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怀荣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7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G3-4
上书时间2024-12-2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怀荣 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07
-
版次
1
-
ISBN
9787010062112
-
定价
3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19页
-
字数
300千字
- 【内容简介】
-
《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是在朱自清《诗言志辨》、赵沛霖《兴的源起》及20世纪赋、比、兴研究的基础上,把赋、比、兴这一蛆诗学概念置于中国诗学和民族艺术思维的视野中,对它们的发生源头作了初步的破解,并在将赋比兴作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三种艺术思维方式的前提下,对不同历史阶段歧叉纷呈的赋、比、兴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诗学问题作出了童新的解读,从而使赋、比、兴作为中国诗学原生体系和基本构架的事实得到较为清晰的呈现。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对于中国诗学研究的深化和21世纪中国文论、诗学话语体系的重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是关于研究“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的专著,具体包括了:赋的文化发生与诗学生成、赋的语言学分析及其诗学生成、原始舞蹈两大功能的统一与比字本义的转变、从典礼仪式到诗体的转换、赋体的诗性特征与赋的形式化等方面的内容。
- 【作者简介】
-
刘怀荣,男,1965年4月生。山西岚县人。199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青岛大学教授、文学院副院长,兼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理事,山东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已出版《中国古典诗学原型研究》、《中国诗学论稿》、《20世纪以来先秦至唐代诗歌研究》等学术专著,与人合著有《忠烈人格》、《两汉大文学史》、《唐代文人心态史》、《从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研究》、《文化名人与旅游》等,主编《中国文人心态史》丛书(第二主编)、《唐宋元诗词曲名篇解读》、《新型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等,在《文学遗产》、《文史哲》、《社会科学战线》、《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100余篇。曾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三)及山东省省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首位)等科研、教学奖励。2004年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2005年获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荣誉称号及“赛鲁晚报杯”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提名奖。
- 【目录】
-
导论
第一章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的重新检讨
一、问题的提出
二、20世纪以来的赋、比、兴研究
三、仪式学派与原型批评的启示
四、赋、比、兴研究的三个基本原则
第二章赋的文化发生与诗学生成
一、赋与贡赋制及原始祭礼的关系
二、赋牺牲古制溯源
三、赋之初义的语言学考察
四、赋牺牲古制产生的文化背景
五、赋牺牲古制的确立
六、赋的语言学分析及其诗学生成
第三章比的文化发生与诗学生成
一、比与原始舞蹈及祭礼的关系
二、男女双人舞与比的本义
三、集体拉手舞与比的本义
四、原始舞蹈两大功能的统一与比字本义的转变
五、《易》比卦的政治文化智慧
六、比的思维积淀与诗学生成
第四章兴的文化发生与诗学生成
一、兴与原始祭礼的关系
二、兴的本义与兴祭的特点
三、兴祭的民俗遗存
四、兴祭的文化渊源
五、兴祭的宗教体验与心理特征
六、兴祭的历史命运与兴的诗学生成
第五章赋、比、兴的原初关联与“六诗”本义
一、巫文化:赋、比、兴的摇篮
二、赋、比、兴的原初关联
三、从典礼仪式到诗体的转换
四、赋、比、兴与采诗制度
五、赋、比、兴与风、雅、颂之关系
六、孟子“迹熄《诗》亡”说的文化意义与学术价值
七、“六诗”次序与《毛传》标兴
八、赋、比、兴诗体佚存考
九、兴诗在“六诗”中的独特地位
第六章赋、比、兴与诗教及诗言志的发生学关联
一、早期诗歌的文化功能及其演化
二、诗教的文化根基与不同形态
三、赋、比、兴与诗教及诗言志的关系
四、赋、比、兴的几组相关概念
五、赋、比、兴与诗教、诗言志发展方向之异同
第七章赋与中国诗学的发展演变
一、献诗、赋诗与赋的思维传统的转化历程
二、纵横游说、谐辞隐语与赋的思维传统的发展
三、先秦辞赋:赋的思维传统的文体形态
四、汉大赋:赋的思维传统的艺术升华
五、赋体的诗性特征与赋的形式化
第八章比兴与中国诗学的发展演变
一、比兴的原始异同及与赋的区别
二、比兴艺术思维早期演进的三个阶段
三、“香草美人”思维方式与比之关系
四、汉人以喻释兴的由来
五、唐人比兴艺术思维的发展
六、唐以后比兴艺术思维的深化
第九章兴与中国诗学的发展演变
一、《毛传》标兴在中国诗学史上的地位
二、物感说:兴的审美体验特征的初步自觉
三、“言意”问题的提出与发展
四、“言意之辨”与兴的汇流(上)
五、“言意之辨”与兴的汇流(下)
六、唐以后中国诗学的几种代表性理论
七、司空图诗论对兴的理论深化
八、严羽“兴趣”说对兴的审美本质的把握
九、兴在王士祯“神韵”说中的核心地位
十、王国维“境界”说对古典诗学的总结及其与兴的关联
结语:赋、比、兴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