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勃罗·德·萨拉萨蒂 Pablo de Sarasate l844-1908 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1844年3月10日生于班普罗纳。自幼学小提琴,5岁时便在皇后面前表演过,10岁时以精湛的演出赢得了西班牙伊莎贝拉皇后赠送的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名琴,马德里皇室并承担了他日后所有的深造费用。1856年,他来到巴黎音乐学院向阿拉尔学琴,用了九个月学完了所有的课程。此后又留在该院9年,研习理论、作曲、和声等相关艺术课程。后深造于巴黎音乐学院。 萨拉萨蒂一生未婚,去世后将遗产约300万法郎捐给了巴黎和马德里两地的音乐院。 萨拉萨蒂手指不如一般人想像中的修长,手掌也不够宽大,但他精巧灵活的技法和对音乐的敏锐触觉,弥补了先天的不足。他的小提琴演奏代表着新一代小提琴技术的突破,灵活的技术,流畅的琴声,加上仪器般无误的音准,以及动人饱满、甜美纯净的音色,超越了小提琴弓法和指法的限制。许多同时代的著名作曲家,都曾专为他写过作品,如拉洛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布鲁赫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圣-桑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此外维尼亚夫斯基、德沃夏克等人,也都曾创作小提琴作品题献给他。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小提琴独奏曲和协奏曲,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他在这方面的卓越成就,使他得到了“本世纪的帕格尼尼”、“西班牙民族荣耀之瑰宝”的美誉。 他还是第一个将演奏灌录成唱片的小提琴家。
Zigeunerweisen 吉普赛之歌 又名《流浪者之歌》,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萨拉萨蒂的作品自始至终十分讲究效果和技巧,都是纯粹的小提琴作品。这一首乐曲是萨拉萨蒂所有作品中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名作,它那回肠荡气的伤感色彩与艰涩深奥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织出来的绚烂效果,任何人听后都会心荡神驰不已。 吉普赛民族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但都是从不定居的流浪民族,世世代代过着清苦而又饱受歧视的生活,但这个民族活泼、乐观、能歌善舞。萨拉萨蒂运用十分恰当的手笔描写了这一民族性格的几个侧面,并使小提琴的旋律性与技巧性得到相当完美的结合。本曲中的管弦乐伴奏部分,也是作者亲自编配的。 全曲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板,C小调,4/4拍子。由强而有力的管弦乐齐奏作为开始,然后主奏小提琴奏出充满忧伤的旋律。这一部分很短,只是全曲的引子。 第二部分:缓板,由小提琴奏出新的旋律,是一种美丽的忧郁,以变奏和反复做技巧性极强的发展,轻巧的泛音和华丽的左手拨弦显示出这一主题的丰富内涵。这一部分管弦乐并不太明显,始终以小提琴的轻柔旋律为主题。 第三部分:稍为缓慢的缓板,2/4拍子。小提琴装上弱音器,“极有表情地”奏出充满感伤情调的旋律,悲伤的情绪达到极点。这一旋律广为人知。 第四部分:2/4拍子,急变为极快的快板,有与第二、三部分形成明显对比的豪迈性,反映出吉普赛民族性格的另一面——能歌善舞。以管弦乐的强奏作为先导,小提琴演奏出十分欢快的旋律,右手的快速拨奏与高音区的滑奏无比欢愉;这一旋律告一段落后,又用小提琴的拨奏开始新的旋律,接着是由十六分音符的断奏所构成的像游丝般的旋律,充满舞蹈气氛;然后以更具技巧性的拨奏再现第四部分的最初部分,逐渐朝气蓬勃地趋于高潮,最后像闪电般结束乐曲。 Carmen Fantasy 卡门幻想曲 这首小提琴曲是汇集法国作曲家比才的著名歌剧《卡门》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几段具有西班牙民族风格的旋律而写的幻想曲,它的全名是《依歌剧卡门的主题而作的演奏会用幻想曲》。曲中安排有充满萨拉萨蒂特色的极为艰深的各种小提琴技巧。 全曲由不间断的四个部分所构成,在第一部分之前有一段序奏。序奏:中庸的快板。钢琴以强烈的节奏奏出第四幕前奏曲的阿拉贡舞曲,然后小提琴奏出的旋律,运用了颤音、变弦、震音、泛音等各种技巧,最后用沉静的拨奏结束序奏。 第一部分:中板,2/4拍子。钢琴以左手奏出第一幕中著名的哈巴涅拉舞曲的节奏,小提琴则立即进入。小提琴在乐器家族中的“女高音”之称,在这里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第二部分:很缓慢的缓板,6/8拍子。这一部分引用了第一幕中卡门所哼唱的一段旋律,由钢琴的单音开始,小提琴以十分柔弱的力度奏出旋律,然后用一连串的泛音轻轻地结束。 第三部分:中庸的快板,6/8拍子。这里用的是第一幕中著名的赛吉地亚舞曲的旋律。首先钢琴以轻柔的伴奏奏出赛吉地亚舞曲的旋律,然后小提琴重复这一旋律,并热烈地展开了拨奏、泛音、滑奏、颤音等各种复杂的技巧。 第四部分:中板,3/4拍子。这里引用了第二幕开始时,卡门在酒店中所唱的著名吉普赛歌曲。小提琴突然奏出主旋律,然后逐渐加快速度,以狂热的连续震音达到了最强奏时,全曲结束。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