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劳资合作路径研究-(基于劳资关系演化视角)
中国特色劳资合作路径研究-(基于劳资关系演化视角)
¥
19
2.4折
¥
78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许清清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6
版次1
印刷时间2021-06
印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6
上书时间2025-01-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许清清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06
-
版次
1
-
ISBN
9787520383967
-
定价
7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4页
-
字数
185千字
- 【内容简介】
-
我国劳动性质与劳动环境的特殊性已经引起了劳资关系多层次、多阶段的演化,由于我国先天具有劳资合作关系跨越式基础,因此亟待后天构建符合劳资关系演化规律,又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国特色劳资关系的路径。本书以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为基础,借鉴博弈与复杂网络工具来研究劳资关系演化规律与劳资合作路径,为探寻中国特色劳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 【作者简介】
-
许清清,女,博士,本硕博均毕业于四川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日内瓦国际关系及发展高等学院访问学者,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与“青岛大学卓越人才”,主要从事中国特色劳动关系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等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CSSCI论文10余篇,其中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基于经济学对劳资合作问题的研究
二 基于管理学对劳资合作问题的研究
三 基于博弈论对合作问题的研究
四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对合作问题的研究
五 文献述评与可拓展的领域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劳资合作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西方主流劳资关系理论的偏见
一 对劳资利益冲突研究模糊
二 对劳资合作研究不足
三 对劳资关系演化规律研究缺乏
第二节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辩证统一
一 劳资关系理论
二 劳资关系演化思想
第三节 博弈理论对合作问题的研究
一 非合作博弈理论对合作的研究
二 合作博弈理论对合作的研究
三 演化博弈理论对合作的研究
第四节 复杂网络理论对合作问题的研究
一 网络拓扑结构对合作的影响
二 共演化对合作的影响
第三章 劳资关系的演化规律与路径
第一节 劳资合作的定义与模式
一 劳资合作的定义
二 劳资合作利益的帕累托改进
三 劳资合作的模式
第二节 劳资关系演化规律
一 劳资关系演化的一般规律
二 劳资关系演化的特殊规律
第三节 劳资关系演化路径
一 劳资关系演化的一般路径
二 劳资关系演化的特殊路径
三 劳资关系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路径
四 劳资关系空间结构演化的特殊路径
第四节 劳资关系演化模型
一 劳资关系演化博弈模型
二 劳动自组织演化模型
第五节 劳资关系演化机制
一 动力机制
二 突变机制
三 嵌入耦合机制
四 多层级协同机制
第六节 政府对劳资合作关系的机制设计
一 政府构建劳资合作关系的演化路径
二 政府设计劳资合作的空间结构
第四章 劳资关系演化路径的比较制度研究
第一节 美国
一 美国劳资关系演化路径
二 美国劳资关系演化路径的政府机制设计
三 美国劳资关系空间结构演化
四 美国劳资关系空间结构演化的政府机制设计
第二节 德国
一 德国劳资关系演化路径
二 德国劳资关系演化路径的政府机制设计
三 德国劳资关系空间结构演化
四 德国劳资关系空间结构的政府机制设计
第三节 制度比较
一 美国与德国劳资关系演化路径的相同点
二 美国与德国劳资关系演化路径的不同点
第五章 中国特色劳资关系演化的历史路径
第一节 中国特色劳资合作思想
一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劳资两利”思想
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劳资合作”思想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劳资关系
一 劳资关系宏观运行环境的中国特色
二 劳资关系演化路径的中国特色
三 劳资关系空间结构的中国特色
四 劳资关系调整模式的中国特色
第三节 中国特色劳资关系演化路径
一 中国特色劳资关系演化路径的前期铺垫阶段
二 中国特色劳资关系演化路径的第一阶段
三 中国特色劳资关系演化路径的第二阶段
四 中国特色劳资关系演化路径的现阶段
第四节 中国特色劳资关系演化的机制设计
一 劳资关系演化路径的机制设计
二 劳资关系空间结构的机制设计
第六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劳资合作关系演化新路径
第一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劳资合作关系面临的新挑战
一 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
二 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并存
三 新生代农民工特质的改变
第二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劳资合作进入的新阶段
一 资强劳弱不平衡的劳资关系趋于平衡
二 收入分配不均的趋势减缓
三 企业民主建设新格局形成
四 新的劳资关系结构建立
第三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劳资合作关系的机制设计
一 政府对劳动力节点的机制设计
二 政府对资本的机制设计
三 政府构建劳资关系空间结构的机制设计
四 政府平衡劳资力量的机制设计
五 政府对劳资连边的机制设计
第七章 构建劳资合作关系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针对劳资个体节点的机制设计
一 针对劳动力个体节点的机制设计
二 针对资本个体节点的机制设计
第二节 针对劳资群体节点的机制设计
一 平衡劳资力量以促进劳资合作
二 改革国有企业以引导和谐劳动关系
三 创新私营企业劳资合作关系
第三节 深化劳资节点连边机制
一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 深化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产业政策
三 弘扬传统文化以发挥“精神”连边机制作用
第四节 促进劳资合作空间结构平衡协调发展
一 扩大劳资合作连边范围
二 促进劳资合作空间结构平衡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