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哲学
  • 《论语》哲学
  • 《论语》哲学
  • 《论语》哲学
  • 《论语》哲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论语》哲学

19 2.2折 85 九品

仅1件

陕西西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海春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0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9-28

西安文汇古旧书店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周海春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3-10
  • 版次 1
  • ISBN 9787516134177
  • 定价 8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39页
  • 字数 48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论语>哲学》阐发《论语》的现代价值,让其活在当代,成为当代人的思想和精神资源,是《论语》研究者一个美好的愿望。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望?除了考察《论语》的外围问题,比如产生的时代背景,从时代需要去考察其现代价值以外,从《论语》自身的材料出发阐发其自身的哲学义理的工作,彰显《论语》自身的思想结构及思想的合理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简介】
  周海春,1970年9月生于内蒙古扎兰屯市,2003年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中国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湖北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副主编。兼任中国现代哲学史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理事,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湖北省周易研究会理事,湖北省伦理学学会副秘书长。著有《中国医德》(2002),《中国近代早期改革派与近代伦理思想的演变》(2004),《近代新学的价值世界》(2009),《道之通见(庄子·内篇)哲学注》(2011),《人文科学导论》(2012,与罗炽合著)。主编《中国哲学原著导读》(2010)教材一部,参著《东方哲学史(近代卷)》(2010)、《东方哲学史(现代卷)》(2010)。
【目录】
导论:《论语》之“哲学”研究
第一章天下无道:《论语》之价值反思
一道之有无何谓
二“无道”之表现
三“有道”和“无道”与“现世”的超越

第二章《论语》之认识论
一学
(一)“学”的诸种含义
(二)“学”的独立性
(三)“学”的基础性
(四)“学”建构的哲学世界观
二习
(一)“学而时习之”的哲学精神
(二)性与习
三教诲
四思
五知
(一)“知”的主体性
(二)“知”的时间性
(三)“知”的辩证性
(四)“知”的选择性
(五)“知”的特殊性
(六)“知”的连续性和创造性
(七)“知”的实践性
六耳顺、闻、正名
(一)“耳顺”的几种认识论解读
(二)“耳顺”与“听”、“闻”
(三)“说”
(四)正名
(五)言顺
(六)乐
七从心所欲
(一)心
(二)志
(三)欲
(四)心之规矩

第三章《论语》之方法论
一“攻乎异端”与“叩其两端”
(一)解释传统
(二)方法论意旨
二中庸
(一)中庸
(二)过和不及
(三)“中”和“用”
(四)“同”和“和”
三“譬”
(一)“譬”的内涵
(二)“譬”的功能
(三)研究“譬”之意义

第四章《论语》之道德论
一刑、罪、耻、内省
(一)《论语》中的“刑”
(二)《论语》中的“罪”
(三)《论语》中的“耻”
(四)《论语》中的“齐”、“内省”、“内自讼”和“不疚”
(五)道和自我
二不忧
(一)仁者不忧
(二)君子忧道不忧贫
(三)小人忧贫
三孝
(一)“孝”的可能的解释空间
(二)“孝”的伦理认识论
(三)孝的伦理内容与行动指令
四忠
(一)作为道德教化和学习的“忠”
(二)作为“理智德性”的“忠”
(三)作为个体品德表现的“忠”
(四)作为伦理关系的“忠”
(五)“忠于”伦理视野下的“忠”
五恕
(一)如何能了解孔子的“恕”
(二)“恕”的基本意义及其哲学引申
六仁
(一)解释逻辑
(二)心理主义的阐释
(三)形而上学伦理学阐释方向
(四)个体德性论阐释
(五)人与人的伦理关系阐释
(六)元德之仁
(七)仁与智:仁爱在是非之域的实现
(八)为仁由己
(九)仁学的现代意义
七义
(一)“义”所包含的基本逻辑结构
(二)作为至善的义
(三)作为从属的善的义
(四)至善和从属善的关系
(五)孔子之“义”
八礼
(一)关于“礼”的多元阐释
(二)“礼”的哲学意义
(三)《论语》的“礼”哲学
九信
(一)信和人的主体性
(二)主体的觉悟与“信”
(三)信的层次性和超越性
十直
(一)事实说
(二)家国说
(三)德法说
(四)“直”的“学”、“知”前提
(五)“直”的君子人格归宿

第五章《论语》之天道论
一天
二命
(一)作为意义追求的命
(二)在功利性与自然性的社会关系中追求意义
(三)在与君主和国家的关系中追求意义
(四)在与“道”和“天”的关系中承担使命
(五)知命
三德
(一)“德”的义理结构
(二)《论语》之“德”
四道
(一)道的诸种含义
(二)《论语》中的“道”:宇宙真理或人类真理
(三)道:“是什么”和“求什么”
(四)道之“行”与“废”
(五)道:语言表现和行为表现
(六)道:引导力的实现

第六章《论语》之人论
一己
(一)“己”的主客体阐释的局限
(二)“为己之学”精义
二我、身、吾
(一)“自”和“我”
(二)吾
(三)身
三人、民:意义人/事实人假设
(一)宗法人伦中的“人”
(二)整体中的人
(三)私域和公域中的人、阶级人和文化人
(四)焦点/场域模式
(五)事实人/意义人
(六)“民”的事实性和意义性
(七)“人”的事实性和意义性
四立:人学存在论
五小人
(一)“女子”是中心性的概念吗
(二)事实性概念还是意义性概念
(三)情境性哲思还是一般性原理
(四)命题的性质和解释空间
(五)小人
六君子
七圣人

第七章《论语》之政治论
一“为政”意旨
(一)《论语·为政》二十一篇中的“为政”
(二)“正”:《论语》的政治价值论
二“为政”之境界
(一)“侍坐章”与“为政”四境
(二)无为而治
(三)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第八章《论语》的价值属于哲学的
一《论语》的哲学性
(一)文本的哲学通见
(二)孔子后学的继承和发展
二《论语》的文本诠释
(一)范畴诠释与语言假设
(二)对话和譬喻
三《论语》所代表的儒家基本学术特征
(一)启发式儒家
(二)开放的儒家
(三)意义儒家
(四)示范儒家
四《论语》成为何种意义上的“哲学”
(一)作为“世界观哲学”的《论语》
(二)作为严格的“科学”的哲学的《论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