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琴道》(精装毛边本+精装本,合售)
  • 《琴道》(精装毛边本+精装本,合售)
  • 《琴道》(精装毛边本+精装本,合售)
  • 《琴道》(精装毛边本+精装本,合售)
  • 《琴道》(精装毛边本+精装本,合售)
  • 《琴道》(精装毛边本+精装本,合售)
  • 《琴道》(精装毛边本+精装本,合售)
  • 《琴道》(精装毛边本+精装本,合售)
  • 《琴道》(精装毛边本+精装本,合售)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琴道》(精装毛边本+精装本,合售)

420 九五品

仅1件

黑龙江佳木斯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荷兰)高罗佩

出版社中西书局

出版时间2014-04

版次一版一印

印刷时间2014-04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上书时间2014-06-27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秘戏图考》、《中国古代房内考》、《狄公案》,早已让高罗佩为中国读者所熟知。

为了更宽广地呈现这位汉学巨擘的治学成就,2011年,上海中西书局与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就《高罗佩学术著作集》的引进出版进行了签约仪式,陆续将《高罗佩学术著作集》引进翻译出版(包括《书画说铃》、《中国绘画鉴赏》、《米芾<砚史>》、《琴道》、《嵇康及其琴赋》、《悉昙:中日梵文研究史》、《马头明王诸说源流考》、《长臂猿考——中国动物传说》、《<棠阴比事>:梨树下的两桩相似案件》、《明末义僧东皋禅师集刊》,本专题对这些书均有详细介绍),2013年,第一本《琴道》推出。

中西书局为了让高罗佩的这些学术著述更多地让读者所熟悉,特与孔网合作,在《琴道》加印之时,单独制作精装本150本、精装毛边本150本,印制精美、做工细腻,以志纪念。

本书将于6月26日下午16:30正式发售,为方便同时订购两种的书友,特留出50套两本合售。

高罗佩与古琴——从自撰《琴道》到译注《琴赋》

  不少人知道高罗佩一身三任:他做过大使,是一个外交家;他研究汉学,是一个学者;他写小说,是一个广义的艺术家。就艺术家的一面,高氏不仅会写狄公案侦探小说,还会书法,还会临明清木刻,还会以西洋技法用中国纸、笔、墨作画,真不愧为以中国文化为轴心,学、艺双修,互相补充,而其中修为最高的艺事,或推可其在古琴上的造诣。
  高氏古琴的启蒙老师是叶诗梦(1863-1937),习梅花三弄之曲,得其真传,终生不忘。叶氏在清末民初,是一非同小可的传奇人物,原姓叶赫那拉,名佛尼音布,为慈禧太后之侄,瑞麟第三子,辛亥革命后,改名叶潜,字鹤伏,号诗梦。我们赞叹高罗佩多才多艺,殊不知其师叶氏亦多才多艺。叶能书法,很多人也许不知道,今天赫然挂在苏州拙政园玲珑馆堂上的“玉壶冰”三字之匾,即出其手笔。叶喜武术,据说董海川的传灯高弟、八卦掌的第二代掌门尹福,就是经叶氏介绍,入宫教光绪帝武术。叶通岐黄,晚年行医,誉满旧京。叶好收藏,所藏昆山玉、九霄环佩、风入松、鸣玉、归凤、霹雳六琴,或为唐宋之旧制,或为本人之杰构,均为极品,其中唐朝的九霄环佩,尤为神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但是他最大成就,在乎琴道,初受艺于刘容斋,后转益多师——包括祝桐君(浦城派的创始人)、孙晋斋(广陵派传人)、黄勉之(九嶷派名家),乃至温江的蜀派名书法家和琴人李湘石、吴门琴人释云闲,等等——融会诸派,而自成一家,为当时的宗师之一。高罗佩受艺于彼,与汪孟舒(汪精卫长兄,叶诗梦高足,书、画、琴三艺俱精,而以琴名世)为同门,艺成之后,据老牌外交家陈之迈回忆,在抗战的烽火中,高氏曾在重庆举办多场古琴演奏会,以外交家兼古琴家的身份,为华筹款,传为雅谈。
   高罗佩琴艺之缘,直接推动了他的汉学研究,他四十年代出版的《琴道》和译注的嵇康《琴赋》,至今仍为海外治中国音乐史者所津津乐道,而题献给叶诗梦的前者,则是当之无愧的海内外第一部有关古琴的文化历史学名著。全书凡七卷,从中国古代之音乐观谈到古琴的意识形态史,从调意谈到指法,从琴与鹤谈到琴与剑,从琴与松谈到琴与梅,从中国的琴道史到日本琴道的谱系,洋洋洒洒,如数家珍。屈万里先生的公子屈志仁(James Watt)家学渊源,又主持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部多年,绘画之外,对中国的各种艺事,都相当熟悉,曾有英文的《琴与中国文人》一文,以高氏《琴道》为中心,讨论古琴的历史与美学,一方面对高氏低估了琴乐的旋律性,有所驳正,另一方面也盛赞高罗佩此书出版在四十余年后,仍不失为该领域一部最全面的导论著作。而高氏译注的嵇康《琴赋》,则与其另外几部这一类“古籍整理”性与文化诠释性的译注甚相仿,注重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讨论问题。高氏把嵇康此赋,放置于《文选》音乐卷中所收的其它各赋——如王褒《洞箫赋》、傅毅《舞赋》、马融《长笛赋》、潘岳《笙赋》和成公绥《啸赋》——构成的整体环境中来作考察,提出其独到见解。这种独到的见解,正是出自高罗佩所具有而一般汉学家所没有的中国文化的修养。试看,高罗佩自撰的文言《琴道》后序中“茅斋萧然,值清风拂幌,朗月临轩,更深人静,万籁希声,浏览黄卷,闲鼓绿绮,写山水于寸心”云云,像是一个外国人写的文字吗?

《琴道》内容简介:
高罗佩花费大量心血写成的英文专著《琴道》,1940年在日本东京上智大学出版。此书旁征博引,将多种琴学著述,以及文学美术中涉及古琴的资料精心译成英文,并详加注释。出版至今,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琴学研究的权威之作,捎带着成就了他的两个副产品:《嵇康及其琴赋》(东京,1941)、《东皋禅师集刊》(重庆,1944)。
《琴道》计有七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古琴音乐的特征,与文人的特殊关系,以及琴在古代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第二章“中国音乐的传统观念”,围绕着《乐记》,讲述音乐与宇宙、自然的关系;音乐与政治、朝廷的关系。第三章“琴学研究”,梳理了古往今来的琴学资料;介绍了有关古琴起源与特征的诸家代表性说法;另外专有一节“琴人的性情和修养”,从琴童、琴室、琴社讲到文人于静室高斋中或春花秋月下焚香鼓琴的美好意象。第四章“琴曲的含义”,首先从音乐学的角度分析了“琴调”;然后将琴曲的内容概况为五个类型((道、儒、文学作品、大自然、文人生活)分别加以论述。第五章“象征”,分别从“琴制和琴名的象征意义”(如与龙、凤的关联)、“琴声的象征意义”(中国人用文字来给声音定义,如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指法的象征意义”(古人关于指法的解释及象征性图式的用意)来认识古琴所蕴含的深意。第六章“关联”,详细分析了琴与鹤、梅、松、剑等重要的中国传统元素的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关联的。第七章“结论”。书成后,又将没有放入正文中的重要的相关内容,做了四个较长篇幅的附录:西方琴学文献、中国琴学文献、古琴——古董、中国古琴在日本。尤其这最后一个附录,将自古以来的中日琴学渊源条分缕析,足见高罗佩的用功之勤,至今仍是学术界认识中日琴学关系的重要文献。

作者简介:
荷兰学者高罗佩(1910—1967)是一位传奇性人物,他的职业是一名外交官。在长达30多年的外交官生涯里,他先后供职于荷兰驻东京、重庆、南京、华盛顿、新德里、贝鲁特、吉隆坡的领事机构。他还是一位学者,不仅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对象,还强烈向往古时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努力学习书法、篆刻、绘画、鼓琴等。
可能是由于他的童年时光是跟随父亲(海军军官)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度过的,他对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伴随终生。1930年,高罗佩进入荷兰莱顿大学,选择汉学作为专业。大学毕业后进入乌德勒支大学继续深造,1934年以一篇论及中国12世纪米芾有关砚的论说的文章获得了东方研究硕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则是探讨了远东一带流传的马头神的情况。
高罗佩在世界汉学界的显赫地位,应该说是由于他创作的中国古代探案推理小说《狄公案》而奠定的。他将研究、酷爱所积累的中国文化知识,包括古代社会的典章、名物、风俗习惯、人情地貌等巧妙地融入书中。除了探案,书中还广泛涉及了唐代的司法、政治、行政、吏治、外交、军事、工商、教育、文化、宗教、民情、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全书均以仿宋元话本体裁写成。甚至连中国的读者也想不到,《狄公案》是由一位真正的外国人用英文所写。《狄公案》系列包括15个中长篇和8个短篇,全书约130万字,古色古香的插图也是高罗佩亲手绘制。日、法、德、西,包括瑞典语、芬兰语、克罗地亚语等小语种也都有《狄公案》的译本,这在世界汉学著作中是独一无二的。
写小说,远不是高罗佩作为外交官的全部业余生活,他还有着更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学术研究。他的兴趣爱好一言以蔽之,就是要身体力行地去做一个生活在中国明代的文人——出自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准认知,并深深陶醉于此。因此,练习书法、篆刻、作古文、写诗填词,自然包括弹古琴,都是不能少的。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这些领域里所取得的成就,绝不是外国人的“玩票”。他能够在重庆、上海、北平等地与文化界名流相唱和、切磋,不仅仅是由于他的外交官身份,更是由于他所具有的“软实力”,即他的诗、书、画、印、琴的水准。高罗佩的书法笔力雄健,功底深厚,尤善行、草;出于对书法的兴趣促成了他的米芾《砚史》英译本的面世(北京,1938)。荷兰文是他的母语,他还精通英、汉、日、梵、藏、德、法、印尼、马来、拉丁、意大利、西班牙、古希腊文和阿拉伯文等。
高罗佩的学术研究以广泛且严谨著称。研究对象的选择多以个人的偏好为出发点,而不是紧跟学术时尚,因此他写出了大量极富独创性的研究专著。他深入研究过中国古代哲学家鬼谷子的论著。他用英文出版了《中国绘画鉴赏》(罗马,1958),全书近600页,插图160幅,书末附有42种中、日纸张样品。他豢养长臂猿为宠物,同时深入研究了这种动物在中国文化中的角色。研究成果便是专著《长臂猿考》(莱顿,1967),书中还包括一张录有猿啼的唱片。作为汉学家,高罗佩以收集中国春宫画、房中术书籍以及研究性学而享盛名。他的《秘戏图考》(东京,1951)、《中国古代房内考》(荷兰,1961),已有中译本流行。
店铺评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