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茂如 译
出版社泰东图书局
出版时间1914
印刷时间1914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货号3712
上书时间2024-11-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该版本由日本大西祝著,中国定州胡茂如译。光绪三十二年初版,民国三年九月三版。珍稀民国文献,不支持退货退款,敬请书友看准下单。保存古籍第三十九箱。
- 商品描述
-
该宝贝是国内最早的翻译逻辑学的著作之一,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识者珍之。
胡茂如,一个已被世人几乎忘却的名字。笔者经多方走访和挖掘,对这位当时名扬中日的旷世奇才也只搜得零碎信息,现散辑成文以飨读者。
胡茂如,字次朴。出生于光绪九年 (1881年),汉族,直隶定州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赴日本留学攻读法政专业,时任东京留学生会直隶省分会职员长。主要学说和著作有译著《论理学》《中国今世最宜之政体论》《代议政体论》等。其历史亮点有三: 一是最早把逻辑学译介到中国;二是公开否定皇权宣扬君主立宪制;三是“中华民族”体系化概念和民族融合构想的先行者。他与同在日本留学的杨度【附1】志同道合,并称“南杨北胡”,双才之誉中日相传。光绪三十三年八月(1907年9月)病逝于东京。
胡茂如译著《论理学》
⊙ 胡茂如出生在直隶定州城西南胡府(今蔡庄子村境内),家境殷实,拥土地多顷,官道旁有胡家客店,城内有商铺。宗庙前修有高大的琉璃五龙壁(编注:1966年被毁)。“府外人工湖畔垂柳婆娑,湖中金船荡漾”,这是对胡府宏大外观气象的传闻。父亲当朝为官,曾参与大清《钦定宪法大纲》编纂工作,官职不详。相传其父年少时为人简朴从不张扬。乡试应举时还曾因穿粗布长衫被拒入考场,岂料终却榜中解元(头名举人)令众目仰视。父亲虽在京为官,仍省教家人以忠厚朴实为本。茂如行二取字次朴,哲(喆)如【附2】末三取字幼朴,二人自幼好学,品学兼优。大哥慕如取字靖朴,管理家业,维持家府运转。当年,因伯父早逝无后,经伯母与父商议,将茂如过房予伯父以承家业。茂如自幼为人朴实,从无娇纨扈气。惟读书好学,文笔书法口才皆佳,天生记忆超凡,才智异于常人。

胡茂如旧居遗址
⊙ 茂如年十岁,是日,于府门口游逸,逢一山西染布郎营生,茂如见其帐簿,随即持阅观赏一遍还予染布郎,赞到: “帐目清明,书迹工秀,多好的账簿啊!” 事隔年余,又恰逢染布郎,茂如问:“你的账簿可予我再赏?”提及账簿,染布郎嗔悔顿足,说账簿不慎被颜料浸染,上有累年账目俱无从索要。茂如安慰说,此事不难,只需稍等片刻。茂如速回书房按记忆遂将原账目书写成册,交于染布郎。后来,染布郎按新帐册所记村名谁家、丈尺零寸、染青浸皂、欠款零整笔笔无误,均按新帐册收回。染布郎便将偶遇神童之事传遍乡里。
⊙ 胡茂如酷爱学习,读书时足不出户,闭门静读,全身心沉浸于书境,餐食均由家人从门槛下悄然送入(编注:旧时槛下余几寸空隙),即便是用餐,也是书上餐桌,边吃边阅。曾换多位私属先生,均因自愧学浅,无力授教而辞。年至二十,风华正茂,媒破三槛,亲提十里名门香黛。但茂如从未动念,他立下的誓言是:“业无成,不为家”。
光绪二十八年,是大清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正处于力图变革的时期。教育制度上科举考试逐渐取消。日益激化的民族危机加速了中国启蒙运动的进程,开始鼓励学生赴欧美日留学,并对优秀者授予功名。当时,才学斗车正值青春年少的胡茂如,满怀期待一心向往。但眼下有志无门,只好寻得一份工作,在定州城西夏庄子村蒋家谋做私塾先生,教授学童。到月底,蒋家满意的拿出高于市价一倍的薪水,将两块大洋付给胡茂如。岂料这两块大洋却触及到了茂如的灵魂,他掂量着两块大洋不断的叩问自己:我博览群书,满腹学识,最终是为报效国家还是为月薪两块?反复思索后,茂如果断辞去私塾先生,回家继续博览群书,在不断学习和接受先进文化思想过程中提升壮大自己,只待伺机奋翮。

北洋速成武备学堂正门
⊙ 转眼来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袁世凯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积极推动学生赴日留学,在保定设立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即保定军校),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于8月开始招生。茂如欣喜若狂,被招考为第一期第四队学员,按志愿编入洋文班(100名)参加初赴日留学预科学习,同年9月正式开学。茂如欲赴日攻读政法专业,首先就要通识多门语言。明治维新后,日本进入文化多元,在以欧州文化主导的法政学校,留学三年所修课中大部分法学课、财政学、法理学等学科由日籍教授讲课。法制史、罗马法、外国法(英、法、德)、国际法等多门课程多由欧洲籍讲师授课。所以,茂如除在预科班主攻德语之外,还需要拿出课余时间来加倍学习其他语言。茂如以自学为主、自我适应,他用很短的时间就达到日语水平熟练通识。然后攻学英语,很快就能达到听说读写能力和交流能力的语境转换。据传,茂如寒假回乡,大年初一人们便已听到他在家里流利的高声朗诵英文,为人称奇。
三年后学业期满,胡茂如以优异的成绩获选为本校第一批官费留日学生(40名),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东渡日本,开启留学之旅。
⊙ 当时,清政府“以敌为师”、“师日制日”,将派遣留学生并且优先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定为国策。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以“倍敦友谊”、“代培人才”为幌,采取“吸引”大清留学生的政策,然后发现佼佼者为我所用,以达到逐步控制大清的目的。因清日双方争夺稀缺人才,所以在当时无论清日,均对留学生中优秀者十分器重。胡茂如留日期间,他的才学和智慧再加其谦和的为人,当时已成为众人仰慕的学生领袖人物。他的事迹在日本学界和国民中也广为流传。日方政府也同样对其器重有加。曾有一次回国探亲,日本外务省便将胡茂如的行程及安全问题提前照会大清礼部,并委派数名留学生亲自护送回国,数日舟车送至府上。

清国设东京留学生会馆
⊙ 胡茂如之死。一般认为是自然感染肺结核后,因当时日本医疗水准还不及治愈条件,医治无果溘然长逝。另有传闻却是日方求才若渴,百般规劝茂如归入日籍欲加重用,但始终未果。考虑到胡茂如学成归国后必为国之重器,对日本便存严重威胁和隐患,在无计可施之下痛施狠手,致其恶症。但此说无据可依。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
与胡茂如同期留日的定州同乡有胞弟胡哲如,谷钟秀【附3】、谷钟琦、李鸣阳、白云章、王衡等人,在胡茂如患病隔离期间,同乡与3好友心急如焚,终日关照。他在去世前叮嘱大家,在他逝后各自安心学业,不必为他做归葬之劳,作为遗嘱。但大家一致认为,逝后岂有灵魂不归之理?茂如去世后,日本当地部门将尸骨按传染病进行了消杀处理,然后装棺入殓,由胞弟胡哲如将其灵柩送回中国,归乡安葬于胡府墓地(今孔会同村境内),墓碑由好友谷钟秀亲题,并用四句诗文概括了胡茂如短暂而闪光的一生(碑已毁内容不详)。

胡哲如
⊙ 杨度与学友胡茂如为才学挚交。茂如的去逝,杨度如鸟失羽翅般万分悲痛。现将杨度悼胡茂如诗长篇引文全录如下:
定州胡君次朴(茂如),年仅二十六(编注:后人述为24岁),而其德行、学识、文艺皆已有过人独到之处,在余平生交友中,殆当推为第一。余因国事危迫,举世无一定之方针,欲对国民有所陈说,特组织《中国新报》,次朴自认社友,助余甚力。俄而次朴病,余亦病,同养疴于平冢海岸。而次朴病日剧,平日好谈哲理,初病犹然,后乃不能谈矣。死之前数日,语余曰:“吾今日可实验灵魂之有无矣。”余曰:“人生自堕地哺乳以后,已无往而非补苴罅漏之事,苦躯壳者方言灵魂,若躯壳能自解脱,则灵魂何问有无?”次朴点首微笑。于其死也,嘱诸乡友无为归葬之劳,此次朴之达也。诸友不用其言而谋归葬,又何必不归葬?亦诸友之达也。次朴死之明日,适余有视我如子之伯父其丧电至,同时又有国中他事之一二电至,余遂即日奔丧归国,先次朴柩行矣。 方次朴之初死,余心麻木,若不知哀。既首途在舟,青山送人,海波振响,远思吾伯,近思吾友,哀情顿生,泪不可止。此时余哀弥漫海峡,重于吾船。哀极欲昏,风来醒我,郁而思吐,俄成此诗,仰天长哦,以别次朴。余自命理解,忽成情恸,有如康乐所叹,通蔽相妨,余亦不自知其所以然矣。及乎哀止,取诗自诵,则又不喜,盖以诗末用语,乃仲尼对于颜、冉之辞。以次朴行谊,宜为吾师,吾阅者以辞害意,宁非颠倒不伦?欲谋改作,则诗本率意即成,既成谋改,思致转竭,且自嫌世故,非所以待亡友,遂亦存真。
杨度又特意撰写《哭胡茂如诗并引》,发表在1907年10月15日出版的《中国新报》第七号附录栏内。诗中说: 与子生同疾,嗟余后死身。还将未了魄,来别不归魂。哀乐余家国,安危共友生。可悲天丧我,斯疾竟斯人!
杨度将原名承瓒自更为“度”,尚不可考何年何故。但经查得知他于1907年在悼念挚友胡茂如的另一段文字中首次言及“以此度人,即以自度”,或可作为其更名为“度”的一个解释吧。
— 没有更多了 —
该版本由日本大西祝著,中国定州胡茂如译。光绪三十二年初版,民国三年九月三版。珍稀民国文献,不支持退货退款,敬请书友看准下单。保存古籍第三十九箱。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