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管理文库.管理学精品系列二 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评价模型及仿真研究 以北京、西安入境旅游为例
  • 中经管理文库.管理学精品系列二 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评价模型及仿真研究 以北京、西安入境旅游为例
  • 中经管理文库.管理学精品系列二 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评价模型及仿真研究 以北京、西安入境旅游为例
  • 中经管理文库.管理学精品系列二 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评价模型及仿真研究 以北京、西安入境旅游为例
  • 中经管理文库.管理学精品系列二 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评价模型及仿真研究 以北京、西安入境旅游为例
  • 中经管理文库.管理学精品系列二 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评价模型及仿真研究 以北京、西安入境旅游为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经管理文库.管理学精品系列二 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评价模型及仿真研究 以北京、西安入境旅游为例

6 1.0折 58 九品

仅1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高楠 著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4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8-4

上书时间2024-06-15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高楠 著
  •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4
  • 版次 1
  • ISBN 9787513637725
  • 定价 5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78页
  • 字数 300千字
  • 丛书 中国经济文库
【内容简介】

本书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因素及模型与机制研究——六大城市入境旅游为例”及“西部城市民族旅游社区地方性保持:多元认同的建构主义研究”、国家旅游局科研项目“旅游业驱动下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城镇化响应机制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新区地方感研究——保护传统‘乡愁’视角的大同御东新区案例”和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山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第三条路径的转型发展研究”,在系统科学、旅游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问卷调查、数学建模、结构方程模型、系统动力学等研究方法,采用SPSS、AMOS和VENSIM等软件,以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历年统计数据和作者调查的市场抽样数据资料为基础,把旅游流与目的地之间的耦合关系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最具典型性的北京、西安为案例地,构建了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多群体验证,并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入境旅游流驱动下的目的地响应系统进行了动态仿真,探索了入境旅游流驱动下的目的地相应系统耦合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

高楠,男,汉族,1982年9月出生,山西稷山人,管理学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城市旅游、旅游目的地运营与管理。曾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二十余项,在《旅游学刊》《经济地理》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1

1.1.1中国入境旅游业的蓬勃发展1

1.1.2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核心地位2

1.1.3入境旅游与旅游目的地城市协调发展的理性思考3

1.2选题缘由3

1.2.1问题的提出4

1.2.2典型旅游城市的选取5

1.3研究目的与意义8

1.3.1研究目的8

1.3.2研究意义8

1.4研究内容10

1.5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1

1.5.1研究方法11

1.5.2技术路线14


第2章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2.1理论基础16

2.1.1复杂系统理论16

2.1.2协同学理论17

2.1.3控制论19

2.1.4供给与需求理论20

2.1.5人地关系理论21

2.1.6可持续发展理论22

2.2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概念及研究进展23

2.2.1系统与旅游系统23

2.2.2旅游流系统34

2.2.3旅游目的地系统39

2.3旅游流与旅游目的地城市系统间的耦合46

2.3.1耦合概念及内涵46

2.3.2国内外研究进展46

2.4本章小结48


第3章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耦合评价模型

3.1入境旅游与目的地城市系统耦合关联分析49

3.1.1入境旅游流与旅游目的地城市系统的耦合49

3.1.2入境旅游促进了目的地城市的发展50

3.1.3目的地城市为入境旅游的发展提供支持保障53

3.1.4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城市系统耦合关联模型54

3.2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城市系统耦合的定量评价55

3.2.1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城市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模型55

3.2.2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城市耦合评价指标体系69

3.3实证分析76

3.3.1北京、西安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对比分析76

3.3.2北京、西安城市发展水平对比分析81

3.3.3耦合协调程度评判及对比分析91

3.4本章小结105


第4章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耦合协调度的验证


4.1旅游目的地城市耦合状况评价的问卷设计107

4.1.1旅游目的地城市耦合状况评价类别划分107

4.1.2问卷设计108

4.2资料来源与样本结构110

4.2.1资料来源110

4.2.2不同群体样本结构及其差异分析111

4.3数据分析与结果125

4.3.1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检验125

4.3.2耦合状况评价测度变量大小及其差异分析127

4.3.3耦合状况评价隐变量的探索性分析150

4.3.4耦合状况评价测度变量间关系的深层次探索分析168

4.4本章小结187


第5章入境旅游流驱动下的目的地响应系统仿真分析


5.1系统动力学原理及建模过程189

5.1.1系统动力学概述189

5.1.2系统动力学建模流程192

5.2系统反馈结构分析194

5.2.1系统边界的确定194

5.2.2各子系统划分及数学描述194

5.2.3TSEE系统结构特征195

5.3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197

5.3.1系统动力学因果回路图197

5.3.2系统动力学存量流量图201

5.4系统动力学模型动态仿真分析206

5.4.1系统调控变量及发展模式的确定206

5.4.2北京市系统动力学模型动态仿真分析209

5.4.3西安市系统动力学模型动态仿真分析214

5.4.4发展决策分析218

5.5本章小结218


第6章结论与讨论


6.1研究结论220

6.2创新之处222

6.3研究不足与展望223


附录


附录1专家调查问卷225

附录2北京市外国游客调查问卷229

附录3北京市社区居民调查问卷233

附录4北京市入境旅游从业人员调查问卷236

附录5西安市外国游客调查问卷239

附录6西安市社区居民调查问卷243

附录7西安市入境旅游从业人员调查问卷246


参考文献 / 249


索引 / 269

后记 / 276


图目录


图1-1主要城市与全国入境旅游接待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对比2

图1-2中国典型旅游区分布5

图1-3技术路线15

图2-1冈恩的旅游系统功能模型26

图2-2雷珀的旅游地理系统模型27

图2-3米尔和莫里森的旅游市场和营销系统模型28

图2-4麦克彻的旅游复杂系统模型28

图2-5索菲尔德的旅游耦合系统模型29

图2-6吴必虎的旅游系统模型30

图2-7杨新军和窦文章的旅游系统模型31

图2-8王家骏的旅游系统模型32

图2-9吴晋峰的旅游系统模型32

图2-10王迪云的旅游耗散系统模型33

图2-11周佳和薛东前的非线性特征的旅游系统模型34

图2-12旅游流子流结构35

图3-1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城市耦合概念模型49

图3-2入境旅游流与旅游目的地城市系统耦合关联模型54

图3-3区域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评判准则的几何解析59

图3-4小城镇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判断图65

图3-5耦合协调度区间划分67

图3-6指标遴选流程70

图3-71993—2011年北京、西安入境旅游者人数及占全国比重变化对比76

图3-81993—2011年全国、北京和西安入境旅游者构成变化对比77

图3-91993—2011年北京、西安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及占全国比重变化对比78

图3-101995—2010年全国、北京和西安入境旅游者人均天花费变化对比79

图3-11北京、西安入境旅游者平均人均天花费结构80

图3-121993—2011年北京、西安入境旅游者人均停留天数比较81

图3-131993—2011年北京、西安GDP、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财政收入变化比较82

图3-141993—2011年北京、西安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变化83

图3-151993—2011年北京、西安人均水资源及污水处理能力变化83

图3-161993—2011年北京、西安城市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及绿化覆盖率变化84

图3-171999—2011年北京、西安空气质量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变化85

图3-181993—2011年北京、西安从业人员数及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变化85

图3-191993—2011年北京、西安出租车及移动电话拥有量变化86

图3-201993—2011年北京、西安客运量及旅客周转量变化87

图3-211993—2011年北京、西安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和科技人员变化88

图3-222002—2009年北京、西安旅行社固定资产原值和营业收入变化89

图3-232002—2009年北京、西安旅行社数量和从业人员变化90

图3-242002—2009年北京、西安星级饭店固定资产原值和营业收入变化90

图3-252002—2009年北京、西安星级饭店数量和从业人员变化91

图3-261993—2011年北京、西安入境旅游流与城市经济系统耦合指标动态演化曲线93

图3-271993—2011年北京、西安入境旅游流与城市经济系统耦合指标对比94

图3-281993—2011年北京、西安入境旅游流与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耦合指标动态演化曲线97

图3-291993—2011年北京、西安入境旅游流与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耦合指标对比98

图3-301993—2011年北京、西安入境旅游流与城市社会文化系统耦合指标动态演化曲线101

图3-311993—2011年北京、西安入境旅游流与城市社会文化系统耦合指标对比101

图3-321993—2011年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城市系统耦合协调度演化曲线103

图3-331993—2011年北京、西安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城市系统耦合协调度对比104

图4-1旅游目的地城市耦合评价类别划分108

图4-2北京、西安外国游客耦合状况评价测度指标的平均值131

图4-3北京、西安社区居民耦合状况评价测度指标的平均值139

图4-4北京、西安旅游从业人员耦合状况评价测度指标的平均值147

图4-5北京外国游客耦合状况评价各变量间的标准化路径关系173

图4-6西安外国游客耦合状况评价各变量间的标准化路径关系174

图4-7北京社区居民耦合状况评价各变量间的标准化路径关系179

图4-8西安社区居民耦合状况评价各变量间的标准化路径关系180

图4-9北京旅游从业人员耦合状况评价各变量间的标准化路径关系185

图4-10西安旅游从业人员耦合状况评价各变量间的标准化路径关系186

图5-1正负因果链190

图5-2正负因果回路190

图5-3存量流量图的一般形式191

图5-4系统动力学建模流程192

图5-5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城市经济耦合子系统因果回路图198

图5-6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城市生态环境耦合子系统因果回路图199

图5-7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城市社会文化耦合子系统因果回路图200

图5-8TSEE耦合系统因果回路图200

图5-9TSEE耦合系统存量流量图203

图5-10TSEE系统耦合发展模式207

图5-11北京市TSEE耦合系统各模式下状态变量模拟结果212

图5-12西安市TSEE耦合系统各模式下状态变量模拟结果216

表目录

表1-1典型旅游区隶属关系6

表3-1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67

表3-2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城市耦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73

表3-3北京、西安优质旅游资源分布比较89

表3-4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城市经济系统指标权重91

表3-5北京、西安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城市经济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

度及评价92

表3-6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指标权重95

表3-7北京、西安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

调度及评价96

表3-8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城市社会文化系统指标权重99

表3-9北京、西安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城市社会文化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

调度及评价100

表3-10北京、西安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城市系统耦合协调度及评价103

表4-1北京外国游客调查有效问卷人口学结构特征112

表4-2西安外国游客调查有效问卷人口学结构特征114

表4-3北京市社区居民调查有效问卷人口学结构特征117

表4-4西安市社区居民调查有效问卷人口学结构特征119

表4-5北京市旅游从业人员调查有效问卷人口学结构特征122

表4-6西安市旅游从业人员调查有效问卷人口学结构特征123

表4-7北京、西安外国游客耦合状况评价测度指标均值及标准差129

表4-8外国游客测度指标均值及方差的差异性检验结果132

表4-9北京、西安社区居民耦合状况评价测度指标均值及标准差136

表4-10社区居民测度指标均值及方差的差异性检验结果140

表4-11北京、西安旅游从业人员耦合状况评价测度指标均值及标准差144

表4-12旅游从业人员测度指标均值及方差的差异性检验结果148

表4-13北京外国游客测度指标旋转后的成分矩阵151

表4-14西安外国游客测度指标旋转后的成分矩阵153

表4-15北京外国游客测度指标体系及编码154

表4-16西安外国游客测度指标体系及编码155

表4-17北京社区居民测度指标旋转后的成分矩阵157

表4-18西安社区居民测度指标旋转后的成分矩阵159

表4-19北京社区居民测度指标体系及编码160

表4-20西安社区居民测度指标体系及编码161

表4-21北京旅游从业人员测度指标旋转后的成分矩阵163

表4-22西安旅游从业人员测度指标旋转后的成分矩阵164

表4-23北京旅游从业人员测度指标体系及编码166

表4-24西安旅游从业人员测度指标体系及编码167

表4-25结构方程模型适配度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169

表4-26北京外国游客测度变量的偏度与峰度检验169

表4-27西安外国游客测度变量的偏度与峰度检验171

表4-28北京、西安外国游客耦合状况评价SEM拟合结果172

表4-29北京、西安外国游客耦合状况评价隐变量关系主要异同之处175

表4-30北京社区居民测度变量的偏度与峰度检验176

表4-31西安社区居民测度变量的偏度与峰度检验177

表4-32北京、西安社区居民耦合状况评价SEM拟合结果178

表4-33北京、西安社区居民耦合状况评价隐变量关系主要异同之处181

表4-34北京旅游从业人员测度变量的偏度与峰度检验181

表4-35西安旅游从业人员测度变量的偏度与峰度检验183

表4-36北京、西安旅游从业人员耦合状况评价SEM拟合结果184

表4-37北京、西安旅游从业人员耦合状况评价隐变量关系主要异同之处187

表5-1北京市各类型模式下调控变量参数表211

表5-2西安市各类型模式下调控变量参数表215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