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牧美学与现代品格:社会转型期的蒙古族小说
  • 游牧美学与现代品格:社会转型期的蒙古族小说
  • 游牧美学与现代品格:社会转型期的蒙古族小说
  • 游牧美学与现代品格:社会转型期的蒙古族小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游牧美学与现代品格:社会转型期的蒙古族小说

17 2.6折 65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丁琪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2-1

上书时间2024-05-18

鱼腥草书店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丁琪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09
  • 版次 1
  • ISBN 9787516188071
  • 定价 6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65页
  • 字数 223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社会转型期的蒙古族小说在“以民族特色走向世界”的时代诉求中获得文化自觉,又在现代化进程加剧引发的民族文化传承危机中体验到挫折。这使得它的民族认同变得更加复杂曲折,它所构建的游牧美学体系的时代特征得到强化。
  《游牧美学与现代品格:社会转型期的蒙古族小说》力图综合以上思考,对新时期以来三十多年的蒙古族小说中的民族认同、文化思想及其游牧美学变迁等相关问题做一番梳理,以期对社会转型期的民族文化与文学审美互动问题获得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作者简介】
  丁琪,1976年生,内蒙古赤峰人,文学博士,现任职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民族文学。200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上海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已在《文化中国》(加拿大)、《民族文学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作家评论》、《光明日报》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学术专著《性别研究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参著《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批评》。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多项。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多民族文学影响下的蒙古族文学
一 时代文化诉求:现代化与民族化
二 新时期文学中的华夏边缘叙事
三 蒙古族文学与主流文学的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化背景下蒙古族小说的民族认同
一 民族认同与现代化的悖论性相互依存关系
二 未完成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凸显
三 民族认同焦虑与自我化解
第三节 新时期蒙古族小说的类型化
一 社会多元思想的映现
二 文化隐喻与结构性主题
三 族裔文学的生命力

第一章 重塑民族文化的现代品格
第一节 对现代知识与科技的认同
一 “知识分子气”与草原情结
二 代际冲突所隐含的现代倾向
三 充满时代局限的现代化认知
第二节 崛起的商业意识
一 空间、主业与财富
二 商业与爱情的相互烘托
三 商业人才的民族性与想象性
第三节 清理古老民族的旧观念
一 去除迷信的魔障
二 撼动传统的婚姻家庭观
三 新旧杂糅的特征

第二章 在断裂中发现传统的意义
第一节 典范化的族性精神
一 苍狼与白鹿的人格隐喻
二 浪漫纯洁的两性关系
三 生死考验中的大爱与尊严
第二节 民族性的坚守
一 传统断裂的痛感
二 机械主义对诗意生活的侵蚀
三 对外面世界的双重想象
四 草原对城市的救赎
第三节 反思民族现代化的经典之作:《燃烧的水》
一 侵入式与民族自发现代性
二 现代化的沉重代价
三 保留住不变的东西

第三章 诗意栖居与游牧之地
第一节 游牧文明生态思想的文学表述
一 返魅大自然
二 灵异的动物
三 拒绝机械主义的乌托邦
第二节 蒙古族生态小说中的科技想象
一 科技被异化的反思
二 本土化科技处理
三 杂糅式想象
第三节 郭雪波小说中的魔幻与现实
一 神奇的科尔沁沙地
二 族裔文化与生态主题
三 魔幻传统:汲取与反哺

第四章 跨族叙事与文化想象
第一节 族际通婚的多重含义
一 族际通婚的文化意义
二 男欢女爱中的民族认同
三 族际通婚的阻力和障碍
第二节 多民族大家庭中的手足情深
一 拟血缘的叙事策略
二 多民族文化互动与本民族认同
三 “人在他族”的想象
第三节 国族观念下的“异族”书写
一 “外国人”所隐喻的民族尊严
二 “洋人”与民族文化差异
三 超越种族与国界的共性

第五章 蒙古族社会转型与游牧美学的变迁
第一节 新时期蒙古族小说与游牧美学嬗变
一 传统游牧文化为思想根基
二 后游牧社会文学审美的“内向化”转变
三 新时期游牧美学的独特性
第二节 阿云嘎的《满巴扎仓》与游牧美学
一 从蒙医药学到游牧民族文化思想的提升
二 游牧美学与民族性格密码
三 融合多元为一体的游牧美学
第三节 当代城市文化中的游牧美学
一 作为理论模式和文化实践的游牧思想
二 游牧与城市的矛盾性共生关系
三 文化再生产中的民族认同与他者观照

结语 蒙古族小说的当代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