装饰以至于诗文。尤其重要的是,中国印由于宋之米芾、元之赵孟頫、吾丘衍、王冕与明之文彭等著名文人的介入,于印之母干上绽出篆刻艺术的新支,从生活升华为艺术,成为华夏艺苑中的奇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篆刻还依赖于书画。至光绪三十年(1904)西泠印社的创立,标志着篆刻脱离书画而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2006年西泠印社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就有“犀象印萃·近现代名家篆刻专场”,十分火爆。由方介堪所刻之“潇湘画楼”牙章,拍出99万的天价。可见,印在艺术、文物门类中实有尊荣的地位。印石及篆刻不但在民间普遍被当作馈赠的礼品,而且经常被当作国礼送给外宾。即以西泠印社而论:早在1980年周哲文即随国家展览团赴美国、日本献艺。誉满彼邦;到了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亚洲太平洋地区经合组织会议(APEC),韩天衡曾受命为各国首脑刻赠国礼印章。
  印与书画的关系十分密切。书画上用印,有以下三类:书画家之印不但是其真伪的凭证,且对画面起到调节的作用。潘天寿^先生曾说:殷红的印犹如秤砣,对书画的平衡有很大作用。鉴赏家与收藏家的题跋与印章.对书画的真伪判断及其他研究也都是十分重要的。
  印与文艺的关系,还表现在文学上。篆刻中特有“闲章”一类,所刻或是吉语、祝词(如“延年”、“吉祥如意”等);或以言志、抒怀(如“淡泊”、“宁静致远”等);或以警语有类座右铭(如“自强不息”、“一日三省”等)。至于印面或边款上长篇累牍的刻以文章或诗词的,古已有之,至今为盛。
  收藏印除了用于书画上以外,各类纸质文物上均可用之。尤以各种拓本,可于其前后或中间空隙处钤“某某所藏金石”或“某某手拓”等印,颇有万墨丛中数点红的美感。后之研究者。并可从而知其流传。藏书印自明朝起即成为收藏印中之重要门类,昔年多有专加辑梓者。国际上盛行藏书票,我国近年亦成风尚。余曾自印制藏书票,自觉亦颇超逸。至于历年之贺卡,我从不用坊间所印制者。我用生肖图形印及多方吉语印为主,再加朱书甲骨文“新年好”三字,而以墨水笔上下款巧置其间。整体感觉既吉庆又高雅,海内外亲友们多欢喜而珍藏之。
  古人以玉备五德,故有君子佩玉之习惯。又有佩印之例,最出名者为战国时苏秦曾佩六国之相印。直到近代,还有不少人佩印于身,玉、石、牙、金诸质均有。现代人手上的戒指印,大约与汉晋时人身上的带钩印相当,以便于应用为主,兼有饰品、美化之意。
  千百年来,印一直充文房之用,故亦属文玩之一类。自宋以来就有人收藏印章。明末之周亮工更是到处求人治印,从而撰成第一本《印人传》。到了清代,藏印之风益盛,曾出现三部著名的集体印谱:张灏《学山堂印谱》、周亮工《赖古堂印谱》、汪启淑《飞鸿堂印谱》。汪氏又有《续印人传》之作,继之者为西泠创社四英之一叶铭的《广印人传》。叶著收集到清末为止,像王福盒、童大年等均未录。余有志于印人传垂四十年,已著《西泠群星》《福建印人传》等。拟继叶而撰《续广印人传》,收到新中国建立前为止。
【目录】
第一章中国印绪论
1.印
2.印文化
3.印之起源
4.印,信也
5.印之同义词
6.印与语言文字
7.印材
8.印钮
9.印之形制
10.印之制造
11.印之用法
12.印之用途
第二章印与经济政治
1.印与经济
2.印与政治
3.印与民族
4.印与姓氏
5.印与宗教
6.印与军事
7.印与民俗
第三章印与文学艺术
1.闲章
2.印与诗文
3.肖形印
4.印与书法绘画
5.印与音乐舞蹈
6.印与戏剧
7.印谜
第四章印与篆刻
1.印学史
2.篆刻史
3.篆刻流派
4.印之边款
5.印谱
6.印社
第五章印与自然及其他
1.印与天地
2.印与生物
3.印与衣服
4.印与饮食
5.印与居住
6.印与行路及邮驿
7.印与医药
8.印与体育
第六章赏印与藏印
1.印之文字美
2.印之章法美
3.印之线条美
4.印之内容与形式
5.印品
6.藏印与蓄石
7.印章拍卖及辨伪
8.集印
第七章中国印走向世界
1.中西印学之比较
2.中国印之外传
3.中国印光耀人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