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国民经济分析系列
¥
2
九品
仅1件
作者樊纲 主编;王小鲁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P11-2
上书时间2024-11-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樊纲 主编;王小鲁
-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0-12
-
版次
1
-
ISBN
9787505823266
-
定价
6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53页
-
字数
770千字
- 【内容简介】
-
本书旨在评价中国改革20年来经济增长的整体状况,从生产要素、制度变革、结构变动、外部环境等方面分析高速增长的原因,判断这些因素的剩余潜力,研究制约经济增长的内外部因素,从而对中国在今后20年中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作出判断。本书认为,资本形成加速对过去的高速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其中投资效率的提高与储蓄率上升至少同等重要。更重要的贡献来自制度变革引起的资源重新配置,特别是农村生产要素由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外贸和外资的扩大也起了重要作用。目前现有的增长动力正在减弱。为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中国经济面临增长方式转换和政策调整的挑战。城市化,以技术进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深层次的体制改革。包括政府自身改革和市场环境改善,将成为令后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如果这几方面的转换顺利实现,令后20年经济仍可能保持平均6.4%的较高增长速度。
- 【目录】
-
前言
一、综合篇
第1章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
1.1 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
1.2 制度变革:增长的动力与阻力
1.3 结构变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产业科技化
1.4 宏观环境:国际经济、宏观政策、社会稳定
1.5 增长综述:过去20年和未来20年
1.6 附录:数据与模型
二、要素篇
第2章 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
2.1 资本形成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2.2 国内储蓄:经济增长的源动力
2.3 融资机制:储蓄——投资的转化
2.4 国内投资:资本形成的关键
2.5 引进外资,促进经济增长
2.6 储蓄和投资的动态分析
2.7 结论及其政策含义
第3章 中国经济增长: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就业
3.1 传统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利用模式
3.2 劳动使用模式与结构变化
3.3 劳动力、人力资本和就业转变对增长的贡献
3.4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趋势
3.5 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结构变化
三、制度篇
第4章 论体制转轨的动态过程——非国有部门的成长与国有部门的改革
4.1 渐进改革与经济的“体制结构”
4.2 结构改革与国有部门改革条件的变化
4.3 增长停顿以至发生危机的可能性:J值是否会逆转
4.4 银行债务与金融风险
4.5 小结:改革与增长
第5章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与非国有经济
5.1 非国有经济的增长态势
5.2 影响非国有经济增长的宏观政策、市场、结构因素
5.3 影响非国有经济增长的制度因素
5.4 几个基本结论
四、结构篇
第6章 农村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6.1 改革期间的农村工业化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火车头
……
五、宏观环境篇
六、背景篇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