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韩文公文集(全六册)
¥
96
8.0折
¥
120
全新
库存20件
作者(唐)韩愈撰 (宋)祝充音注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120元
上书时间2023-05-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韩愈之文正如时人赵德《文录序》中所说:“其文高出,与古之遗文不相上下,所履之道则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轲、扬雄所授受”,“光于今,大于后,金石燋烁,斯文灿然。”不愧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昌黎文集》的最早编辑者,是他的门人李汉。书前李汉《文集序》称:“长庆四年(八二四)冬,先生殁。门人李汉辱知最厚且亲,遂收拾遗文,无所坠失,得赋四、古诗二百一十、联句十一、律诗一百六十、杂着六十五、书启序九十六、哀词祭文三十九、碑志七十六、笔砚鳄鱼文三、表状五十二,揔七百一十六,合为四十卷,目为《昌黎先生集》,传于代(代当为世,避李世民御名讳,改世为代)。又有《注论语》十卷,传学者;《顺宗实录》五卷,列于史书,不在《集》中。”这就是说,韩愈文集之编始于长庆四年冬先生殁后。编者是先生门人李汉,汉与愈既知且厚且亲,对先生为人及著述情况最为了解,因而收拾先生遗文,“无所坠失”。所以自《新唐书·艺文志》以降,直至《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乃至后世的各种目录,关于韩昌黎先生的文集,几乎都是四十卷的规制。至若后来又有什么《集外文》、《外集》等出现,那已是宋朝人辑佚补缀而成的集外之遗。此书编法,正文四十卷,与其他传本无异,外集则与遗文传序合编,通作十二卷,故称《外集》十二卷。与其他传本所不同者,有了祝充的音注。祝充,字廷实,文溪(水名,在今宁波南四十里,宋时隶两浙东路)人。其他行实无考。今据以影印的这个版本,刻于何时何地,书中无直接的证据。万曼《唐集叙录》在介绍此书时,引证了一段张允亮的跋文,足资参考。跋称:“宋本《音注韩文公集》四十卷《外集》十二卷。“敦”字减笔,避光宗嫌名,绍熙(一一九○——一一九四)时刻也。椠印精良,字画方整,望而知为浙刊。注文专研训诂,简当有法。惜未注撰人姓氏。以方氏《韩集举正》勘之,与所举浙本有合有不合。后取《五百家昌黎先生集》对校,则所采文溪祝氏说与注皆同。惟魏氏集取诸家,不无删节,遂不若原注之详尽耳。祝氏名充,字廷实。文溪,水名,在明州南四十里,隶两浙东路。此为祝氏原刻,仍浙本也。”这段跋文颇有见地,第一,根据书中讳字,断定其为南宋绍熙间刻本;第二,根据印纸墨色、字体风格,进一步断定其为浙江地区刻本;第三,进一步审定其为祝氏原刻,而祝氏乃文溪即四明人,因而仍属浙刻。今细审此书版式、字体、刀法、印纸、墨色等风格特点,则张氏之说仍不失为可信的鉴定意见。故此书的版本似可定为’’南宋绍熙四明刻本”。此本传世孤罕,洵为珍贵。
【序 言】
《音注韓文公文集》四十卷,外集十二卷。唐韓愈撰,宋祝充音注。宋刻本。每半頁十二行,行二十一至二十二字不等,注雙行,白口,四周雙邊。雙黑魚尾,上魚尾下書“昌文”或“韓文”及卷數,下魚尾下標頁數及刻工姓名(時亦標有字數)。卷首有趙德及李漢序,末有吕夏卿後序。宋元書目無著録。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録》、萬曼《唐集敘録》、《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等著録,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一九三四年,文禄堂有影印本。二〇〇四年,《中華再造善本》亦據國圖藏本影印。
韓愈(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南)人。三歲而孤,養於其兄嫂。幼刻苦,從獨孤及、梁肅游,通六經、百家之學,自言“七歲而讀書,十三而能文”(《與鳳翔邢尚書書》) (唐)韓愈撰,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二〇一〇年版,第八四二頁。。唐德宗貞元八年(七九二)擢進士第,又三應博學鴻詞科而不第。先爲董晉辟爲巡官,後入張建封幕府,愈性耿介,言多亢直。貞元末,調四門博士,轉監察御史,上疏數千言論宮市之弊,又以《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飢狀》得罪權貴,被貶爲連州陽山令。憲宗元和元年(八○六),召爲國子博士,求爲分司東都。五年(八一○)降河南縣令,六年(八一一),遷尚書職方員外郎,坐論柳澗,調國子博士。愈以才高被黜,作《進學解》以自喻。八年(八一三)遷比部郎中、史館修撰。九年(八一四)拜中書舍人。十二年(八一七)八月,從裴度平定淮西之亂,任行軍司馬,以功授刑部侍郎,撰《平淮西碑》,因多敘裴度功績,爲先鋒李愬所忌,憲宗令磨愈文,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撰替之。十四年(八一九),憲宗遣使迎佛骨,愈上疏《諫迎佛骨表》,忤憲宗意,幾論死,以裴度、崔群所請得免,貶潮州刺史。愈至貶所即上《潮州刺史謝上表》,得量移袁州。明年,徵爲國子祭酒,轉兵部侍郎,赴鎮州宣諭,改吏部侍郎,故世稱“韓吏部”,遷京兆尹。卒贈禮部尚書,謚曰文,世稱“韓文公”。事迹見李翱《贈禮部尚書韓公行狀》、《舊唐書》卷一六〇、《新唐書》卷一七六等。
愈少時與孟郊、張籍友善,屢稱薦於公卿間。相與講論詩文,頗能獎掖後進,經其指授者,皆稱韓門子弟。其爲文推揚雄、司馬遷之氣格,務反駢偶之文,自成一家,與柳宗元并倡古文,世稱“韓柳”。作詩奇崛生新,有“以文爲詩”之稱,與孟郊并稱“韓孟”。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評韓文曰:“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 (宋)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版,第五〇九頁。清人劉熙載進而言曰:“韓文起八代之衰,實集八代之成。蓋惟善用古者能變古,以無所不包,故能無所不掃也。” (清)劉熙載:《藝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第二〇—二一頁。
韓文之結集,始於唐趙德之《文録》,今佚。唐穆宗長慶四年(八二四),門人李漢編《昌黎先生集》,合爲四十一卷。宋人於韓文多所整理,有五百家注韓之説。如洪興祖《韓子年譜》、方崧卿《韓集舉正》、朱熹《韓集考異》、魏仲舉《五百家注音辯昌黎先生文集》等。祝充之作,亦宋人之一種也,近人傅增湘謂:“傳世韓文單注,以此爲僅存孤本。” (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訂補:《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北京:中華書局二〇〇九年版,第二四頁。又謂研讀韓集,“若求一家之言,則舍祝氏莫求矣” 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第六〇五—六〇六頁。。可見其價值。
祝充,字廷實(廷賓),宋明州文溪(在明州南四十里,宋時隸兩浙東路)人,説見清人張允亮跋。今人劉真倫則謂張説不確,據地理志考其爲衢州江山縣人。又據《郡齋讀書志附志》所載,知其紹興間曾任右從政郎潭州寧鄉縣丞。餘身世不詳。
考其成書。張允亮據其正文中“敦”字減筆,係避光宗名諱,推測今傳本爲南宋紹熙年間刻。又據其書後附吕夏卿後序,推測其以吕本爲底本(萬曼謂宋人無吕本,乃張氏之誤)。今人常思春則據其書中采有韓醇注,而推測其當刻於淳熙後期。又據其字祖歐體,書法秀整,而推測爲浙本(見《中國古代詩文名著提要·漢唐五代卷》)。另,宋人趙希弁《郡齋讀書志附志》、《玉海》等言其書曾進於朝廷(題名《韓文音義》),有毛叔度爲之序,張枃刻而敘其後。張枃乃張栻之弟,紹興年間生人,則初版當刻於紹興以後。乾道三年(一一六七)陸之淵《柳文音義序》亦嘗提及祝充之注,謂:“昌黎文有江山祝充音義,即反切難字,又注其所從出,亡以復加。” (唐)柳宗元:《柳河東全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版,第一二四〇頁。則此書於乾道間必已流傳,可推其初版本或當刻於紹興至乾道間。慶元年間,魏仲舉編《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多引祝充之説,亦可見其流傳較廣。而傅增湘取魏氏所引條目與今本《音注韓文公文集》對勘,發現“魏氏所引諸條,其文往往多於此本,疑此本爲删節本,而魏氏據全本引,故文字轉繁也” (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訂補:《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北京:中華書局二〇〇九年版,第二四頁。。可推知此書當先有張枃所刻之初本,至紹熙間又有節本,而初刻本後亡佚,紹熙間之節本則流傳至今。至於其刻工,今可識别者有劉羊、劉合、蔣清、黄森等,據刻工資料,亦可知其書當刻於孝宗至寧宗時期。
此書係詩文合編本,內集卷一賦、古詩、操,卷二至卷七古詩,卷八聯句,卷九、卷十律詩,卷十一至卷十四雜文,卷十五至卷十九書,卷十九至卷二十一序,卷二十二、卷二十三祭文,卷二十四至卷三十五碑誌,卷三十六雜文,卷三十七至卷四十表狀。外集卷一雜文,卷二書,卷三序,卷四、卷五雜文,卷六至卷十順宗實録,卷十一遺文,卷十二收他人評韓之傳、贊、後序等。《玉海》《宋史·藝文志》著録此書,皆作五十卷,或指其初刻本而言。正文篇目編次順序與南宋監本相一致。常思春謂其所收之遺文與附録,皆不及他本所收詳盡,“唯以此二卷與原外集十卷通編卷第,迥異於他本” 傅璇琮:《中國古代詩文名著提要·漢唐五代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二〇〇九年版,第三一七頁。。
常思春爲此書提要,曾謂:“書中錯脱字多,《大安池》誤作《大安地》,注文‘洪曰’多誤作‘注曰’,至有校語誤置所校字上處。” 傅璇琮:《中國古代詩文名著提要·漢唐五代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二〇〇九年版,第三一七頁。然此書之佳處,實在於祝充之注文。韓愈之文多訓詁深奥處,非注不明。祝氏之注韓文,先注讀音,多用直音法與反切法。其次釋義,以明韓文之生僻字義,其説多以《説文》《禮記》及洪興祖注等爲據。又引洪興祖、趙德等版本,對韓文加以校勘,廣收異文。據今人劉真倫統計,“其中引校洪興祖本五十六條,引校趙德《文録》二十八條,引校唐本七條,徵引石本八種” 劉真倫:《韓愈集宋元傳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〇〇四年版,第七六頁。。其校勘多用對校法,列出異文而不斷是非,如卷十五《與孟東野書》“是非無所與同也”,“與”下注“一作以”。除正文外,亦多於題目注其異文,如卷二十七《劉統軍墓誌銘》,注謂:“一作《唐故右龍武統軍劉公墓碑》。”其校勘偶據押韻、文意、史實等而做理校,如卷一《南山詩》“前尋徑杜墅”,“杜墅”一作“社墅”。祝充據《舊唐書》“宰相杜佑與同列宴於樊川别墅”而判斷其爲“杜墅”而非“社墅”。此外,亦時注詩句之背景與旨趣,如於卷三《永貞行》注:“謂順宗即位時也。”卷六《猛虎行贈李宗閔》注:“宗閔初爲裴度引援,後度薦德裕相,宗閔遂怨。故退之作此。”又注其典故,如卷二於《送靈師》“維舟事干謁,披讀頭風痊”注用曹操讀陳琳檄文之事。注古今人名則如卷十三《科斗書後記》“後來京師爲四門博士,識歸公”,注:“歸登也,有文學,工草隸,見舊史。”頗有助於讀者之理解。且其注文亦多有不見於《五百家注》本者,故於版本、注釋之研究,亦頗有裨益。西北師範大學景雪敏二〇一二年碩士學位論文《祝充〈音注韓文公文集〉研究》係對此書的專門研究,考察其注釋內容及特色頗詳,可參看。
其書之藏印有“静盧樓”“瞻緑堂”“吴郡潘寅叔藏書印”“陳寅之印”“盧倧私印”“潘氏寅叔珍藏”等。潘寅叔係明代藏書家,餘不詳。據張允亮跋,此書原藏臨清徐梧生家,一九二七年歸於蕭山朱翼庵。可略知此書於清末民初之收藏情況。
諸雨辰
二○一八年三月
【目 录】
第一册
序三
目録七
卷一賦 古詩 操五三
卷二古詩一九一
卷三古詩二一二七
卷四古詩三一四九
第二册
卷五古詩四一
卷六古詩五三九
卷七古詩六五七
卷八聯句七九
卷九律詩一一一五
卷十律詩二一四三
卷十一雜文一一六九
第三册
卷十二雜文二一
卷十三雜文三二五
卷十四雜文四五一
卷十五書一八九
卷十六書二一○五
卷十七書三一三五
卷十八書四一五七
卷十九書五 序一一七五
第四册
卷二十序二一
卷二十一序三一九
卷二十二祭文一四七
卷二十三祭文二六七
卷二十四碑誌一八九
卷二十五碑誌二一○五
卷二十六碑誌三 一二五
卷二十七碑誌四一四三
卷二十八碑誌五一五九
卷二十九碑誌六一七三
第五册
卷三十碑誌七一
卷三十一碑誌八二三
卷三十二碑誌九四一
卷三十三碑誌一○六一
卷三十四碑誌一一七七
卷三十五碑誌一二九一
卷三十六雜文九九
卷三十七狀一一一
卷三十八表狀一一三五
卷三十九表狀二一四九
卷四十狀表一七三
第六册
外集卷一雜文一
卷二書一三
卷三序二三
卷四雜文一二九
卷五雜文二三九
卷六順宗實録卷一五五
卷七順宗實録卷二六五
卷八順宗實録卷三七三
卷九順宗實録卷四八三
卷十順宗實録卷五九七
卷十一遺文一○七
卷十二傳贊 後序等十三篇 一一九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