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汉学家 中俄友好人士齐赫文签赠张海鹏 Китая к объединению и независимости, 1898-1949
¥
1999
九品
仅1件
作者С. Л. Тихвинский.[
出版社М. Издат. фирма Вост. лит. РАН
出版时间1996
装帧精装
页数574页
货号书厅1号书柜
上书时间2012-04-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齐赫文——完完全全是个中国姓名,其实此公并非中国人,是俄罗斯人。“齐赫文”是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和邵力子二位在重庆时为苏联驻华使馆官员齐赫文斯基起的中国名字。从此,这个名字叫了60年,他本人签名时也用“齐赫文”三个字。齐赫文先生今年9月在莫斯科隆重地庆祝了他的90寿辰。 齐赫文——在我国外交界、历史界和友好团体当中大家相当熟悉的一个人。齐赫文——汉学家 齐赫文对东方国家,特别是对中国的兴趣,产生得很早。在他少年时代,他家一度与著名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院士为邻,齐赫文经常聆听这位学者讲述中国、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故事。阿列克谢耶夫的话对小小的齐赫文起了启蒙作用,使他迷恋上中国,使他后来选择汉学为业。 1935年夏,17岁的齐赫文考进列宁格勒大学语文系,根据他的申请,被分配到汉语班。齐赫文认真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写汉字,成为全班最优秀的学生。不待毕业便被调往莫斯科外交人民委员会工作。 他在工作期间,没有停止他的学业。 1968年,齐赫文当选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 1981年,齐赫文当选苏联科学院院士。 1996年,他又出版了《中国走向统一和独立之路(1898—1949),根据周恩来生平资料叙述》。2000年,由我国中央文献出版社出了这本专著的汉译本。 齐赫文说过:“我曾于1949年至1950年及1957年不止一次见过周恩来本人。他之所以吸引我,首先是因为自1919年五四运动至1976年他逝世为止,即几乎60年之久的时间里,他参加了20世纪中国发生的所有关键性的历史事件。” 为了完成这部著作,齐赫文不仅采访了很多当事人,而且走访了许多地方。 他专程去过周恩来的家乡淮安以及周恩来度过少年时代的绍兴。 他曾赴日本搜集1918年至1919年周恩来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的资料。 他参观访问过设在重庆的中共驻国民党政府的办事处,抗日战争年代周恩来在那里工作多年。 他访问了第18集团军工作人员所在的红岩村,访问了南京梅园新村30号。梅园新村是周恩来1946—1947年领导中共代表处的所在地。 “周恩来作为中国人民民族解放斗争的参加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知名活动家和中国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使我有可能重新阐述20世纪中叶的许多历史事件。”齐赫文说,他感到庆幸的是一生中完成了撰写涵盖中国一百年历史的三部曲:即《十九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运动与康有为》、《孙逸仙的对外政策和实践》及《中国走向统一和独立之路(1898—1949),根据周恩来生平资料叙述》。 这是他作为汉学家的成就,是作为学者的功劳,诚然他的著述远不止这些。齐赫文——外交家 1938年,齐赫文不待列宁格勒大学毕业,由于工作需要,也由于齐赫文学业突出,便被召到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当汉文译员,这是他外交生涯的开始。 1939年10月1日,28岁的齐赫文被派到我国新疆工作,以后又来过一次,虽然时间不长,但有了实际练习会话的机会。 1940年,齐赫文被任命为苏联驻重庆大使馆二等秘书。当时他接触了国民党方方面面的人物,从军政领导到一般老百姓,还有社会各界名流和共产党的代表人物。 新中国成立前,他被派到北平驻华总领事馆工作。1949年10月1日,他以总领事身份出席了在天安门广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性仪式。10月2日,他被任命为苏联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10月16日,他随罗申大使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1950年夏,他被任命为使馆参赞。 从一名翻译到参赞,这是他在中国走过的外交路程。 以后,他又被派到英国和日本使馆以及联合国工作。他说:“这些年,无论我在哪里工作,都一直关注着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生活,而在我的各种学术兴趣中,中国始终占据首位。”齐赫文——苏中(俄中)友好协会的元老 齐赫文说过:“从1935年起,我就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国联系在一起了。” 除了担任外交官和学者之外,他还是社会活动家,是苏中(俄中)友好协会的重要成员。 1957年,莫斯科成立苏中友好协会时,他当选为该会的理事。此后当选为副主席、主席,直到现在的名誉主席。 中苏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他在任期间,有过一段敌对时期。中国经历了10年“文革”浩劫,苏联经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体。他在中苏两党两国反目年代,写过一些带火药味的垃圾文章。他在《我生活中的中国》一文中作过这样的自我解剖:“中共领导与苏共领导在60年代进行的意识形态的争论,把中国社会学家与苏联社会学家都卷了进去。双方发表了一些文章,出版了一些书籍,都力图证明我们两国领导人所坚持的立场是正确的。”“苏联汉学家们,其中也包括我,不由自主,不得不参与这场意识形态之争。”“在意识形态的争论中,我和我的同行们在论及中国和它的邻国之间自古至今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一系列涉及政治与艺术著述中所进行的意识形态的争论,也都出了力。”他说:“我不反对和中国同行们进行纯学术上的争论,但应当承认,当时那种争论的腔调常常远远超过了公认的学术道德……” 自从1989年5月,邓小平在中苏关系上提出“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之后,中苏关系展开了新的局面。 近些年来,齐赫文多次率各种代表团来华,出席会议和庆祝活动,与社会各界人士及领导人会晤。 2008年10月底,温总理访问莫斯科时,这位宿将和其他友好人士一齐受到了热情的接见。 齐赫文是中苏中俄关系变化的历史见证人。他的同代人中,今仍健在者已为数不多。他仍然坚持撰文著书,为历史保留了珍贵的资料。 1992年,他出版了《我生活的中国》一书。 2004年,出版《回到天安门》一书。 2008年,又出版《中国人民眼中的俄罗斯》一书。 无论是中苏关系的亲密时期、紧张时期,还是在中苏关系正常化以后,中俄走上战略伙伴时期,他都秉持着自己的世界观,阐述自己的看法。 现在齐赫文虽已年逾九旬,身体仍然矫健,思维敏捷,祝他在学术研究方面,在中俄友好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张海鹏,男,1939年5月生于湖北省汉川县。1964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系,同年8月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1994年1月起任所长,2004年7月离任。 社科院张海鹏教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兼主任、中国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义和团研究会会长、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中国近代史》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河南大学研究生院名誉院长,首都师范大学讲座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曾任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编著有《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中国近代史研究》、《东厂论史录—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评论与思考》、《张海鹏集》,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葡关系史资料集》、《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1979-2000》、《中国近代通史》(十卷本)、《中国历史学30年》等论著和资料集多种,发表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方法、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和涉及香港、澳门、台湾和中日关系问题的文章百数十篇。
- 配送说明
其他平台代卖者(非本网店家,交易记录高于100者)按此快递费收取,个人消费者(非本网店家,交易记录低于100者)请联系改快递费。个人购书非偏远地区一般为16元。
— 没有更多了 —
包装严实,图书无损,合乎心意
好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