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思勉文史四讲
  • 吕思勉文史四讲
  • 吕思勉文史四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吕思勉文史四讲

10 3.6折 28 九品

库存2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吕思勉、黄永年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8-03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23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吕思勉、黄永年 著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 2008-03
  • 版次 1
  • ISBN 9787101060393
  • 定价 2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00页
  • 字数 18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是1942年至1943年,吕思勉先生为青云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讲授的“国文”、“本国史”、“中国文化史”、“国学概论”四门讲课笔记。(外附吕思勉先生《自述》、《自述学习历史之经过》)
  “国文”课吕先生用《古文观止》作教本,之所以用这部书,是因为它选得坏。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历史学家。大半生在学校度过,教学之余,笔耕不辍。一生写过两部通史:《白话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五部断代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著中国近代史》,八部专史:《先秦学术概论》《经子解题》《理学纲要》《宋代文学》《中国制度史》《中国民族史》《史学与史籍》和《文字学四种》,以及大量的史学论文、札记、讲稿、教材和历史通俗读物。

  吕思勉推崇顾炎武的”闳雅”、钱大昕的“渊博”、戴震的“论证”和章学诚的“辩达”,熟读”二十四史”等传统典籍,析解、分类、排比、考证史料,写下大量札记。吕著史实扎实而精确,历史的来龙去脉、前因后罘叙述清楚,见解独到而精辟。严耕望评其治学特色为:“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
【目录】
前言
回忆我的老师吕诚之(思勉)先生(代序)
第一讲 国文——《古文观止》评讲录
小序
上卷一九四二年秋
1.左传子鱼论战
2.左传阴饴甥对秦伯
3.左传子革对灵王
4.国语祭公谏征犬戎
5.公羊传春王正月
6.檀弓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7.檀弓杜蒉扬觯
8.国策乐毅报燕王书
9.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10.史记五帝本纪赞
11.史记项羽本纪赞
12.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13.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
14.史记伯夷列传
15.史记游侠列传序
16.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17.西汉文贾谊过秦论上
18.西汉文史记晁错论贵粟疏
19.西汉文路温舒尚德缓刑书
20.李密陈情表
21.王羲之兰亭集序
22.陶渊明桃花源记
23.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璺檄
24.韩愈原道
下卷一九四三年春
1.韩愈讳辩
2.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3.柳宗元驳复雠议
4.柳宗元箕子碑
5.柳宗元捕蛇者说
6.柳宗元钴姆潭西小丘记
7.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8.欧阳修朋党论
9.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
10.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11.欧阳修丰乐亭记
12.欧阳修泷冈阡表
13.苏洵辨奸论
14.苏洵心术
15.苏洵张益州画像记
16.苏轼范增论
17.苏轼超然台记
18.苏轼石钟山记
19.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20.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劄子
21.苏轼方山子传
22.苏辙六国论
23.曾巩寄欧阳舍人书
24.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25.王安石同学一首别子固
26.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7.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28.宋濂阅江楼记
29.方孝孺深虑论
30.方孝孺豫让论
31.王鏊亲政篇
32.王守仁瘗旅文
33.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34.归有光吴山图记
35.归有光沧浪亭记
36.西汉文杨恽报孙会宗书
37.李斯谏逐客书
38.史记屈原列传
39.史记货殖列传序
40.史记太史公自序
41.礼记檀弓六节
第二讲本国史
元朝
1.蒙古之兴及其盛
2.蒙古汗位之争及大帝国之分裂
3.蒙古在中国之政府(即元朝)之腐败
4.蒙古人入中国者之腐化
5.元之灭亡
明朝
1.明初事迹
2.土木堡之变
3.倭寇及丰臣秀吉侵朝鲜
4.满洲兴起
5.明清战争
6.明朝灭亡
清朝
1.清军入关
2.平定三藩
3.清前期
4.民族交通
5.鸦片战争
6.清后期
7.民国时期
8.此后之大事
第三讲中国文化史
1.研究历史之目的
2.何谓文化
3.中国文化之起源
4.历史年代
5.三皇五帝事迹
6.古代之社会组织
7.社会阶级
8.古代之生业
9.古代之道路
10.古代之用人
11.先秦诸子学术
12.秦、汉时之新局势
13.此时之政情
14.汉代学术
15.汉代兵制变迁
16.汉代刑法变迁
17.此时代重要之现象
第四讲国学概论
1.何谓国学
2.中国学术之分期
3.先秦诸子之渊源一——古代之宗教哲学
4.先秦诸子之渊源二——王官之学
5.先秦诸子之学
6.秦汉时代学术之新趋势
7.魏晋玄学
8.佛学
9.宋明理学
10.清代考据学
11.中国近代之思想家
自述
自述学习历史之经过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