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概述区域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均属于国民经济学中重要的应用经济学学科,是除了宏观体经济与企业微观经济以外的中观经济范畴。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现代经济学基本理论与一般方法,研究一个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空间组织结构及其演化,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等问题的一门应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则是运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以产业为对象,揭示产业的发展变化,产业之间、产业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身特有规律的一门应用经济学。虽然分属于不同的经济学科,但是,两者之间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首先,两者是“条条”与“块块”的结合。区域经济属于“块状经济”,而产业经济多属于“条状经济”,因此,两者之间在客观上存在密切联系与交融合的可能,即任何一个区域经济发展体现为特定空间的产业经济发展,一般以产业体系作为基本表现和支撑;而任何一个产业发展一般要以区域生产要素和技术、资本为产业发展的基础,以特定空间结构作为基本依托。例如,城市产业体系或者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等均是区域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其次,两者体现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区域经济学中的地域条件多以空间结构与形式表现出来,而处于地域空间结构的内容多以不同产业及其相互关联得以体现。由此,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的融合既存在理论上融合的合理,也存在现实的可能,区域产业经济学这门交学科则有其内在逻辑关联。节区域经济理论演进中的产业经济主线区域经济学自1纪30年代产生以来,从古典区位理论到现代区域经济学的演变与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以产业经济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与演进发展的主线,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劳恩哈特和韦伯的区位论、克里斯塔勒和勒施的市场区位论,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也同样遵循着这一传统。例如,佩鲁和布代维尔的增长极理论、诺斯的输出基础理论、胡佛和费雪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论,均把产业作为其理论的重要内容加以阐释。一、古典区位理论中的产业问题(一)农业区位论中的产业问题农业区位理论是研究农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的一种学说。1纪2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约翰・杜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inen)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农业区位论的产生,并由此开启了德语系经济学者对于空间经济问题的关注。杜能农业区位论是1纪初期德国普鲁士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在普鲁士农业经济理论领域盛行泰尔的合理农业论,认为改变普鲁士农业落后状况的出路是将三圃式农业作业法改为轮作式作业法。针对泰尔的合理农业理论,杜能试图论证不同地域条件下轮作式农业并非否是有利的。杜能有十多年经营农场的实践经验,对于农业生产与农场布局十分熟悉,其理论虽然比较抽象,但是其合理是不容置疑的杜能农业区位论从一个被称为“孤立国”的想空间出发,探讨不同地域空间状况之下农业生产布局的规律,从一个城市市场中心出发,研究不同距离对于农业生产方式配置的影响,其中重点是地租与运费、距离、农产品产量、农产品格之间的比例关系。他发现,对同样的农产品而言,地租随着市场距离的增大而减少,每种农作物均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取决于运大小,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反之则较小。农业生产以追求地租大化为目标,因此,农场主一般会选择能够获取大地租收人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农业土地利用与生产布局的“杜能环”结构杜能还分析了农业生产空间组织结构。他认为,在城市近郊应该种植那些不易运输的笨重而体积大的农作物,因为其运输成本很大,如果从远地供给不划算;其次是种植那些容易腐烂的鲜活农产品。对于距离城市较远的地方,应种植相对其价值而言,运输费用少的农产品。他还指出,城市周围将会形成一些界线分明的同心圈,每个同心圈内有各自的主要产品,这种同心圆式的结构也被称为“杜能圈”,它从里到外的农作物依次是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田式农业、畜牧业等农业圈层。杜能从空间分布视角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不仅聚焦于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方面,而且对于城市土地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为以后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的分析开了先河,同时,后来的空间组织理论、中心城市地域结构论均以杜能的理论作为出发点。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