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机飞行原理-对飞机飞行物理原理的一种描述(原书第四版)
  • 飞机飞行原理-对飞机飞行物理原理的一种描述(原书第四版)
  • 飞机飞行原理-对飞机飞行物理原理的一种描述(原书第四版)
  • 飞机飞行原理-对飞机飞行物理原理的一种描述(原书第四版)
  • 飞机飞行原理-对飞机飞行物理原理的一种描述(原书第四版)
  • 飞机飞行原理-对飞机飞行物理原理的一种描述(原书第四版)
  • 飞机飞行原理-对飞机飞行物理原理的一种描述(原书第四版)
  • 飞机飞行原理-对飞机飞行物理原理的一种描述(原书第四版)
  • 飞机飞行原理-对飞机飞行物理原理的一种描述(原书第四版)
  • 飞机飞行原理-对飞机飞行物理原理的一种描述(原书第四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飞机飞行原理-对飞机飞行物理原理的一种描述(原书第四版)

160 8.9折 180 九品

仅1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R.H.巴纳德(R.H.Barnard);[英]D.R.菲尔波特(D.R.Philpott)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6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4-05-03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外文原版,铜版纸,稀缺书
商品描述
外文原版,铜版纸,稀缺书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英]R.H.巴纳德(R.H.Barnard);[英]D.R.菲尔波特(D.R.Philpott)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06
  • 版次 1
  • ISBN 9787030687029
  • 定价 180.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32页
  • 字数 360.000千字
【内容简介】
《飞机飞行原理:对飞机飞行物理原理的一种描述(原书第四版)》是飞行器总体设计领域的经典著作,内容通俗易懂,**版出版于1989年,迄今已更新到第四版,主要面向航空航天教育。《飞机飞行原理:对飞机飞行物理原理的一种描述(原书第四版)》从影响飞行器性能的各个因素出发,通过大量案例详细介绍了飞行的物理原理,侧重每个因素的物理机制,而没有冗长的数学推导。《飞机飞行原理:对飞机飞行物理原理的一种描述(原书第四版)》涵盖目前的飞行器概念,如超声速飞行器、高超声速飞行器、低轨航天器等,对于了解和掌握新概念飞行器的飞行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目录

丛书序

系列序

原著中文版致谢

原著中文版序

译者序

第1章升力1

1.1升力1

1.2传统机翼2

1.3运动的飞行器与运动的空气3

1.4升力的产生3

1.5翼型6

1.6空气压力、密度和温度8

1.7压力与速度9

1.8动压10

1.9意外的现象10

1.10机翼环流10

1.11机翼附着涡11

1.12马格努斯效应12

1.13翼型周围的气流12

1.14滞止13

1.15压力与升力14

1.16压力导致的合力方向14

1.17升力系数15

1.18攻角和弯度产生的升力变化16

1.19CL随飞行条件的变化17

1.20失速17

1.21分离流中的飞行19

1.22其他产生升力的方法19

1.23使用发动机推力产生升力22

1.24旋翼产生的升力23

1.25高速直升机和平直两用飞机27

1.26旋翼机28

1.27选择的骤增29

1.28推荐阅读29

第2章机翼31

2.1机翼平面形状31

2.2展弦比31

2.3机翼产生升力31

2.4尾涡的形成34

2.5起动涡35

2.6下洗及其影响35

2.7展弦比的影响37

2.8展向升力的变化38

2.9机翼展向形状39

2.10展向形状及其处理、翼尖失速42

2.11后掠翼44

2.12后掠翼的缺点46

2.13三角翼47

2.14大后掠的细三角翼49

2.15其他机翼形状51

2.16双翼飞机和多翼飞机51

2.17连翼飞机52

第3章边界层及其控制53

3.1一个重大突破53

3.2边界层54

3.3边界层是如何产生的55

3.4表面摩擦阻力55

3.5流动分离与失速56

3.6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57

3.7前缘分离57

3.8再附58

3.9升力的产生以及起动涡的形成58

3.10控制边界层类型60

3.11边界层控制避免不希望的流动分离60

3.12后掠翼上的边界层与失速问题61

3.13后掠翼上更多的边界层问题64

3.14边界层控制大升力装置65

3.15后缘襟翼65

3.16前缘装置66

3.17连续可变弯度67

3.18大升力装置的优点与不足68

3.19主动增升装置68

3.20边界层尺度效应模型测试70

3.21风洞测试效应71

3.22雷诺数非常低的无人飞行器(UAV)和模型72

3.23推荐阅读74

第4章阻力75

4.1阻力系数75

4.2形状阻力76

4.3减小形状阻力77

4.4流线型的优势78

4.5减小迎风面积78

4.6边界层类型影响79

4.7低阻翼型80

4.8低阻力翼型特征81

4.9翼型的选取85

4.10大展弦比的另一个优点85

4.11人工诱导的层流85

4.12减小尾涡(诱导)阻力86

4.13改善展向升力分布86

4.14翼尖形状87

4.15端板88

4.16翼帆89

4.17翼尖小翼以及其他装置90

4.18由于干扰效应产生的阻力92

4.19负阻力94

4.20阻力对升力的依赖94

4.21推荐阅读95

第5章高速流96

5.1高低速流之间的差异96

5.2声速的重要性——马赫数97

5.3超声速风洞里的流动99

5.4不同类型的高速流100

5.5更多关于激波的信息——正激波和斜激波100

5.6马赫波和马赫锥102

5.7波阻103

5.8更多关于斜激波的信息——流动转向104

5.9气流转向膨胀105

5.10机翼上超声速气流的发展过程106

5.11跨声速阻力上升和压力偏移中心107

5.12边界层与高速流108

5.13动力加热110

5.14高超声速流111

第6章推力和推进113

6.1推进系统113

6.2螺旋桨推进113

6.3喷气推进114

6.4喷气发动机产生推力115

6.5推力和动量115

6.6喷气式和螺旋桨式推力产生的比较116

6.7有效推进116

6.8螺旋桨118

6.9高效螺旋桨119

6.10变螺距121

6.11恒速螺旋桨121

6.12顺桨和反推力122

6.13叶片数量和形状122

6.14反向旋转123

6.15螺旋桨与发动机匹配124

6.16螺旋桨速度限制124

6.17高速螺旋桨125

6.18风扇推进126

6.19涵道风扇126

6.20低速涵道风扇或推进器128

6.21动力装置的选择129

6.22活塞发动机129

6.23增压和涡轮增压130

6.24技术革新的需求131

6.25燃气涡轮132

6.26燃气涡轮效率133

6.27热力学效率133

6.28燃气涡轮发展134

6.29涡轮螺旋桨137

6.30多轴发动机137

6.31旁路或涡轮风扇发动机138

6.32高旁路比涡轮风扇或风扇喷流139

6.33超高旁路(UHB)发动机、道具风扇和非导管风扇141

6.34再热或加力燃烧143

6.35反推力144

6.36超声速飞行推进145

6.37冲压发动机推进148

6.38双模涡轮冲压发动机150

6.39纯火箭推进151

6.40吸气式火箭混合动力151

6.41发动机安装152

6.42理想的推进系统152

6.43推荐阅读153

第7章性能155

7.1大气155

7.2速度和高度测量155

7.3巡航飞行158

7.4水平飞行性能159

7.5机翼载荷对阻力曲线的影响160

7.6高度对阻力曲线的影响161

7.7速度161

7.8经济和航程速度162

7.9活塞式发动机的经济性163

7.10喷气发动机的经济性164

7.11巡航爬升165

7.12一些实际考虑165

7.13飞行器尺寸166

7.14其他类型的动力装置166

7.15高速飞行时的经济性167

7.16续航时间设计168

7.17使用活塞发动机的续航时间169

7.18使用涡轮喷气发动机的续航时间170

7.19爬升性能170

7.20爬升角171

7.21爬升率173

7.22滑翔飞行174

7.23转弯飞行性能175

7.24推荐阅读176

第8章超声速飞行器177

8.1超声速机翼179

8.2超声速飞行平面形状181

8.3无后掠翼182

8.4后掠翼183

8.5亚声速和超声速前缘183

8.6中间部分184

8.7翼尖区域185

8.8亚声速和超声速后缘186

8.9超声速后掠翼与边界层189

8.10大掠角机翼189

8.11可变后掠机翼190

8.12关于平面形状的后几点意见191

8.13飞行器整体191

8.14超声速面积律192

8.15有利的干扰效果192

8.16高超声速飞行器193

8.17“航天飞机”型飞行器194

8.18单级轨道飞行器194

8.19乘波体195

8.20超燃冲压发动机推进的高超声速飞行器197

8.21推荐阅读198

第9章跨声速飞行器199

9.1跨声速条件下的机翼202

9.2跨声速超临界翼型203

9.3抖振边界204

9.4跨声速后掠翼207

9.5合理分配载荷209

9.6关于翼尖流动210

9.7设计机翼中间部分211

9.8结合机身考虑212

9.9跨声速面积律212

9.10机翼设计中的若干非气动因素213

9.11前掠翼215

9.12飞翼与翼身融合概念216

9.13结束语216

9.14推荐阅读217

第10章飞行器控制218

10.1控制要求218

10.2飞行员的控制装置219

10.3指示仪表221

10.4偏航控制221

10.5偏航与滚转的耦合222

10.6俯仰控制222

10.7V形尾翼225

10.8滚转控制226

10.9滚转对飞行方向的影响227

10.10如何正确地转弯227

10.11滚转控制的相关问题229

10.12非常规控制面229

10.13直接的升力控制230

10.14机械控制系统231

10.15伺服调整片和配平调整片232

10.16动力伺服控制233

10.17动力控制(电传和光传)234

10.18反馈或感知234

10.19动力控制装置的安全性235

10.20控制协调235

10.21发动机控制236

10.22低速时的飞机控制237

10.23在大攻角下的控制238

10.24跨声速飞行控制239

10.25自动控制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240

10.26直升机的控制240

10.27推荐阅读241

第11章静稳定性242

11.1需要解决的问题242

11.2配平和稳定性要求242

11.3纵向和横向稳定性243

11.4纵向静稳定性244

11.5常规飞机的纵向静稳定性245

11.6纵向静稳定条件247

11.7松杆稳定性249

11.8鸭式飞机的稳定性249

11.9串列翼布局250

11.10无尾飞机的稳定性251

11.11三角翼飞机252

11.12重心位置变化253

11.13重心裕度254

11.14机动裕度254

11.15重心限制254

11.16压缩效应254

11.17发动机推力线255

11.18影响纵向静稳定性的其他因素256

11.19不稳定设计飞机256

11.20横向稳定性257

11.21上单翼布局258

11.22速度稳定性260

第12章动稳定性263

12.1纵向动稳定性——俯仰振动264

12.2飞行高度对短周期俯仰振动的影响266

12.3纵向沉浮267

12.4横向稳定性268

12.5滚转阻尼268

12.6螺旋模态269

12.7荷兰滚模态271

12.8海拔高度对荷兰滚的影响273

12.9结构刚度效应274

12.10人工稳定性——马赫配平系统和偏航阻尼器274

12.11旋转275

12.12推荐阅读278

第13章起飞与降落279

13.1起飞279

13.2起飞构型280

13.3起飞安全——决定速度281

13.4进场与着陆283

13.5下滑道飞行284

13.6拉平和触地285

13.7风对着陆的影响286

13.8助降和自动着陆288

13.9特殊着陆需求288

第14章结构影响290

14.1气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外文原版,铜版纸,稀缺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