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负伤的知识人:民国人物评说 中国历史 陈远 新华正版
  • 负伤的知识人:民国人物评说 中国历史 陈远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负伤的知识人:民国人物评说 中国历史 陈远 新华正版

20.1 5.3折 38 九五品

库存13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远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6714

出版时间2012-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347页

定价38元

货号313_9787100086714

上书时间2024-04-29

鑫誠書苑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正版特价书籍
商品描述
主编:

民国知识人的命运,实堪为读懂中国的一个群体样本。负伤的知识人(民国人物评说)作者陈远在众多的民国读物中,跳出了相关当事人述史的感情和利益纠葛,也不同于一般后世著述“事后诸葛”式的窠臼,从一个记者的角度,带着温情和敬意,搜集各方资料,沉着缓地叙述复原着故国旧事。没有动人心魄的传奇,没有生离死别的悲壮,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透过个体命运叙述的朴实无华的文字,同样让我们能感受到历史的惊涛骇浪与吊诡,以及个人在大时代的无奈与坚守。

目录:


教育当年
清华风物今安在?
不同的大学,相同的命运
令人怀念的老报馆
家学的消亡
看那一群风流的人物
老南开人的一代风
北大110周年校庆的反思
昔教育家
胡适记中的
胡适不宽容的一面
梅贻琦的选择
生死皆寂寞的教育思想家
“”博士的气魄
蒋梦麟:联合中的现实虑
梅贻琦:西南联大的真正掌舵人
司徒雷登:燕京大学的灵魂
负伤的知识人
黄炎培:以教育始,以政治终
此般师生此般情
在学术与气节的跷跷板上
被辜负的爱国心
梁漱溟的骨气和底气
历史的吊诡
费孝通的两个世界
刀割到自己方觉痛
贾植芳:负伤的知识人
赵俪生:一二?九知识分子的歧路
关于季羡林去世的几点思
广陵散从此绝矣
换个角度读历史
蔡元培为什么能够做成成功的教育家新解
由燕京大学想到的
“北大是常为新的”新解
西南联大:不是优选的学校
郑天挺“奉调”南开探微
势利的历史
费正清为什么反对李约瑟
出山与在山
出山不比在山清
蒋介石:统原来是常人
章乃器:在政治和经济的天上
傅泾波:站在司徒雷登身边的人
大公报四巨头
读书札记
两相比较读《家书》
家书中的历史
知道的和说出的
人间正道是沧桑
李新回忆录的一致与不一致
仅有理念是不够的
自由不在彼岸,而在于争取
道与势之间的党人之争
一杯毒酒,他却甘之如饴
陶菊隐又如何?
一边心凉一边眼热
顾颉刚的方法李泽厚的思想
“不采?花即自由”
与前辈谈
当代华语学术界四大重镇思想的。
李泽厚:《论语》非
:《论语》只能“冷读”,不能“热读”
许倬云:《万古江河》是思乡,更是对中国的期望
与唐德刚先生聊历史
后记

内容简介:

负伤的知识人(民国人物评说)是历史学者陈远历年来历史随笔选集。延续其研究知识分子的理路,内容涉及民国历目前的大学校长梅贻琦、蔡元培、司徒雷登;报业巨头张季鸾、吴鼎昌、王芸生,以及新旧交替之间的知识分子黄炎培、梁漱溟、冯友兰和解放区成长的知识分子贾植芳、李新、周而复等人。负伤的知识人(民国人物评说)作者陈远在察这些知识分子命运时,力求在有新材料的支撑下推陈出新、独出机杼。另外附有作者与李泽厚、、许倬云、唐德刚等四位在世界华语范围内大师级前辈的对话,读来启人深思。

作者简介:

陈远,史学研究者,来一直关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生态变迁等题目。文章散见于南方随笔温故等,数次被新华文摘转载,并为多家选本选录。著有被忽略的大师――李宗吾传,编著有逝去的大学。

精彩内容:

自上个世纪北大百年肇始,学界谈论大学渐成风气。不过,时贤所提及的大学多为声名显赫的国立大学,譬如清华,譬如北大,又譬如说中大。众人评说国立大学,自有道理,且不说国立大学得天独厚,有强大的支撑,又有众多精英为其建制殚心竭虑,单在资料保存的完整上,让所有治教育史的史家心动不已。更何况现代大学问题重重,几近积重难返,也不由得让人怀念过去的老大学、老故事。国立大学的历史受人瞩目理所当然,然而这不是说私立大学理应受到冷落。而之情形恰恰如此,一方面是国立大学的备受瞩目,另一方面是私立大学被有意无意地“打入冷宫”。旧上海三所私立大学(大同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相似的命运,或许可以为我们这个问题提供一个。在中国教育目前,大同、大夏远远不如南开、光华等私立大学那样有名,但在当时,这些学校都曾经名盛一时。大同大学创办于1912年3月19(时称大同学院),其创办人均为北京清华学堂的教师,他们因为不满清华学堂陈旧的教育方式辞职一同来到上海,共同的宗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使他们在一起创办了“立达社”,并想用立达社来改革中国的教育。大同大学即是这一思路的产物。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的名字:胡敦复、海澜、朱香晚、吴在渊、叶上之、郁少华、张季元、顾养吾、顾珊臣、华绾言、曹惠群。校名典出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原规定“社为干,校为枝”,即大同大学只是立达社兴办的一个试点学校。大同大学的办校经费不向社会,不接受私人或团体赠款,仅依靠社员自集经费。这种书生气十足的办学方式当时几乎遭到了所有人反对――既来自家人,更多的人的态度是嘲笑。但是大同的同仁“但忧毅力不充,不患度支之不足”,一如既往地坚持把大同大学办了起来,并且成为了当时旧上海虽然是穷但是教育质量却高的大学。由于经费不足,立达社于1920年开始接受社会资助,但是并没有改变大同私立的质,也并没有因为接受资助而使教育沦为金钱的附庸。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是为频繁的时期。有的时候是因为国事,但也有时候是因为人事纠葛、派系斗争。当时的环境对于教授还是比较宽松的,教授们在大学之间可以自由流动,“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实在不行还可以自己创办学校。大夏大学的创办者们当初大概是这样一种心态。1924年6月,厦门大学三百余位教师和闹离校到了上海,在原来厦门大学教授欧元怀、王毓祥、傅式说等人的帮助下成立“大厦大学筹备处”。“大厦”即“厦大”之颠倒,后来取“光大华夏”之意改名大夏大学。大夏跟大同比起来显得很幸运,她不像大同那样困顿。这是因为当时有一个叫何纵言的,这个有一位显赫的哥哥,叫何应钦,引得社会名流纷纷捐资。我们单看当时的校董名单可以想见其阵容:吴稚晖、汪精卫、叶楚伧、邵力子、张嘉森、马君武、傅式说等。说到教授更是囊括名家:马君武、何昌寿、邵力子、郭沫若、田汉、何炳松、李石岑、朱经农、程湘帆等。当时炙手可热的杜月笙也曾经屡次帮助大夏。大夏当时的盛况可见一斑。与上述两所学校相比,光华大学相对来说还算是没有被现在的人们接近忘记,时贤论及以前的教育家,也多有提及张寿镛。这所学校同样也是的结果。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强行阻止组织起来的声援斗争,这对于一个大学校长来说本也无可非议,校长的主要责任毕竟在于维持学校的正常进行,不过当时并不好惹,尤其是一个外国校长在处理涉及民族情绪的事情上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6月3,部分发动“离校”运动,中国籍教师孟宪承、钱基博、张寿镛等17人为支持也同时宣布辞职。教育家自有教育家的眼光,虽然在离校这个事情上支持了,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学业。随后由张寿镛负责经费筹划,王省三(其子王华照是当时的)捐出大西路90亩地作为校址,成立了光华大学。在张寿镛的管理下,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光华大学发展成为了旧上海规模大程度的私立大学之一。在太洋战争爆发之后,军进驻租界,光华大学被迫改名,但是也避了伪的控制。这三所大学相似之处颇多,首先是创办年代(上个世二十年代)、创办地点(上海)以及创办的原因(或者人事纠葛),其次是质相似,都是私立大学,都有很高的教育自主权。不过,意味深长的还在于它们共同的命运――被取缔、解散、或者并入其他学校。这自然要提起上个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这次院系调整表面的理由是为了加速才的培养,或者说速成。但它的深层理由却有意识形态的虑,也是说,首先它要打破国民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所以在这次院系调整中,原来国民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接近被打破了,主要标志是大学和私立大学的消失。”(谢泳从院系调整到大学合并)本来科学知识的研究、传授本无阶级、帝国主义或社会主义之分,教育同政治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然而,随着解放初期教育改革运动的不断扩大,程度的益加深,院系调整成为了新的要对旧世界的所有来一场脱胎换骨的、有效改造的指导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这样把教育不加分析地与政治等同了起来,把一些纯属学术方面的问题纳入了政治思想范畴。50年过去了,当我们纷纷质问为什么我国不能产生像哈佛、耶鲁这样有名的大学的时候,我们是否有人记得那些大学一直存在着私学传统,在教育自治上有着优势地位的权力?我们是否还能记起在以前,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学校?p811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书籍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