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诉讼法学文库2011(9):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的构建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诉讼法学文库2011(9):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的构建

正版品相完好,套书和多封面版本咨询客服后再下单

25 6.6折 38 九品

仅1件

北京昌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如巧 著;樊崇义 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8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16

旧书香书城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吴如巧 著;樊崇义 编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8
  • 版次 1
  • ISBN 9787565305429
  • 定价 3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98页
  • 字数 248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诉讼法学文库2011(9):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的构建》分析、阐述了证据收集权的性质、价值及主体,并对两大法系在证据收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制度规定作了深入探讨。在回顾我国证据收集制度的发展历程、考察我国证据收集制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相关制度的构想。
【作者简介】
吴如巧,男,汉族,安徽淮南人,中共党员,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现任重庆大学法学院讲师,诉讼法与ADR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德正天泽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诉讼法学、司法制度与证据法学。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政治与法律》、《河北法学》等报刊上发表文章30余篇,出版著作3部,主持或参与多项研究课题。在校期间曾获多项奖励,2010年6月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
【目录】
导论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书的分析方法与研究框架
四、本书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证据收集制度概述
第一节证据收集的概念、性质与目的
一、证据收集行为的概念厘清
二、证据收集行为的性质定位
三、证据收集行为的目的探求
第二节证据收集制度的价值分析
一、案件真相发现之促进
二、当事人平等地位之维护
三、法院正当裁判之保障
四、诉讼效率提高之推动
第三节证据收集的主体与对象
一、证据收集主体的确定及理由
二、当事人对证据收集过程的主导
三、代理律师收集证据:对当事人取证能力的补充
四、法院在证据收集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五、分工与协作:证据收集主体与对象之关系定位

第二章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之比较研究
第一节两大法系证据收集制度概述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收集制度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证据收集制度
第二节两大法系证据收集制度之比较分析
一、证据收集的理念
二、证据收集的方法
三、证据收集的范围
四、保密特权规则--对证据收集的限制
五、证据收集程序之运作
六、对违反证据提供义务的制裁措施
第三节两大法系证据收集制度差异成因之评析
一、诉讼理念:司法被动与司法主动
二、诉讼程序:集中审理与陆续开庭
三、诉讼结构:陪审团审判与法官审判
四、诉讼制度:法官制度与律师制度之差异

第三章我国证据收集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我国当代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从“马锡五审判方式”到现行民事诉讼法:法官职权
取证主导地位的一脉相承
二、《民事证据规定》:法官职权取证的限制与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强化
第二节我国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之现状探析
一、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收集证据所面临的困境
二、对成因的解析
第三节我国代理律师证据收集制度之现状探析
一、民事诉讼中代理律师收集证据所面临的困境
二、对成因的解析
第四节我国法院调查取证制度的现状分析
一、《民事证据规定》对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规范
二、《民事证据规定》对于法院调查取证规定所存缺陷之探析

第四章我国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我国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之模式选择
一、证据收集制度的构建与诉讼体制的协调
二、证据收集制度的构建与我国社会之现实情况的适应
三、协作式证据收集模式之选择
第二节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之完善
一、诉前证据保全主体、对象范围之扩张与功能扩展
二、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建立与证人权利保障体系的完善
三、诉讼外自认之收集:观念转变与制度保障
四、私人侦探取证:合法性的争论与规制
五、实践中其他取证方式:合法性标准之放宽
第三节代理律师证据收集制度之完善
一、细化法律规定,强化程序规范
二、调查令制度的引入及其规范
第四节法院证据收集制度之完善
一、法院依职权取证之规范
二、法院依当事人申请收集证据制度的完善
三、审前独立调查收集证据的取证法官制度的建立
四、确立法官阐明制度
第五节取证妨害之预防:证明妨害理论及其扩展
一、证明妨碍制度及其功能设定
二、证明妨碍理论的主体扩展
三、妨害证据收集之罚则体系的构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