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抗战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 桂林抗战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 桂林抗战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 桂林抗战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桂林抗战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22.8 3.9折 58 九五品

仅1件

山西临汾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小林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4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4架1格

上书时间2024-05-21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小林 著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04
  • 版次 1
  • ISBN 9787559805065
  • 定价 5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
  • 纸张 轻型纸
  • 页数 340页
  • 字数 36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在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大彰显与升华,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激励着四万万华夏儿女同仇敌忾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书从桂林抗战文化的群众性、和谐性、传承性、开放性、开拓性等特征入手,通过对桂林抗战戏剧、抗战音乐、抗战文学、抗战美术、抗战传媒等活动的解析,揭示了蕴含其中的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并肩作战通力合作的团结奋斗精神,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自强不息精神,海纳百川求同存异的包容开放精神,讴歌了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民族、伟大的人民。
【作者简介】
刘小林,历史学硕士,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先后就学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音乐学院,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教学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主要学术著作有《近代中国文化的嬗变》,《思潮•观念•范式——20世纪前后的文化思索》,《近代社会思潮与广西》,《普通话口语艺术》等。
【目录】
引 言 /1 

第yi章 中华民族精神振兴升华之历史机缘 /3 

第yi节 救亡图存:东方醒狮的怒吼与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形成 /3 

第二节 血浓于水:中国社会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6 

一、四万万华夏儿女气壮山河的生死抗争 /6 

二、爱国将领、地方实力派和广大爱国官兵的抗日举动 /8 

三、国民党政府内外政策的调整与变化 /9 

第三节 砥柱中流: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 /11 

一、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 /12 

二、为建立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13 

三、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牺牲精神与献身精神 /15 

第四节 风云际会:世界反法西斯阵线对侵略战争的正义宣判 /16 

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6 

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支持 /17 

三、中国国际地位提升以大国姿态参与重大国际事务 /18 

第五节 广西特殊的政治文化历史地理条件 /19 

一、独特的史地文化风貌是桂林抗战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20 

二、新桂系上层战时政策是桂林抗战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22 

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桂林抗战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25 

第二章 万众一心,共赴国难:从桂林抗战戏剧之群众性特征论及 /29 

第yi节 在抗战烽火中前进的中国剧运 /29 

第二节 桂林抗战戏剧运作方式的群众性 /32 

一、各行各界救亡戏剧团体的纷纷建立 /32 

二、轰轰烈烈的抗战戏剧表演活动 /36 

三、台上台下的交流互动———独具魅力的“文化场” /42 

第三节 桂林抗战戏剧题材的人民性 /45 

一、现实主义戏剧题材的追求 /45 

二、昂扬振奋的抗战救亡戏剧 /49 

三、批判黑暗腐朽解剖现实社会的锋利匕首 /54 

第四节 桂林抗战戏剧形式的民族性 /59 

一、戏剧“大众化”与“通俗化”的探讨 /59 

二、以“对话”见长的话剧独占鳌头 /64 

三、在抗战烽火中重放光芒的传统戏曲 /68 

小结 /70 

第三章 风雨同舟,和衷共济:从桂林抗战音乐之和谐性特征论及 /71 

第yi节 民族危机下中国音乐方向的转变 /71 

第二节 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兼容并存 /74 

一、多元化抗战音乐阵营的形成 /74 

二、在同一战壕并肩作战团结奋进 /77 

三、和而不同各抒己见的艺术争鸣 /82 

第三节 社会各阶层民众风雨同舟投身抗战音乐 /86 

一、青年学子报效国家的抗战宣传   /87 

二、少年儿童团结救国的战斗歌声 /90 

三、社会各界民众积极投身抗战音乐活动 /93 

四、气壮山河的桂林抗战歌咏大会 /95 

第四节 不同音乐题材、音乐体裁表演形式的艺术荟萃 /99 

一、汇聚各类音乐题材,反映鲜活时代风貌 /100 

二、运用多种音乐体裁,尽情渲染艺术效果 /103 

三、采用不同表演形式,演绎音乐艺术魅力 /108 

小结 /113 

第四章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从桂林抗战文学之传承性特征论及 /114 

第yi节 抗战旗帜下崛起的中国现代文学 /114 

第二节 高擎为现实服务为抗战服务大旗 /117 

一、自觉承担文学艺术的社会教化功能 /117 

二、中国文学“文以载道”精神的延续与发展 /120 

三、关于文学“大众化”与“民族化”问题的思考 /122 

第三节 桂林抗战文学与民族精神风骨的呐喊 /126 

一、熔铸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共同信念 /127 

二、歌颂民族英雄抨击投降卖国 /130 

三、寄托对家国乡土人民的深深眷恋 /135 

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37 

第四节 文学创作风格的理性回归与对社会的深刻审视 /140 

一、从浮浅走向沉稳的文学创作风格 /141 

二、向着暴露讽刺转变的文学创作倾向 /146 

三、向着多元化发展的文学创作趋势 /151 

小结 /156 

第五章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从桂林抗战美术之开放性特征论及 /158 

第yi节 与时代风雨兼程的中国抗战美术 /158 

第二节 从庙堂艺术走向中国社会大舞台 /161 

一、满腔热忱投身人民抗战的滚滚洪流 /161 

二、筑起团结开放的文化战斗营垒 /165 

三、走进火热的战争生活从事艺术创作 /169 

第三节 包容式发展与桂林抗战美术文化的繁荣 /173 

一、记录伟大历史伟大民族精神 /173 

二、在抗战烽火中携手奋进的漫画与木刻艺术 /177 

三、传统画种流光溢彩新兴画种脱颖而出 /182 

第四节 在奔腾开放的时代洪流中演绎英雄乐章 /186 

一、驰骋在广阔天地的文艺轻骑兵 /186 

二、由闭塞到开放的美术交流 /192 

三、普及与提高兼顾的美术教育 /195 

小结 /198 

第六章 勇于创新,百折不挠:从桂林抗战传媒之开拓性特征论及 /199 

第yi节 抗战号角声中催进的中国传媒 /199 

第二节 铁肩担道义开创抗战新闻事业新天地 /202 

一、标杆人物引领桂林抗战传媒破浪前行 /202 

二、成立战时新闻通讯机构推进抗战传媒发展 /204 

三、创办报纸杂志构筑抗战新闻阵地 /206 

四、建设桂林广播电台对话战争现场 /210 

第三节 高擎战斗旗帜服务于民族抗战的新闻报道 /214 

一、树立时代使命感做勇敢的新闻战士 /214 

二、把握时代脉搏宣传全民抗战团结抗战坚持抗战 /218 

三、以战斗风格强力报道中国军民抗战的伟大场景 /222 

四、积极报道文化城活动推进桂林抗战文化发展 /226 

第四节 铁手扭乾坤书写抗战出版事业新篇章 /229 

一、发展现代印刷企业保障抗战传媒发展 /229 

二、建立庞大迅捷的战时全国出版发行中心 /231 

三、打造弘扬孕育中国文化的战时图书市场 /234 

小结 /240 

第七章 不朽丰碑:抗战烽火中高扬的中华民族精神伟大旗帜 /241 

第yi节 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 /241 

第二节 并肩作战通力合作的团结奋斗精神 /243 

第三节 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自强不息精神 /246 

第四节 海纳百川求同存异的包容开放精神 /248 

第五节 在民族精神伟大旗帜下阔步前进的桂林抗战文化 /251 

一、zui大限度地团结了人民群众 /251 

二、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抗战信心 /253 

三、开创了中国抗战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 /255 

四、架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文化交流的桥梁 /257 

结 语 /259 

附录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桂林抗战文化胜利之本———纪念中国共产党 

成立90周年 /261 

附录二:古来征战几人回,碧血浸染缅甸行———记九位中国远征军老兵的 

战壕岁月 /297 

后 记 /325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