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沧海寻踪—一个中国家庭的变迁 上下(未开封)
  • 沧海寻踪—一个中国家庭的变迁 上下(未开封)
  • 沧海寻踪—一个中国家庭的变迁 上下(未开封)
  • 沧海寻踪—一个中国家庭的变迁 上下(未开封)
  • 沧海寻踪—一个中国家庭的变迁 上下(未开封)
  • 沧海寻踪—一个中国家庭的变迁 上下(未开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沧海寻踪—一个中国家庭的变迁 上下(未开封)

正版现货

25 1.3折 200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昌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陶鼎来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3

装帧平装

货号F4

上书时间2024-01-21

北京诚信图书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陶鼎来
  •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03
  • ISBN 9787109209053
  • 定价 20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字数 500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为陶鼎来先生手书传记,写作历时10年,记录了陶家从湖北陶胜六乡的普通耕读家庭到成员分散于世界各地的国际化大家庭。百年沧桑,人世变幻,这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更是中国百年历史的缩影。
  陶鼎来先生的祖父陶月波是中国最后一代科举考试精英,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为官一地,造福一方。父亲陶述曾和叔父陶希圣,一位学理,一位学法,一位是著名土木工程师,足迹遍布荒无人烟的各个工地,一位是著名法学家、记者、政治家,重庆蒋公馆的座上客。新中国成立后,陶述曾任湖北省第一任水利厅厅长,后任湖北省省长,而陶希圣则随蒋入台,历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立法委员等,手足情深的兄弟分居海峡两岸,至死不再相见。
  陶鼎来先生作为家中独子,年少时随父亲辗转于粤汉铁路的各处工地,后进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1945年考取公费留美名额,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农业工程专业。1947年获得农业工程硕士学位后回国。后来的工作,用陶鼎来先生自己的话讲就是“多数时间在做开创性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办过国营机械化农场,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参与创办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机化研究所和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机械学会。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农业工程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25门学科之一,陶鼎来先生出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组副组长,负责统筹学科建立的具体工作;同时,在59岁之时被农业部党组任命为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首任院长,担负起组建我国第一个农业工程研究推广机构的重任。1980年,中国恢复了在世界银行的席位,陶鼎来积极参与争取了世界银行的优惠农业贷款,主持了中国第一个农业区域治理开发项目“华北平原农业项目”,包括山东、河南和安徽3省的9个县,总投资1.77亿美元。
  陶鼎来先生一生从事了很多工作,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但所有的这些都改变不了他初到莫里斯农场时,看到美国的小男孩开着汽车来打工时立下的心愿“让中国富起来”——让彼时深陷苦难中的中国人民也能过上像美国人那样有肉吃、有车开的好日子!
【作者简介】
陶鼎来,1920年10月22日生于湖北省黄冈县陶胜六乡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是清末拨贡,父亲陶述曾,是北洋大学土木系毕业的工程师,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陶鼎来自幼随父亲生活于煤矿、铁路、水利工程现场,生活虽然艰苦,但受到父辈工程师们的影响和薰陶,对工程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3年随父到河南省开封,初中毕业后,考取河南省水利专科学校,未及毕业就爆发了抗日战争。后又随父到了广西,1938年毕业于桂林高级中学,以广西全区高中学生会考第一的成绩,被保送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选定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受到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许多名教授特别是刘仙洲的教导和薰陶,对日后选择人生的道路及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很大影响。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在綦江电化冶炼厂和昆明中央机器厂从事基层技术工作,直接与工人接触,受到实事求是和艰苦朴素品质的影响。1945 年参加国民政府教育部公费留学的考试被录取,1945年5月赴美入明尼苏达大学农业工程系,攻读两年研究生,1947年获农业工程硕士学位后,又在美国的农场、工厂实习一年。在美学习期间,深感美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一个农民一年间生产的粮食棉花、肉类是中国农民的数百倍,这是他们国力之所在,也是他们人民得以富足的根本原因。而中国当时只知道美国有飞机和小卧车,不知道有强大的农业机械,更不知道美国的农业工程师们对农业作出了多大贡献,作为留美的农业工程学者应当把这种情况告知国人,并以建设中国的现代化农业为己任,当时即与同学们共同拟订了回国后的工作计划,有人愿到大学,发展农业工程教育;有人愿到工厂,从事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陶鼎来则愿到农场,从事现代化农业的生产实践。于是在美国驱车跑了几十个州,考察了美国的农业和闻名世界的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工程,于1948年6月回国。
【目录】
目录

 根在陶胜六

自序

Ⅰ 渊源篇

 一、溯源

1.从祖先说起

2.“陶”姓的来源

3.历史上的陶姓名人:陶侃陶淡陶潜陶弘景

4.从江西迁徙到湖北

 二、陶胜六的家

1.“耕读传家”

2.祖父母的业绩

3.亲密无间的少年兄弟

4.辛亥革命

5.北京大学·北洋大学·五四运动

6.祖父母的婚姻观和几位姑妈的婚姻

7.我的母亲

8.我的婶母

9.我的出生

10.回访陶胜六

 三、仓子埠

1.武湖之滨

2.大别山下

3.儿时伙伴

4.周四小姐

 四、大冶富源煤矿股份有限公司

1.清末的洋务运动和武汉地区工业经济的兴起

2.叔祖父的业绩

3.富源公司对父亲的影响

 五、粤北山居

1.粤汉铁路韶坪段的修建

2.父亲的教训

3.车祸

4.痛失小妹

5.盛宴

 六、上海启蒙

1.离开山区住进上海

2.叔父一家

3.智仁勇女校

4.祖母的爱比山高

5.“一·二八”日本入侵

6.四姑一家

7.第一次受伤

8.婆婆的秘密

9.第一次落榜

10.拾遗

11.亭子间里的呻吟

12.陶国柱

13.四姑家出了事

 七、开封岁月

1.“上海来的小蛮子!”

2.与黄河结下不解之缘

3.教授家的生活

4.远足泰山

5.瞿弗章和赵三小姐

6.张仲和一家

7.“一二·九”学生运动

8.西安事变

9.七七事变

 八、桂林作客

1.从河南到湖北

2.遇见叔父

3.灵川建桥

4.良丰半载

5.取道越南

Ⅱ 负笈篇

 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决定学习机械工程

2.西南联大第一级

3.轰炸!轰炸淹没不了西南联大的弦歌声!

4.“二唐”出走

5.巧遇叔父和“高陶事件”

6.家在滇西

7.张伯苓:“当年你们的梅校长还是我的学生!”

8.昆明的电影和影院

9.“我们的同学被打了!”

10.老师们

11.同学们

12.琴薰来校

13.再遇陶国柱

14.病况显现

15.终身大事

16.太平洋战争爆发

17.战局巨变

18.毕业以后的去向

 二、綦江实习

1.“七十二拐”和臭虫

2.电化冶炼厂

3.一件使我后来非常遗憾的事情

4.一次“革命”

5.告别綦江

6.告别重庆

 三、重返昆明

1.机场建设

2.西线大捷

3.中央机器厂

4.母亲当了绣花娘

 四、离开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的祖国

1.投考获取

2.出国前在重庆青木关的学习

3.出国前还要办的两件事

4.由昆明出国

 五、“欧洲胜利日”后首航地中海

1.加尔各答

2.戈登将军号

3.欧洲胜利日

4.第一个美国朋友

5.海葬

6.苏伊士运河和塞得港

7.地中海

8.横跨大西洋

 六、初上留学之路

1.邹秉文先生

2.华盛顿印象

3.万国公司和晏阳初教授

4.莫瑞斯农场

5.“那小汽车是我自己赚钱买来的!”

6.“你们中国入一定很懒!”

7.“V-J Day”

8.“从一粒沙子看世界”

七、双城记——校园生活

1.大学校园在双城

2.密西西比河

3.在校本部的解剖课

4.明尼阿波利斯交响乐团

5.明尼阿波利斯的Burlesque”

6.埃里克森小姐

7.研究生公寓

8.从北欧移民过来的房东

9.装无线电与照相

10.《剃刀锋(Razor’’s Edge)》

11.《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

 八、农业工程——一门新的学科

1.到美国学什么?

2.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

3.实习安排

4.土壤学成为一门主课

5.生物学的进展

6.“农业工程”到底是什么?

 九、认识农业机械

1.从实际操作和回顾历史认识农业机械

2.拖拉机占领农业阵地

3.谷物联合收获机的发展

4.让荒原披上绿装的中心支座灌溉系统

5.社会影响重大的采棉机

 十、印第安纳波利斯

1.印第安纳波利斯市

2.万国公司的铸造车间

3.初见黑人

4.普舍尔一家

5.《万国公司通讯(IHC News Letter)》

6.影响美国家庭的两件大事

7.家庭聚会和圣诞节

 十一、北卡的农业和农机代理店

1.丹城

2.北卡的农业

3.棉花和烟草的生产迟迟不能机械化

4.农机代理店

5.建立农机代理制度的重要意义

6.威尔逊(Wilson)姐妹

 十二、经济大衰退、罗斯福新政与田纳西河谷开发工程

1.经济大衰退

2.罗斯福新政-

3.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

4.诺瑞斯水库

5.劳登堡水库

6.肯塔基水库

7.地区的综合治理和开发

8.现在的TVA

十三、去南方,追寻解放黑人和大沙暴的遗迹

1.去南方——开车旅行的乐趣

2.两次战争与美国黑人的命运

3.美国的黑人与棉花生产

4.大沙暴成为历史

5.大沙暴是不正确使用农业机械的后果

6.一次惊心动魄的事故

 十四、中国出路

1.要让中国富起来

2.为国内局势揪心

3.父亲来信

4.冯玉祥访美

5.沈崇事件

6.爱林娜回美

7.刘仙洲访美

8.试探一条出路

 十五、东行漫记

1.虔诚之旅

2.选择最新的新泽西收费公路

3.奠定美国立国基础——费城

4.城市规划体现立国精神的首都——华盛顿

5.自由女神像与联合国——纽约

6.独立战争的起始地——波士顿

7.美国为什么能建成新的民主国家?

 十六、在美国的最后实习

1.结束学业

2.在美国的最后一个圣诞节

3.到加州实习

4.筹备成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5.弗雷斯诺的棉花农场

6.半固定式地面灌溉系统

7.脉冲灌溉

8.“老板来了!”

9.从明尼苏达来的同乡人!

 十七、告别美国

1.盼游子归去的国和家

2.告别美国朋友

3.在旧金山的奇遇

4.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

5.黑夜中起航

6.蔡传翰的洛杉矶艳遇

7.“两个世界”的秘密

8.腿病复发

9.夏威夷怀古

lO.难抹去的马尼拉印象

Ⅲ 奋进篇

 一、回到祖国

1.香港团圆

2.上海

3.杭州

4.台湾一上海一住院

5.橡胶厂工人的垂死呻吟

6.飞涨的物价和金圆券

7.复兴岛

8.陈矿生的煤球厂

9.父亲做了国民党政府的厅长

10.见婶母的最后一面

11.上海解放

 二、迎接新中国的第一项任务

1.年轻的军代表

2.水新元成了复兴岛仓库的接收大员

3.大喜盈门

4.华东农林水利部的农业工程处

5.棉垦训练班

6.决定去办农场

7.组织队伍

8.调拨机器

 三、东辛建场的初期工作

1.去扬州

2.场址所在地——东阳庄

3.东阳庄的血腥斗争史

4.优越的环境条件

5.抓紧机械准备

6.扩大建场队伍

7.农场生活的艰苦

8.正式建场

9.第一次离场回到上海

 四、农场生活(一)

1.最重要的是改良土壤

2.刘锡九场长来场

3,参加公审地主的宣判会

4.开始接触党

5.第一个秋种

6.种植作物改良土壤

7.秋耕和冬耕—一开荒

8.年终的遗憾

 五、农场生活(二)

1.第一次到北京——逃过一劫

2.场长训练班

3.寻找一个妥善的耕作制度

4.种棉花遇到的问题

5.第一次麦收

6.建设关内最长的条田

7.吴湘淦带领师生来场

8.华东农业工程处张安涛处长来场

9.紧缩开荒任务

10.第二年的秋种

 六、农场生活(三)

1.不可原谅的错误

2.詹文赞成了东辛农场的大老虎

3.薛华甫受批

4.我成了潜逃的大老虎?!

5.刘瑞龙同志的视察

6.冯伯毅、曹湘来场

7.应邀到场外工作

8.汤承裕场长来场

9.农场改制和改名

10.婚变

11.父亲完成1954年武汉抗洪任务

 七、奋发图强

1.在跌倒的地方站起来

2.入党

3.去苏联考察农业机械化

4.成立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5.随王震将军赴日考察农业技术

6.工具改革运动

7.“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8.成立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9.三喜临门

 八、探索中国农业机械化的道路

1.农业机械化的科学研究任务

2.试论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途径和步骤

3.拖拉机站的困难

4.办农业机械化展览

5.刘集公社的经验

 九、“文革”的洗礼

1.第一个被揪出来的人

2.红卫兵光临农机院

3.牛棚生活

4.在西洞庭的“干校”

5.张秀荣、程照轩、范长江的惨死

6.“文革”对农业机械化的冲击

7.“文革”中的农业机械化

8.学大寨、学广汉

9.李龙城研究拖拉机造梯田

10.主持北方山地农业机械会议

11.琴薰一家

 十、大转折

1.1 976年的大事

2.恢复重建农业机械化的领导机构

3.第三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

4.重建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5.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一次会议

6.全国科学大会

7.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

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9.1 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人物没有能够实现

 十一、腾飞

1.赴英法农业科学考察

2.组建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

3.我成了农业部党组成员

4.“局院合一”的设想落空

5.最紧迫的是选定院址

6.组建队伍

7.“系统工程”——从运筹学得到的启示

8.建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十二、无限广阔的天地

1.向中国农村进军

2.关于农村能源

3.关于生物环境和房屋建筑工程

4.关于农产品加工工程

5.关于地区开发和土地利用工程

6.关于新技术的应用

7.农业工程学会发挥巨大作用

 十三、世行让我学到了什么

1.初识世行

2.按项目建设农业和世行的项目周期

3.农业投资要讲求效益

4.正确规划和执行农业项目的建设任务

5.项目的规模与群众参与

 十四、世界农业工程

1.美国的农业工程

2.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及盐土治理

3.埃及的农业机械化和治沙工程

4.荷兰和韩国的围海造田工程

 十五、中国农村的变化

1.小岗村开启中国农村改革

2.农业的结构调整、生态农业和良性循环

3.“公司 农户”引导农民发展商品生产-

4.系统工程用于农业发展

5.联合国区域综合发展讨论会

 十六、前进途中的喜与忧

1.农工院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兴建

2.关于“以设计为主”的讨论

3.关于院址的争论

4.让我自己回答的“提案”

5.退役

6.二线任务

7.父亲去世

8.院士落选

9.沉心写作

Ⅵ 求索篇

 一、25年的政协委员生活

1.退休

2.政协是什么?

3.“文革”中的政协

4.委员不要“越位”

5.呼吁农业机械化

6.医治“文革”创伤

7.从“白说也要说”到写提案

8.政协组织的调查研究

 二、家住北京

1.房子情结——蓬荜生辉

2.小雯回国——做出了家住北京的决定

3.怀柔之行

 三、发现林肯庄园

1.意外的惊喜

2.老人证

3.老人乘车证

4.医疗辅助

5.环境优美的林肯镇

6.黑石河畔的庄园

7.现代化、电子化的新生活

8.常住常新

9.多彩的庄园活动

 四、邻居、朋友

 五、时来时往

 六、孩子们的艰辛与成就

1.寄希望于孩子们

2.陶瑛——梅林公司副总裁

3.陶雯——生物医学工程的前沿科学家

4.陶霖——得到国际奖的终身教授

5.陶震——由爷爷的亲密侍者到企业家

 七、父辈对国家的贡献

1.父亲铜像耸立在东湖新科技开发区

2.先父陶述曾先生对中国的贡献

3.收到陶恒生的书:《高陶事件始末》

 八、李昌玉的奇遇与《孔雀西南飞》

 九、罗得岛贩奴历史的新发现

1.地方报纸关于贩奴历史的报道

2.新发现的历史意义

 十、鳕鱼港团聚——金婚寄语

 十一、五访华盛顿

 十二、叶落归根(一)

1.决心结束“时来时往”的生活

2.在学会上的呼吁

3.学会的发展和庆祝成立30周年

4.农工院纪念成立30周年

5.九十大庆

6.《中国农业机械化大事记》

7.《中国农机化导报》的采访

 十三、叶落归根(二)

1.农机院出版《农业工程》杂志

2.徐汲和中国农业大学的同志来访

3.口述回忆——一生实践的总结

 十四、晚年生活身残志不残

 十五、走向全球化

1.提起“全球化”的缘由

2.“全球化”是中国古代圣贤的崇高理想

3.破除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4.其实,我们早就开始了走向“全球化”的实践

5.国际组织引领“全球化”

附录

 耿马之行

 置身潮流之中超越时代之外 目录

 根在陶胜六

自序

Ⅰ 渊源篇

 一、溯源

1.从祖先说起

2.“陶”姓的来源

3.历史上的陶姓名人:陶侃陶淡陶潜陶弘景

4.从江西迁徙到湖北

 二、陶胜六的家

1.“耕读传家”

2.祖父母的业绩

3.亲密无间的少年兄弟

4.辛亥革命

5.北京大学·北洋大学·五四运动

6.祖父母的婚姻观和几位姑妈的婚姻

7.我的母亲

8.我的婶母

9.我的出生

10.回访陶胜六

 三、仓子埠

1.武湖之滨

2.大别山下

3.儿时伙伴

4.周四小姐

 四、大冶富源煤矿股份有限公司

1.清末的洋务运动和武汉地区工业经济的兴起

2.叔祖父的业绩

3.富源公司对父亲的影响

 五、粤北山居

1.粤汉铁路韶坪段的修建

2.父亲的教训

3.车祸

4.痛失小妹

5.盛宴

 六、上海启蒙

1.离开山区住进上海

2.叔父一家

3.智仁勇女校

4.祖母的爱比山高

5.“一·二八”日本入侵

6.四姑一家

7.第一次受伤

8.婆婆的秘密

9.第一次落榜

10.拾遗

11.亭子间里的呻吟

12.陶国柱

13.四姑家出了事

 七、开封岁月

1.“上海来的小蛮子!”

2.与黄河结下不解之缘

3.教授家的生活

4.远足泰山

5.瞿弗章和赵三小姐

6.张仲和一家

7.“一二·九”学生运动

8.西安事变

9.七七事变

 八、桂林作客

1.从河南到湖北

2.遇见叔父

3.灵川建桥

4.良丰半载

5.取道越南

Ⅱ 负笈篇

 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决定学习机械工程

2.西南联大第一级

3.轰炸!轰炸淹没不了西南联大的弦歌声!

4.“二唐”出走

5.巧遇叔父和“高陶事件”

6.家在滇西

7.张伯苓:“当年你们的梅校长还是我的学生!”

8.昆明的电影和影院

9.“我们的同学被打了!”

10.老师们

11.同学们

12.琴薰来校

13.再遇陶国柱

14.病况显现

15.终身大事

16.太平洋战争爆发

17.战局巨变

18.毕业以后的去向

 二、綦江实习

1.“七十二拐”和臭虫

2.电化冶炼厂

3.一件使我后来非常遗憾的事情

4.一次“革命”

5.告别綦江

6.告别重庆

 三、重返昆明

1.机场建设

2.西线大捷

3.中央机器厂

4.母亲当了绣花娘

 四、离开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的祖国

1.投考获取

2.出国前在重庆青木关的学习

3.出国前还要办的两件事

4.由昆明出国

 五、“欧洲胜利日”后首航地中海

1.加尔各答

2.戈登将军号

3.欧洲胜利日

4.第一个美国朋友

5.海葬

6.苏伊士运河和塞得港

7.地中海

8.横跨大西洋

 六、初上留学之路

1.邹秉文先生

2.华盛顿印象

3.万国公司和晏阳初教授

4.莫瑞斯农场

5.“那小汽车是我自己赚钱买来的!”

6.“你们中国入一定很懒!”

7.“V-J Day”

8.“从一粒沙子看世界”

七、双城记——校园生活

1.大学校园在双城

2.密西西比河

3.在校本部的解剖课

4.明尼阿波利斯交响乐团

5.明尼阿波利斯的Burlesque”

6.埃里克森小姐

7.研究生公寓

8.从北欧移民过来的房东

9.装无线电与照相

10.《剃刀锋(Razor’’s Edge)》

11.《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

 八、农业工程——一门新的学科

1.到美国学什么?

2.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

3.实习安排

4.土壤学成为一门主课

5.生物学的进展

6.“农业工程”到底是什么?

 九、认识农业机械

1.从实际操作和回顾历史认识农业机械

2.拖拉机占领农业阵地

3.谷物联合收获机的发展

4.让荒原披上绿装的中心支座灌溉系统

5.社会影响重大的采棉机

 十、印第安纳波利斯

1.印第安纳波利斯市

2.万国公司的铸造车间

3.初见黑人

4.普舍尔一家

5.《万国公司通讯(IHC News Letter)》

6.影响美国家庭的两件大事

7.家庭聚会和圣诞节

 十一、北卡的农业和农机代理店

1.丹城

2.北卡的农业

3.棉花和烟草的生产迟迟不能机械化

4.农机代理店

5.建立农机代理制度的重要意义

6.威尔逊(Wilson)姐妹

 十二、经济大衰退、罗斯福新政与田纳西河谷开发工程

1.经济大衰退

2.罗斯福新政-

3.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

4.诺瑞斯水库

5.劳登堡水库

6.肯塔基水库

7.地区的综合治理和开发

8.现在的TVA

十三、去南方,追寻解放黑人和大沙暴的遗迹

1.去南方——开车旅行的乐趣

2.两次战争与美国黑人的命运

3.美国的黑人与棉花生产

4.大沙暴成为历史

5.大沙暴是不正确使用农业机械的后果

6.一次惊心动魄的事故

 十四、中国出路

1.要让中国富起来

2.为国内局势揪心

3.父亲来信

4.冯玉祥访美

5.沈崇事件

6.爱林娜回美

7.刘仙洲访美

8.试探一条出路

 十五、东行漫记

1.虔诚之旅

2.选择最新的新泽西收费公路

3.奠定美国立国基础——费城

4.城市规划体现立国精神的首都——华盛顿

5.自由女神像与联合国——纽约

6.独立战争的起始地——波士顿

7.美国为什么能建成新的民主国家?

 十六、在美国的最后实习

1.结束学业

2.在美国的最后一个圣诞节

3.到加州实习

4.筹备成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5.弗雷斯诺的棉花农场

6.半固定式地面灌溉系统

7.脉冲灌溉

8.“老板来了!”

9.从明尼苏达来的同乡人!

 十七、告别美国

1.盼游子归去的国和家

2.告别美国朋友

3.在旧金山的奇遇

4.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

5.黑夜中起航

6.蔡传翰的洛杉矶艳遇

7.“两个世界”的秘密

8.腿病复发

9.夏威夷怀古

lO.难抹去的马尼拉印象

Ⅲ 奋进篇

 一、回到祖国

1.香港团圆

2.上海

3.杭州

4.台湾一上海一住院

5.橡胶厂工人的垂死呻吟

6.飞涨的物价和金圆券

7.复兴岛

8.陈矿生的煤球厂

9.父亲做了国民党政府的厅长

10.见婶母的最后一面

11.上海解放

 二、迎接新中国的第一项任务

1.年轻的军代表

2.水新元成了复兴岛仓库的接收大员

3.大喜盈门

4.华东农林水利部的农业工程处

5.棉垦训练班

6.决定去办农场

7.组织队伍

8.调拨机器

 三、东辛建场的初期工作

1.去扬州

2.场址所在地——东阳庄

3.东阳庄的血腥斗争史

4.优越的环境条件

5.抓紧机械准备

6.扩大建场队伍

7.农场生活的艰苦

8.正式建场

9.第一次离场回到上海

 四、农场生活(一)

1.最重要的是改良土壤

2.刘锡九场长来场

3,参加公审地主的宣判会

4.开始接触党

5.第一个秋种

6.种植作物改良土壤

7.秋耕和冬耕—一开荒

8.年终的遗憾

 五、农场生活(二)

1.第一次到北京——逃过一劫

2.场长训练班

3.寻找一个妥善的耕作制度

4.种棉花遇到的问题

5.第一次麦收

6.建设关内最长的条田

7.吴湘淦带领师生来场

8.华东农业工程处张安涛处长来场

9.紧缩开荒任务

10.第二年的秋种

 六、农场生活(三)

1.不可原谅的错误

2.詹文赞成了东辛农场的大老虎

3.薛华甫受批

4.我成了潜逃的大老虎?!

5.刘瑞龙同志的视察

6.冯伯毅、曹湘来场

7.应邀到场外工作

8.汤承裕场长来场

9.农场改制和改名

10.婚变

11.父亲完成1954年武汉抗洪任务

 七、奋发图强

1.在跌倒的地方站起来

2.入党

3.去苏联考察农业机械化

4.成立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5.随王震将军赴日考察农业技术

6.工具改革运动

7.“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8.成立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9.三喜临门

 八、探索中国农业机械化的道路

1.农业机械化的科学研究任务

2.试论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途径和步骤

3.拖拉机站的困难

4.办农业机械化展览

5.刘集公社的经验

 九、“文革”的洗礼

1.第一个被揪出来的人

2.红卫兵光临农机院

3.牛棚生活

4.在西洞庭的“干校”

5.张秀荣、程照轩、范长江的惨死

6.“文革”对农业机械化的冲击

7.“文革”中的农业机械化

8.学大寨、学广汉

9.李龙城研究拖拉机造梯田

10.主持北方山地农业机械会议

11.琴薰一家

 十、大转折

1.1 976年的大事

2.恢复重建农业机械化的领导机构

3.第三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

4.重建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5.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一次会议

6.全国科学大会

7.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

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9.1 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人物没有能够实现

 十一、腾飞

1.赴英法农业科学考察

2.组建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

3.我成了农业部党组成员

4.“局院合一”的设想落空

5.最紧迫的是选定院址

6.组建队伍

7.“系统工程”——从运筹学得到的启示

8.建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十二、无限广阔的天地

1.向中国农村进军

2.关于农村能源

3.关于生物环境和房屋建筑工程

4.关于农产品加工工程

5.关于地区开发和土地利用工程

6.关于新技术的应用

7.农业工程学会发挥巨大作用

 十三、世行让我学到了什么

1.初识世行

2.按项目建设农业和世行的项目周期

3.农业投资要讲求效益

4.正确规划和执行农业项目的建设任务

5.项目的规模与群众参与

 十四、世界农业工程

1.美国的农业工程

2.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及盐土治理

3.埃及的农业机械化和治沙工程

4.荷兰和韩国的围海造田工程

 十五、中国农村的变化

1.小岗村开启中国农村改革

2.农业的结构调整、生态农业和良性循环

3.“公司 农户”引导农民发展商品生产-

4.系统工程用于农业发展

5.联合国区域综合发展讨论会

 十六、前进途中的喜与忧

1.农工院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兴建

2.关于“以设计为主”的讨论

3.关于院址的争论

4.让我自己回答的“提案”

5.退役

6.二线任务

7.父亲去世

8.院士落选

9.沉心写作

Ⅵ 求索篇

 一、25年的政协委员生活

1.退休

2.政协是什么?

3.“文革”中的政协

4.委员不要“越位”

5.呼吁农业机械化

6.医治“文革”创伤

7.从“白说也要说”到写提案

8.政协组织的调查研究

 二、家住北京

1.房子情结——蓬荜生辉

2.小雯回国——做出了家住北京的决定

3.怀柔之行

 三、发现林肯庄园

1.意外的惊喜

2.老人证

3.老人乘车证

4.医疗辅助

5.环境优美的林肯镇

6.黑石河畔的庄园

7.现代化、电子化的新生活

8.常住常新

9.多彩的庄园活动

 四、邻居、朋友

 五、时来时往

 六、孩子们的艰辛与成就

1.寄希望于孩子们

2.陶瑛——梅林公司副总裁

3.陶雯——生物医学工程的前沿科学家

4.陶霖——得到国际奖的终身教授

5.陶震——由爷爷的亲密侍者到企业家

 七、父辈对国家的贡献

1.父亲铜像耸立在东湖新科技开发区

2.先父陶述曾先生对中国的贡献

3.收到陶恒生的书:《高陶事件始末》

 八、李昌玉的奇遇与《孔雀西南飞》

 九、罗得岛贩奴历史的新发现

1.地方报纸关于贩奴历史的报道

2.新发现的历史意义

 十、鳕鱼港团聚——金婚寄语

 十一、五访华盛顿

 十二、叶落归根(一)

1.决心结束“时来时往”的生活

2.在学会上的呼吁

3.学会的发展和庆祝成立30周年

4.农工院纪念成立30周年

5.九十大庆

6.《中国农业机械化大事记》

7.《中国农机化导报》的采访

 十三、叶落归根(二)

1.农机院出版《农业工程》杂志

2.徐汲和中国农业大学的同志来访

3.口述回忆——一生实践的总结

 十四、晚年生活身残志不残

 十五、走向全球化

1.提起“全球化”的缘由

2.“全球化”是中国古代圣贤的崇高理想

3.破除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4.其实,我们早就开始了走向“全球化”的实践

5.国际组织引领“全球化”

附录

 耿马之行

 置身潮流之中超越时代之外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