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者之镜:本人笔下的清末上海··武汉 中国历史 杨洪俊著
  • 他者之镜:本人笔下的清末上海··武汉 中国历史 杨洪俊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他者之镜:本人笔下的清末上海··武汉 中国历史 杨洪俊著

39.4 5.8折 68 全新

库存7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洪俊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68839

出版时间2022-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314页

字数270千字

定价68元

货号700_9787214268839

上书时间2024-03-01

鑫誠書苑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清末本人游记中的中国长江中下游三重镇,白描呈现本中国观的逆向转变

目录:

绪论 1

一、选题契机与基本思 1

二、选题的确定与先行研究察 4

三、研究方 16

上篇 史料解题

章 幕末本人上海游记 28

节 四次遣使之上海见闻录 28

一、高杉晋作和《游清五录》 28

二、中牟田仓之助和《上海行记》 30

三、松田屋伴吉和《唐国渡海记》 31

四、峰洁和《船中录》《清国上海见闻录》 32

五、名仓松窗和《录》《闻见录》 32

中篇 描述与认识

第三章 幕末明治游记所见清末上海 74

节 幕末遣使之地与明治本人在关内聚集之地 75

一、幕末本四次遣使上海 75

二、明治本在清末上海的居留民状况 81

第二节 港繁盛 海凄凉 83

一、吴淞港及至黄浦港一路 83

二、吴淞炮台 88

三、黄浦港 89

四、黄浦港内的外国军舰 93

第三节 上海县城与上海租界的鲜明对照 95

一、上海县城 96

二、上海租界 104

第四节 生活在清末上海的人们 114

一、苦力、难民、乞讨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 114

二、清末在上海的书生、文人 118

三、惧怕洋人的 121

四、喜好围观的 122

第五节 清末上海的风俗 125

一、女人的裹脚及装束 125

二、语言及礼仪俗 126

三、常生活俗 129

第四章 明治游记所见清末 141

节 城市交通:驴马轿船车各司其职 马路铁道新筑 141

第二节 市井商情:大码头谈贸易物产关税 小店铺话买世态人情 154

第三节 人物形象:从高官到乞丐 个体刻画与群体描述 164

一、清末的高官———两江督端方及其他 164

二、秦淮歌妓 169

三、乞丐、赶脚、仆人等社会底层者 171

第四节 城市风貌:形胜依旧 古韵犹存 萧瑟没落中艰难恢复 174

第五章 明治游记所见清末武汉 182

节 武汉概观:九省通衢之形胜与东洋之前景 183

一、武汉三镇成鼎足之势 183

二、汉概述———交通枢纽与光明前景 185

三、汉阳概述———汉阳铁厂与名胜古迹 190

四、武昌概述———传统政治城与近代地 传统古迹地与近代教育城

191

五、清末武汉的交通状况 193

第二节 汉港与汉租界 197

一、汉港 197

二、汉租界 198

第三节 武汉之华界 209

一、武昌 209

二、汉阳、汉 220

第四节 生活在清末武汉的人们 230

一、清朝———张之洞及其他 231

二、社会底层民众 232

下篇 观念与评价

第六章 “华夷观”的本视角 240

节 “皇国”为“华”与东洋为“华”之间 241

第二节 “文明”为“华”与实用主义华夷观的确立 245

第七章 幕末本人的中国观 252

节 清末中国的“衰世” 252

第二节 “鄙夷”视角下的唐土宽厚与愚昧 257

第八章 明治本人的中国观 263

节 甲午战争前的本人的中国观 263

一、“中华到处病人多” 264

二、中国前途二说 272

第二节 甲午中战争后的本人的中国观 276

一、“的根”(一)———“无国”与“利己主义” 278

二、“之根”(二)———虚言虚礼及其他 287

三、“欧化”的进步与“传统”的承继 295

结语 300

参文献 305

内容简介:

中国自觉的当下,在跨及比较文学形象学视野下的中国形象研究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尤其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本的中国形象研究也在逐步展开。在此基础上以较长时段的本人游记为材料开展形象学研究成为可能。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二十世二十年代间,进入清末的中国和进入幕末明治时代的本关联益密切。这种关联来自西力东渐近代潮流的强大推动,中修好条规的签订与甲午中战争的发生成为标志事件,两国人员往来渐频繁。来到清末中国的本人出于不同目的,留下了大量游记。本书所说“游记”不单指文学意义上的纪行散文,而是扩展到所有行走甚至居留清末中国,以实地察所获亲身体验为基础撰写的作品。本书确定在清末中国政治、经济、地理空间上占据特殊位置的长江中下游三重镇——上海、、武汉的城市形象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方,并结合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念,从形象的三个构成成分,即词汇、等级关系、故事情节出发,以游记为基本史料,白描呈现幕末明治本人眼中的清末长江中下游三重镇的城市形象,并分析在本实用主义华夷观逐步确立的呼应下本的清末中国形象的建构逻辑。

作者简介:

杨洪俊,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本文学研究会会员。主持完成江苏省社科项目1项、江苏省社科后期资助项目1项;在江苏社会科学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外语研究光明报会科学报等cssci来源刊物、核心期刊及重要报纸发表20余篇。

精彩内容:

        1871年签订的《中修好条规》是近代中正式外交关系确立的开始。条规与《中通商章程》一起为中两国外交通商提供了文件基础,两国的公使互派又为两国处理具体事务提供了现实保障。然而由于国势相异,甲午中战争爆发并以中国战败而告终。1895年4月,中两国签订《马关条约》,清末中国衰弱之势一目了然。甲午中战争的结果深刻影响了中两国近代史的走向。对中国而言,《马关条约》辱国,加深了民族危机,也刺激了中国的民族觉醒。有识之士检讨中国战败原因并谋求革新自强时,开始赞扬本效仿西方而强大起来的事实,“师敌型”本观开始形成,进而促成了为数众多的中国留前往本学并成为赴的主体。对本而言,甲午中战争改变了明治本的政治生态,提高了本的国际政治地位,为本近代化产业结构的筑成打下了经济基础。甲午中战争是本成为有实力的近代的开端,是本近代目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甲午中战争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对本造成的影响,直接反映在当时进入中国的本人的群体特征上。根据副岛昭一的整理统计,滞留中国关内的本人按公事、留学、商事、其他等四类目的区分,1896年的人数是62、12、645、180。①这与甲午中战争对本的影响相对应,进人中国的本人以公事(政治、军事、外交)和商事(经济)为主。具体到游记作者的身份,张明杰在《明治时期本人的中国游记文学综述》一文中将其大致区分为九类,分别是官僚或政治家、或所谓大陆浪人、学者或留学人员、记者或编辑、作家或艺术家、教及教育工作者、实业家或商人、界人士、儒学者及民间人士等。身份虽然千差万别,但如果从目的而言,则大致分为三类。一类以政治、军事察为目的,一类以实业察为目的,一类以游历山水、思古观今、歌咏情怀为主要目的。而且游记作者的外在身份并不与其游历目的一致,甚至身份本身有可能成为其掩护真正目的的“外衣”。如以诗人、翻译家为身份的小林爱雄,以及东亚同文书院的等都抱有明显的政治察的倾向和目的。由于当时本人出游中国多与本进一步向中国大陆扩张利益相关联,所以,无论作者外在身份如何,单纯游历山水而作游记者为数不多。正如张明杰所言,如果把游记“笼统分为纯粹以游山玩水为目的的观光游记,以及以特殊使命或特定目的而出游的行役记两种质的话,那么明治本人留下的中国游记则多属后者。”①
    本人文书房以本近世史、近代史、本近代文学相关学术资料的影印本为主要出版对象,出版有多种游记系列丛书。其中,1997年出版的《幕末明治中国见闻录集成》20卷(收录44种),1988—1989年出版的《明治北方探险记集成》14卷(收录的26种探险记中足迹涉及中国的有8种),1988年出版的《明治丝绸之路探险纪行文集成》23卷(收录26种),内容多或少涉及中国,其中内容较为集中记录中国事物的有7种。另外,本雄松堂2006年出版《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志》②33卷,其中记录清末中国部分的是前。本东洋书库近代中国研究委员会1980年出版的《明治以降本人的中国旅行记(解题)》中,列出明治时期中国游记38种(包含在以上四个系列里的有31种),再加上通过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等途径收集的涉及长江中下游三重镇的高杉晋作的《游清五录》、小栗栖香顶的《北京纪事》《北京纪游》等著作,一并作为本书的基本史料。研究对象选定的理由将在中篇引言中阐述。
    解题以作者游历年份为序,内容包括作者身份分析和游记主要内容介绍。分析作者身份无论对于了解作者创作游记时的个人背景,还是辨别作品中体现的中国认识是作者个人观点还是来自集体无意识,都是必需的。“对每部作品都应具体察作者的处境及其创作方式,以便证实哪些是个化、情绪化的表现,哪些则源自集体想象出来的形象。”①因为作者与集体描述之间既可能保持一致,也可能是接近离心的。这里所说的作者既包括个人作者,也包括以机构为名义的集体作者。以下分幕末和明治两个时间段落,对中国游记进行解题。
    p25-27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