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领域卷(一)
  •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领域卷(一)
  •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领域卷(一)
  •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领域卷(一)
  •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领域卷(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领域卷(一)

27.26 八品

仅1件

内蒙古包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 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4196

上书时间2024-06-27

双利书店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有污渍,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 著
  •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6
  • 版次 1
  • ISBN 9787121263095
  • 定价 39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32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中国工程院中大咨询项目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检总局,从2013年至2014年联合组织开展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本书针对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机械、航空装备、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汽车、电力装备七个领域的制造业发展,分别分析上述领域的产业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强国经验,进而提出各领域的强国标志、发展战略和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国家研究制定“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科学支撑。
【作者简介】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是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检总局,从2013年至2014年,联合组织开展的重大咨询研究项目。项目特邀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院士、工业与信息化部苗圩部长、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担任顾问,由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和朱高峰院士担任组长,组织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共同参与研究工作。
【目录】
第一篇  机械制造强国战略研究1
课题组成员名单2
总  论4
第一章  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现状5
1.1  产业规模世界第一6
1.2  进出口贸易稳步上升6
1.3  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活力增强8
1.4  产业竞争力提升10
1.5  绿色发展有所改善11
第二章  存在的问题13
2.1  创新能力不强13
2.2  质量效益不高15
2.3  基础薄弱16
2.4  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17
2.5  产业结构不合理17
2.6  发展方式粗放18
第三章  我国机械工业发展趋势19
第四章  机床制造业强国战略研究21
4.1  现状与差距22
4.2  趋势与借鉴30
4.3  强国标志40
4.4  战略目标45
4.5  重点任务47
4.6  保障措施50
参考文献52
第五章  基础制造工艺与装备强国战略研究53
5.1  现状与差距53
5.2  发展趋势61
5.3  强国标志63
5.4  发展思路与目标68
5.5  重点任务69
5.6  政策措施75
第六章  机械基础件制造强国战略研究76
6.1  现状与问题77
6.2  发展趋势80
6.3  强国标志83
6.4  发展思路与目标84
6.5  重点任务85
6.6  政策措施90
第七章  工程机械行业强国战略研究92
7.1  现状与差距93
7.2  趋势与借鉴107
7.3  强国标志112
7.4  发展思路与目标115
7.5  重点任务118
7.6  保障措施126
第二篇  航空装备制造强国战略研究131
课题组成员名单132
第一章  建设航空装备制造强国的必要性133
1.1  航空制造业是战略性产业133
1.2  航空强国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135
第二章  世界航空强国的对比分析137
2.1  航空制造强国的内涵137
2.2  世界航空工业的基本格局138
2.3  世界航空强国的对比分析141
2.4  我国与发达国家对比分析145
2.5  有待突破的关键瓶颈和重要短板149
第三章  航空制造强国的主要标志151
3.1  主要标志151
3.2  发展预测152
第四章  我国航空装备制造强国发展战略153
4.1  发展思路153
4.2  发展目标153
4.3  发展路径154
第五章  我国航空装备制造强国发展重点任务155
5.1  重大技术155
5.2  重大产品160
5.3  重大创新能力建设164
5.4  重大工程165
5.5  重大科技专项168
参考文献169
第三篇  航天装备制造强国战略研究171
课题组成员名单172
第一章  航天强国内涵与课题研究定位174
1.1  航天强国的概念与特征175
1.2  航天制造的特征176
第二章  中国航天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178
2.1  中国航天产业发展现状178
2.2  与航天强国的比较分析179
2.3  中国航天制造与产业化存在的问题181
2.4  发展趋势与需求183
第三章  提升航天装备制造能力的思路与路径186
3.1  中国航天产业发展的战略任务186
3.2  提升航天装备制造能力的总体路径186
第四章  提升航天装备制造能力的重点任务189
4.1  航天产品制造与产业化工程189
4.2  装备快速响应制造应用工程191
4.3  航天数字化、智能化工程192
4.4  重大制造技术开发与创新工程195
4.5  提升核心基础能力工程200
4.6  质量保障工程202
第五章  措施建议206
5.1  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产业发展环境206
5.2  推进优化重组,提升航天产业资源配置水平206
5.3  大力推进先进研制生产模式和先进制造技术应用207
5.4  持续推进国产替代工程,提升基础能力自主保障水平208
参考文献208
第四篇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强国战略研究209
课题组成员名单211
第一章  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212
1.1  产业状况分析212
1.2  装备技术现状分析222
1.3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与强国差距225
第二章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强国的发展战略228
2.1  战略依据228
2.2  战略目标231
2.3  发展战略选择233
2.4  发展战略路线235
第三章  我国轨道交通装备 强国战略重点任务239
3.1  研制新技术产品239
3.2  提升产业基础242
3.3  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244
3.4  组织实施重大创新示范工程248
第四章  轨道交通领域建设制造强国的保障措施252
4.1  提高原始创新能力252
4.2  持续强化工业基础253
4.3  构建国际标准体系254
4.4  推进产业集聚发展255
4.5  支持国际化经营256
4.6  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257
4.7  健全行业管理体系制度258
参考文献259
第五篇  船舶制造强国战略研究263
课题组成员名单264
第一章  世界船舶工业发展概况265
1.1  世界船舶工业发展历程及现状265
1.2  船舶工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267
第二章  船舶制造强国的 特征与评价指标273
2.1  船舶制造强国内涵和特征273
2.2  船舶制造强国综合指数274
2.3  我国船舶制造强国进程预测276
第三章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现状与面临机遇278
3.1  我国已成为世界造船大国278
3.2  船舶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281
3.3  船舶工业发展面临新形势283
第四章  我国船舶制造强国发展战略286
4.1  指导思想286
4.2  发展思路287
4.3  发展目标288
第五章  我国船舶制造强国重点任务290
5.1  强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90
5.2  加快船舶产品优化升级291
5.3  着力培育海工产业支柱地位292
5.4  提升配套产业发展能力294
5.5  强化产业发展基础能力295
5.6  创新突破产业发展模式296
5.7  深入开展国际化发展战略297
5.8  加强完善人才队伍建设298
第六章  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300
6.1  保障措施300
6.2  政策建议301
参考文献302
第六篇  汽车制造强国战略研究305
课题组成员名单306
第一章  中国汽车工业现状307
1.1  入世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成效显著307
1.2  中国汽车工业大而不强311
1.3  中国汽车工业处于由大到强的发展阶段315
第二章  中国汽车制造与强国的对比分析318
2.1  汽车强国评价指标体系318
2.2  基于指标体系的各国汽车工业评价320
2.3  中国与汽车强国的差距分析321
2.4  汽车强国的启示与借鉴323
2.5  中国实现汽车强国的时序预测330
第三章  中国汽车工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332
3.1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332
3.2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336
第四章  实现汽车强国的 战略与路径344
4.1  总体思想344
4.2  战略目标346
4.3  实现路径350
第五章  实现汽车强国的重点任务358
5.1  打造协同高效的汽车工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358
5.2  打造汽车核心零部件及配套体系359
5.3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并建立领跑机制360
5.4  推进低碳化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发展361
5.5  推进互联智能汽车创新发展362
5.6  推进汽车设计、制造、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363
5.7  实施汽车产品质量全面提升工程364
第六章  建设汽车强国的保障措施365
6.1  在国家层面成立汽车强国建设工作小组365
6.2  组建非营利性的国家汽车工程研究院365
6.3  完善企业管理与业绩考核机制366
6.4  采取有效措施扶持汽车优势领域366
6.5  通过财税手段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发展367
6.6  完善汽车高品质相关标准体系367
6.7  尽快全面布置布局中国互联网智能汽车发展   368
参考文献368
第七篇  能源装备制造强国战略研究369
课题组成员名单370
第一章  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371
1.1  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371
1.2  能源装备制造强国特征373
1.3  我国与强国的对比分析373
1.4  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374
1.5  我国成为能源装备强国的时间预测375
第二章  发展战略及发展目标377
2.1  发展战略377
2.2  指导思想377
第三章  实现强国战略的技术路线380
3.1  技术路线380
3.2  数字化智能化制造的发展路线图384
第四章  实现制造强国的重点任务387
4.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387
4.2  提升产品质量411
4.3  强化制造基础411
4.4  推行绿色制造412
4.5  发展服务型制造412
4.6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或产业基地412
第五章  保障措施413
5.1  建议工信部成立强国战略专项实施办公室413
5.2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413
5.3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完善产业布局的步伐413
5.4  财税政策414
5.5  树立品牌414
5.6  开拓国际市场414
参考文献415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有污渍,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