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学者思想实录:人文卷 史学理论 杨河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北大学者思想实录:人文卷 史学理论 杨河 新华正版

32.2 4.6折 70 全新

库存19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河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36034

出版时间2008-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651页

字数0.63千字

定价70元

货号307_9787301136034

上书时间2024-05-08

萬書緣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精彩内容:

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四项基本观念,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  一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即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亦即认为人与自然界不是敌对的关系,而是具有不可割裂的联系。所谓合一,指对立的统一,即两方面相互依存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在春秋时即已有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里认为,礼是天经地义、即自然界的必然准则,“天经”与“民行”是统一的。这里天是对地而言,天地相连并称,显然是指自然之天。孟子将天道与人联系起来,他说:“尽其心者,知其也。知其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人是天赋的,所以知便能知天。但孟子没有作出明确的论证。周易大传提出“裁成辅相”之说,所谓裁成辅相,是使天地之化接受人的范围,使万物委曲成。文言传提出“与天地合德”的理想,与天地合德即与自然界相互适应,相互调谐。  汉代董仲舒讲天人合一,宣扬“天副人数”,陷于牵强附会。宋代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四字成语,在其所著西铭中以形象语言宣示天人合一的原则。但也承认天与人的区别。人是自然界所产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可以认识自然并加以改变调整,但不应破坏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与西方所谓“克服自然”、“战胜自然”有很大的区别。在历,中西不同的观点各有短长,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取得了改造自然的辉煌,但也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衡。时至,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统一,确实很有必要。  二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相对于家以神为本而言的,可以称为人本思想。孔子虽然承认天命,但怀疑鬼神,认为人生重要的是提高道德觉悟,而不必求助于鬼神。孔子更认为应重视生的问题,而不必虑死后的问题。孔子对于鬼神采取存疑的态度,这种思想观点可以说是非常深刻的。  以人为本的思想,后汉思想家仲长统讲得为鲜明。仲长统说:“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不其然与?”他提出“人事为本”,是儒家“人本”思想的明确的表述。所谓以人为本,不是说人是宇宙之本,而是说人是社会生活之本。  东来,宣传灵魂不灭、三世轮回的观念,一般群众颇受其影响,但是儒家学者起而予以反驳。范缜著神灭论,提出形为质而神为用的学说,驳倒了神不灭论。  宋明理学中,不论是气本论、理本论或心本论,都不承认灵魂不灭,不承认鬼神的存在,而都高度肯定精神生活的价值。受儒家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意识都比较淡薄。在中国中,有一个以道德教育代替的传统。虽然道德也是有时代的,但是这一道德传统仍有其积极的意义。  三 刚健自强  先秦儒家曾提出“刚健”、“自强”的人生准则。孔子重视“刚”的品德,他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刚毅即是具有坚定。孔子弟子曾子说的“大节而不可夺”,即是刚毅的表现。周易大传提出“刚健”、“自强不息”的生活准则。彖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月星辰运行不已,从不问断,称之健,亦刚健。人应效法天之运行不已,而自强不息。自强即是努力向上,积极进取。儒家重视“不息”,强调不懈的努力,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古代哲学中,与刚健自强有密切联系的是关于独立意志、独立人格和为坚持原则可以牺牲个人生命的思想。孔子肯定人人都有独立的意志,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他又赞扬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同上微子),即赞扬坚持独立的人格。孔子更认为,为了实行仁德可以牺牲个人的生命,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上卫灵公)孟子进而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所谓“义”,包括人格的尊严。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这是刚健自强的基本的要求。  先秦时代,儒道两家曾有关于刚柔的论争。与儒家重刚相反,老子则贵柔。老子贵柔,意在以柔克刚,柔只是一种手段,胜刚才是目的。贵柔乃是求胜之道。孔子重刚,老子贵柔,其实是相反相成的。  四 以和为贵  中国古代以“和”为高价值。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上子路),区别了和与同。和同之辨,始见于西年周太史史伯的言论中。国语记述史伯之言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不同的事物相互为“他”,“以他他”即聚集不同的事物而达到衡,这叫做和。这样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以相同的事物相加,是不能产生新事物的。春秋时齐晏子也强调和与同的区别。他以君臣关系为例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这称为和。如果“君所谓可”,臣亦可;“君所谓否”,臣亦否。那是同,而不是和了。能容纳不同的意见,兼容不同的观点,才能使原来的思想“成其可”、“去其否”,达到正确的结论。孔子所谓“和而不同”,也是能保留自己的意见而不人云亦云。“和”的观念,肯定多样的统一,主张容纳不同意见,对于的发展确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