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
  • 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
  • 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
  • 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
  • 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
  • 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
  • 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
  • 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
  • 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
  • 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

98 九五品

仅1件

江苏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石守谦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5-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9787108052001

上书时间2024-03-14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内页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石守谦 著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 2015-08
  • 版次 1
  • ISBN 9787108052001
  • 定价 7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98页
  • 字数 547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原版书名 From Style to Huayi Ruminating on Chinese Art History
【内容简介】

  收录石守谦教授自1994至2007年间陆续发表的十五篇论文,共分五个单元,以元明绘画为主,上溯五代,下及二十世纪。作者以中国绘画史的论述架构为经,以不同研究论题为纬,探索并示范中国绘画的研究方法,回顾了从早年拜师方闻教授,以“风格”角度来了解中国画史,到逐渐转向以“画意”为关注点,重新调整了自己过去对一些作品的看法。所谓“反思”,正是作者对自身学术历程的一种剖析和检讨。

  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关于中国绘画研究的方法与模式已有长足发展,其中以风格学的形式分析贡献最力,在时代风格的确立与特定风格系谱的建立方面,成果卓著,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局限。作者对此作了回顾与反思,质疑以西方狭义的“再现”(representation)标准来研究中国绘画的适当性,进而提出“画意”作为一种观看中国绘画的方式。“画意”一词原出自中国传统画史,但作者试图从艺术品与观者互动的角度予以考量,力求将作品还原至创作初始的文化情境来理解其“画意”。全书以“画意”一旨贯串,于风格分析的基础之上,一方面开展新议题,一方面对传统的议题提供新视角,如以族群冲突、交融的观点解析丰富多元的蒙元绘画、或以区域竞争的角度观察地方画派等,其中对于“文人画”发展的重新审视与解读,更是前所未发之真知灼见。


【作者简介】

  石守谦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及考古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所长、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现任“中研院”历史语言所研究员。着力从文化史角度探讨画史风格与文化环境的关系,主要著作《风格与世变》、《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移动的桃花源: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并主编《大汗的世纪: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与艺术》,另有学术论文多篇。近年主持“移动的桃花源——10世纪至16世纪山水画在东亚的发展”项目,主张以东亚作为一整体,来对中、日、韩三国的山水画发展进行全盘观察,特别注意三区域间的互动现象。

【目录】

自 序

导 论 从风格到画意

Ⅰ 观念的反省

1-1对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再现论述模式的省思

1-2中国文人画究竟是什么?

1-3洛神赋图——一个传统的形塑与发展

1-4风格、画意与画史重建——以传董源《溪岸图》为例的思考

Ⅱ 多元文化与文士的绘画

2-1 冲突与交融——蒙元多族士人圈中的书画艺术

2-2 元代文人画的正宗系统──由赵孟頫到王蒙的山水画发展

2-3 隐逸文士的内在世界──元末四大家的生平与艺术

Ⅲ 绘画与文人文化

3-1 隐居生活中的绘画——十五世纪中期文人画在苏州的出现

3-2 沈周的应酬画及其观众

3-3 雅俗的焦虑——文征明、钟馗与大众文化

3-4 董其昌《婉娈草堂图》及其革新画风

Ⅳ 区域的竞争

4-1 由奇趣到复古——十七世纪金陵绘画的一个切面

4-2 神幻变化——由陈子和看明代闽赣地区道教水墨画之发展

Ⅴ 近现代变局的因应

5-1 绘画、观众与国难——二十世纪前期中国画家的雅俗抉择

5-2 中国笔墨的现代困境

注  释

图版目录

论文出处

参考书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内页全新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