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化视野中的浙西南菇民山歌
¥
5.66
1.2折
¥
46
七五品
仅1件
作者田中娟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5875
上书时间2024-09-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七五品
-
书脊有破损,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田中娟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08
-
版次
1
-
ISBN
9787516146026
-
定价
4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37页
-
字数
266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艺术文化视野中的浙西南菇民山歌》将从浙江西南部菇民所唱之山歌及其与菇民区特殊的经济民俗之间的关系作较为深入的探讨。使人们了解浙西南香菇发源地的先民们,在深山老林中的劳作及他们种菇技术的发明和传承方法。通过挖掘和收集整理菇民山歌,了解它的历史背景以及古人奇特的制菇技术,发现它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很强的独特性,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菇民山歌中既承载着香菇栽培的技术起源、生产历史,又是菇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种菇技术、生产条件、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内容的映射,是菇民区内民间艺术、民俗事象、种菇技术、宗教信仰等内容之间的联系纽带和运行载体。同时,菇民山歌又是香菇种植村落中的一种象征性文化,是一部香菇生产的史诗;是菇民离乡前往深山密林种植香菇前闲暇时间的精神寄托和主要娱乐形式;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成为当地百姓祭祀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它的调查和研究,将为浙江菇民史和中国香菇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同时,也将为研究浙江人文历史提供一些珍贵而稀有的资料。
- 【目录】
-
第一章引论
第一节菇民山歌的研究区域及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区域
第二节菇民山歌研究的价值、意义和方法
一借用艺术人类学的方法
二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
三对音乐本体的研究
四保持局内人的境界
第三节菇民山歌的文献记载及研究状况
第四节已有研究成果概述
第五节山歌的类型划分与菇民山歌的类属
第二章菇民区地理概况与社会文化现象
第一节菇民区的地理概况与气候特征
第二节菇民区的社会文化现象
一以菇业为中心的独特生活习俗
二以菇业为中心的独特生产习俗
三以祀奉菇神为主的共同民间信仰
四以“菇山话”为交流的独特语言习俗
五以“三合堂”为中心的独特管理机构
六以菇业为中心的共同行为禁忌
第三节菇民祭拜吴三公、刘基的成因考源
第四节浙西南的香菇生产概况
第三章菇民山歌的题材内容与体裁样式
第一节菇民山歌的题材内容
一传承种菇技术的叙事山歌
二记录历史传说与故事题材的山歌
三反映菇民生产劳动和生活的山歌
四祭祀、祭神时演唱的山歌
五反映爱情题材的山歌
六其他山歌
第二节菇民山歌的体裁样式
一传授生产技艺的谣唱型山歌
二祭祀仪式中演唱的吟诵调
三生产、生活中的抒唱型山歌
四外出做菇时引进的外来时调
第四章菇民山歌的艺术特色与功能价值
第一节菇民山歌的艺术特色
一歌唱历史的悠久性
二鲜明的地方特性
三音乐形态特征
四菇民山歌的伴奏乐器
第二节菇民山歌的功能价值
一娱乐审美功能
二生产实用功能
三群体凝聚功能
四文化传承功能
第五章菇民山歌的宗教意味
第一节菇民山歌滋生于道教的土壤中
一菇山神坛的祭神仪式
二村落神殿的祭神仪式
三大型神庙的祭神仪式
四吴三公祠的祭祀仪式
五政府公祭吴三公仪式乙酉年(2005)
第二节与佛、道、儒的综合信仰相结合
第六章菇民山歌的文化身份
第一节形成方式的“生产性”
一由生产方式的时段性而形成
二由生产方式的分散性而形成
三由生产方式的独特性而形成
第二节存在方式的“依附性”
一对技术传承的依附——歌唱传承的保守性
二对生产程序的依附——演唱方式的程式性
第三节传播方式的“隐秘性”
一传承族姓和性别的限制
二神权和皇权交织下的传播限制
第四节形成内涵的“生态性”
一菇民山歌反映的时节“生态性”
二菇民山歌反映香菇栽培区域的“生态性”
三菇民山歌反映香菇栽培树种的“生态性”
四菇民山歌反映菇场选择的“生态性”
第七章访谈与思考
余论
中国香菇历史文化简表
浙江庆元香菇大事记
菇神庙楹联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书脊有破损,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