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默涵文论
  • 林默涵文论
  • 林默涵文论
  • 林默涵文论
  • 林默涵文论
  • 林默涵文论
  • 林默涵文论
  • 林默涵文论
  • 林默涵文论
  • 林默涵文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林默涵文论

22 2.5折 88 七五品

仅1件

江苏常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林默涵 著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4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4-05-23

常州东飚旧书店

二十一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七五品
馆藏书,书脊标签胶带纸,封面封底标签,扉页条形码,书口印章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林默涵 著
  •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04
  • 版次 1
  • ISBN 9787503960611
  • 定价 8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35页
  • 字数 50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林默涵同志是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艺术教育家。他早年参加革命,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宣传工作,撰写了大量富有战斗性、思想性的杂文、特写和评论文章;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在宣传、文化部门的领导岗位工作,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组织领导新中国文艺创作和艺术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创建性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林默涵同志受到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迫害,被关押近十年之久。“四人帮”粉碎后,林默涵同志恢复了工作。他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怀着对党的文艺工作的极大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在《鲁迅全集》1981年版的注释出版、全国文联和各协会的恢复,文艺界的拨乱反正,以及文化部、全国文联的领导岗位等各方面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简介】
林默涵 (1913—2008)原名林烈,笔名雪邨,福建武平人。中共党员。全国第六、七届政协常委,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曾任中国作协理事、名誉副主席。1928年入福州高中师范科。1929年后从事中共地下工作,后到上海任校对和资料员,1935年赴日本东京新闻学院学习,“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回到上海,曾任香港《生活日报》副刊编辑,《读书与出版》、《世界知识》编辑,武汉《全民周刊》编辑,延安马列学院学员,《中国文化》、《解放日报》副刊编辑,重庆《新华日报》新华副刊主编,香港《群众》周刊编辑,《华商报》社论编辑。1949年后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办公厅副主任,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顾问,中国文联副主席、党组书记。中国作协第一、二、三届理事及第五、六、七届名誉副主席,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及第六、七届政协常委。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杂文集《狮与龙》,评论集《在激变中》、《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的旗帜》、《林默涵劫后文集》、《心言散集》、《林默涵文论集》等。曾主持《鲁迅全集》的编辑与注释工作。
【目录】
前言
上编(1952-1966年)
继续为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文艺方向而斗争
——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
党性是我们的文学艺术的灵魂
——纪念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发表五十年
关于加强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意见
关于典型问题的初步理解
一篇引起争论的小说
什么是危险?什么是障碍?
文学艺术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的矛盾
继承和否定
关于题材
文艺与政治
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旗帜
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发展艺术教育事业
提高认识,促进话剧、歌剧的繁荣
总结经验,纠正错误,继续前进
戏曲工作要推陈出新
创建社会主义的、民族的音乐舞蹈
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下编(1977-1995年)
《林默涵<劫后文集>》题记
关于编辑新版《鲁迅全集》的几个方针性问题
总结经验奋勇前进
艺术教育如何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需要
充分发挥曲艺的战斗作用
关于文艺工作的过去和现在
愚者之虑
分歧在哪里?
文艺的歌颂与暴露
文艺与党的关系及其他
学习中央精神加强文艺评论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关于文艺战线反对精神污染问题
毛泽东文艺思想引导我们继续前进
延安时期文艺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
——与《延安文艺研究》编辑部同志的谈话
战士与苍蝇
发展文艺不能没有批评
周总理的关怀,艺术家的创造
——林默涵同志谈《红灯记》和《红色娘子军》的创作与演出经过
……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馆藏书,书脊标签胶带纸,封面封底标签,扉页条形码,书口印章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