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园诗话 中国古典小说、诗词 (清)袁牧
  • 随园诗话 中国古典小说、诗词 (清)袁牧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随园诗话 中国古典小说、诗词 (清)袁牧

10.5 1.9折 55 全新

库存57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清)袁牧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807029373

出版时间2009-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224页

定价55元

货号504_9787807029373

上书时间2024-04-05

萬書緣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处境与志向

洛律不在情外

力戒门户之见

不可因韵害意

蜉蝣何其多

诗非类书

乐府古题

诗中事不可太认真

做大才不做粗才

毕竟味少

成此一家数

但知有苏小

光景常新

味鲜趣真

和韵贵出新

……

内容简介:

随园诗话(彩图全解)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及社会实践;从写景、,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了。作为这方方面面的前提和基础,贯穿于随园诗话全书始终的一条红线,是“灵”二字。“灵”即“情”,在袁枚的诗论中这两个词是可以互用的。袁枚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南宋杨万里和明代袁宏道等有关“灵”的主张,而且还赋予了传统诗教“诗言志”全新的解释。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文学大师。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生于杭州,少有才名,年未弱冠,经史通明,二十三岁科举高中。
    从政后为官十年,勤政廉洁,却始终不得高升。三十三岁时辞官隐居,于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此后教授,交朋结友,放情声,种竹浇花,八十岁时仍游山玩水。
    一生著作如山,名震文坛。随园食单为其晚年代表作品,是展现中国美活的传世经典。问世至今,流传海内,成为226年的文学之书。
    八十二岁时去世,葬于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其它作品: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子不语等。

精彩内容:

    原文
    古英雄未遇时,都无大志,非止邓禹希文学,马武望督邮也。晋文公有妻有马,不肯去齐。光武贫时,与李通讼逋租于严尤,尤奇而目之。光武归谓李通曰:“严公宁目君耶?”窥其意,以得严君一盼为荣。韩蕲王为小卒时,相士言其后封王。韩大怒,以为侮己,奋拳殴之。都是一般见解。鄂西林相公辛丑元云:“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咏怀云:“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亦可知。”皆作郎中时诗也。玩其词,若不料此后之出将入相者。及其为七省经略。在金中丞席上云:“问心都是酬恩客,屈指谁为济世才?”登甲秀楼诗云:“炊烟卓午散轻丝,十万人家饭熟时。问讯何年招济火?斜阳满树武乡祠。”居然以武侯自命:皆与未得志时气象迥异。张桐城相公则自翰林至作首相,诗皆一格。清妙者:“柳阴春水曲,花外暮山多。”“叶底花开人不见,一双蝴蝶已先知。”“临水种花知有意。一枝化作两枝看。”扈跸诗写道:“谁怜七十龙钟叟,骑马踏冰星满天。”和皇上风筝云:“九霄近增华,四野风多仗宝绳。”押“绳”字韵,寄托遥深。
    译文
    古代的英雄还没有发迹的时候,都没有远大的志向,这不仅是邓禹仅寄希望于文学,马武仅寄希望于督邮。晋文公重耳因为有妻子和骏马,便不愿意离开齐国。光武帝刘秀贫贱的时候,因拖欠租税到严尤的官府与李通打官司。严尤惊奇地看了看刘秀。刘秀回来后对李通说:“严大人看你了没有?”揣摩刘秀这句话的意思,是以能得到严尤看一眼为荣幸。韩世忠身为小卒子的时候,相面先生说他后将被封为王。韩世忠勃然大怒,认为相面先生是在侮辱他,用拳头奋力殴打相面先生。上面说到的这几个人当年的想法都很常。鄂尔泰大人辛丑元诗写道:“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咏怀诗写道:“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都是做郎中的时候作的诗。仔细品味这句诗,像是没有想到以后能身为将相。等到他出任七省经略的时候,所作的在金中丞席上诗写道:“问心都是酬恩客,屈指谁为济世才?”登甲秀楼一首七言绝句写道:“炊烟卓午散轻丝,十万人家饭熟时。问讯何年招济火?斜阳满树武乡祠。”显然是在以诸葛亮自比了:这都与他未发迹时的语气景象大不相同。张英大人从做翰林到出任宰相,所作的诗始终是一种风格。清新绝妙的诗句如:“柳阴春水曲,花外暮山多。”“叶底花开人不见,—双蝴蝶已先知。”“临水种花知有意,—枝化作两枝看。”扈跸诗写道:“谁怜七十龙钟叟,骑马踏冰星满天。”和皇上风筝写道:“九霄近增华,田野风多仗宝绳。”押“绳”字韵,寄托很深远。
    评点
    自从舜帝教诲夔时提出“诗言志”(尚书尧典),后世儒家便将“诗言志”作为诗教的纲领。袁枚认为人的志向是随着他的处境的改变而变化的。他以古代的一些大人物为例,当他们处于微贱的时候,大都胸无大志。如晋文公重耳当年流亡时,到了齐国,齐桓公把一个女子配给他做妻子,还送给他二十辆马车,他便不想离开齐国继续往前走了。东汉的建立者刘秀贫寒时,因诉讼时长官严尤多看他几眼,便受宠若惊,引以为荣了。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身为士卒时,相面先生说他有王侯的面相,他认为是嘲笑他侮辱他,于是大怒,相面者吃他一顿老拳。如作诗,这不同处境中的不同志向,必然反映在诗中。清雍正时宰相鄂尔泰的诗文便是个明证。做郎中时的诗中自认为一生也如此罢了,待到做宰相时诗中则将自己与诸葛亮比况了。袁枚论诗主灵,重天分,但他又认为人的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他的环境、际遇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使得他的灵说带有程度的唯物主义的彩。
    p89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