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一种未明的动物(增订本)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龙:一种未明的动物(增订本)

45 全新

仅1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小星 著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8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1-11-21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马小星 著
  •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08
  • 版次 1
  • ISBN 9787552023664
  • 定价 4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64页
  • 字数 249千字
【内容简介】

世界上真的有龙吗?

 

“龙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龙是一种综合性的图腾”“龙是以大蛇为基本原型的”“龙是远古居民对湾鳄的特殊称呼”,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力排众议,独辟蹊径,从古代史书、笔记、地方志中搜集了大量罕为人知的记载,并联系多位目击者所提供的证词,反复比照,论断独到——龙是一种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动物,并且是一种有别于蛇、鳄的古代两栖类动物。它的身影,在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几千年历史中若隐若现。不管添上了多么奇异的色彩,它的基本形象及生态特征,依然没有脱离隐藏在背后的那个生物原型。

 

  本书是颇为奇特的一家之言,不仅立论新颖,而且举证丰富。作者旁征博引,探幽抉秘,对这种古代动物的外形、习性、潜居的区域、出没的规律等,都作了细致的分析。文字生动晓畅,视野恢宏,从史实记载到神话传说,从生物演化到环境变迁,娓娓而谈,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

马小星,上海嘉定人。幼年因病致残,行走不便,遂使成为探险家的愿望落空,但对于神秘事物的兴趣至老不衰。早年做过工人,后相继在汉语大词典编纂处、上海滩杂志社就职。不谙生计,耽于冥想,性喜文字,淘书为飨。曾戏改清人赵翼诗句为自画像:“身蹇敢言天下事,心斋惟对古人书。”

 


【目录】

引言关于“龙棚”的传说

 

最能引起我兴趣并使我沉浸其中的,乃是一个很少被人想到的古怪问题: 这个故事在生物学上有什么依据吗?

 

第一章

 

云遮雾障龙归何处

 

数千年的文化累积,使龙的形象变得越来越庞大,也越来越模糊了。然而,即使我们将讹传、误认、冒用等各种因素充分估计在内,仍无法彻底排除龙作为一种动物的现实可能性。

 

第二章

 

被遗忘的历史记载

 

历经两千多年风雨剥蚀而依然保存下来的这些记载,不约而同地指向同一个目标——一种在自然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却被现代学术界所忽视的珍稀动物。

 

第三章

 

来自松嫩平原的目击报告

 

令人惊讶的是,直至1944年,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某处江滩,还有数百名群众亲眼目睹了这一罕见的巨型动物,并且依照古来流传的方式,重演了一幕救助“黑龙”的动人场景。

 

第四章

 

在神话与现实之间

 

古代文化以龙为喻,并非凿空乱道,而是言有所据。不论民间艺术家们给龙添上了多么奇异的色彩,它的基本形象及生态特征,依然没有脱离隐藏在背后的那个生物原型。第五章

 

千古悠悠说“豢龙”

 

在远古的某一时期,龙曾经是可以豢养的,并且还出现过以豢龙为专业的家族。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古代豢龙师的经验,难道真的就灰飞烟灭、不存片鳞了吗?

 

第六章

 

龙、蛇、蛟、鳄异同辨

 

龙、蛇、蛟、鳄,分别是四种动物,不可混为一谈。蛇、鳄是现存的动物,实物俱在,一目了然;龙、蛟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动物,后来渐趋绝迹,今已名存实亡。

 

第七章

 

鱼性未泯的古老动物

 

龙之形象“与鳄鱼为近”,但并不等于就是鳄鱼。我们搜索的目光,曾经长时间停留在现代爬行类的身上,却没有意识到龙很可能是一种跟原始鱼类有着最直接联系的古代两栖动物。

 

第八章

 

龙无尺水无以升天

 

古人要求控制降水量的强烈愿望,为什么不寄托于其他动物,偏偏要投注到这种被称为“龙”的动物身上呢?会不会是跟这种动物本身的特殊习性有关呢?

 

第九章

 

今人不见古时月

 

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古人实际接触到的珍禽异兽,其种类之繁多,历史之古老,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估计。“有其名而无其物者”,未必都是出于古人的假想。

 

第十章

 

从环境到政治的“指示生物”

 

古人对于“四灵”的崇拜和宣传,最初跟生态保护的意识有密切关联。这种朴素的动物崇拜,后来被纳入了政治伦理化的歧途,生物界的珍品被改造成了政治界的“神物”。结语

 

一个半醒半睡的梦

 

某些动物的客观存在是一回事,将这些动物赋予何种人造的意义则是另一回事。如果说古代社会有关龙的种种传言带有梦幻色彩,那也只是“一个半醒半睡的梦”。

 

附录一

 

我写作《黑龙》一文的缘起 任青春

 

附录二

 

为了寻访“黑龙”的目击者 戴淮明

 

附录三

 

走访在肇源的土地上 马小星

 

附录四

 

风来风去走风华 崔万禄

 

附录五

 

十五年后再启程 马小星

 

增订本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