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与无声之间
¥
6
1.3折
¥
48
七五品
仅1件
作者祝晓风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7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6304
上书时间2024-11-2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七五品
-
书脊有破损,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祝晓风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7
-
版次
1
-
ISBN
9787500499350
-
定价
4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30页
-
字数
368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学者文库
- 【内容简介】
-
《有声与无声之间》主要收入作者多年来撰写、发表的论文评论,分为文学研究、影视与传媒研究、评论与札记、述评与调研四个部分。人的一生是一个从无声到有声、再从有声到无声的过程,作为人的精神生命乃至生命本身的表现形式,文学与电影也有无声与有声。所谓“有声”指以文字形式、印刷制品为物质载体,来表达出情感。本书文笔流畅,是一本比较优秀的评论集。
- 【作者简介】
-
祝晓风,文学博士,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史料学分会副会长。于南开大学读本科、研究生,后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光明日报社主任编辑,《中华读书报》编辑部主任;后调入中国外文局,任《中国报道》杂志主编。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兴趣主要在文艺学、现代文学、中国古典小说、中国电影史、中国学术史,曾在《文艺研究》、《鲁迅研究月刊》、《南开学报》、《四川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若干。出版有《读书无新闻》(著,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知识冲突——九十年代文化界十五大案采访录》(编著,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南开故事》(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付华廷和一个村庄的致富传奇》(编著,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等。撰写随笔、评论、新闻报道数百篇,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羊城晚报》、《读书》、《中国图书评论》、《百年潮》、《华人文化世界》等报刊。2005年,被评为光明日报社优秀新闻工作者,获第三届全国著作权好新闻二等奖。
- 【目录】
-
有声与无声之间(代序)
文学研究
象征元:作为意义生成的客体
——象征元导论
从苏吉士形象看《蜃楼志》的创新意义及其局限
中西融汇的现代词学观
——评叶嘉莹先生的两种词学近著
中国古典小说的非虚构化倾向
解读与阐释:把钱锺书《读伊索寓言》作为一个接受的个例·
镜子里的立体形象
——小说《美食家》中的朱自冶与高小庭
“各执一词”:还从王朔说起
——“后现代主义”断想
作为文学史研究标本的“丁、陈案”
关于《苏轼赤壁词正格》的几点看法
影视与传媒研究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的“现代性”与“民族性”
“十七年”中国电影“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直接历史
“十七年”电影人物的类型分析
“政治主题”的变化,与“冲突”的表现
中国电影、电视理论建设前瞻
《祝福》:从电影到小说
——试图寻找另一种提问方式
《姊妹花》:“写实主义”的巧合
电影史研究值得注意的问题
评论与札记
传媒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价值传播
——从《于丹心得》热销看《百家讲坛》的社会文化意义
从“普通知识”看阅读的意义
作为知识生产的学术论文写作
重申批评
——对“崔永元怒打《手机》”事件及陈思和“传媒批评”的进一步讨论
杂文创作的一条新路
——知识性杂文谈
高度·“创新”与极限
情境·论敌及鲁迅的唾沫
——关于《恩怨录·鲁迅和他的论敌文选》的随想
我们怎样越过雷池
电影与理论一起彷徨
由胡平的两部报告文学集看当下的报告文学
抽象的康德每天准时散步
美的感悟与文化关怀
——评《川端康成散文选》
遥望小泉八云
上帝给我们的杯子
——《我们为什么有文化》随想
辛德勒与郁达夫:救赎的随想
关于成舍我百年诞辰的纪念
日益增长的演义癖
余秋雨的两处“硬伤”
李广田的遗产
冬日里的告别
——追忆邓广铭教授
有关柳无忌先生的书缘、旧事
——纪念柳无忌先生百年诞辰
述评与调研
近二十年中国文学现代性概念的整体建构
“中国古典学”面临重新定向吗?
2005,见证文学研究“史料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史风波”
从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事件”看学术团体的生存状况
关于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调研报告
大学生的文学阅读状况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书脊有破损,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