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挑剔文坛:孙绍振如是说
  • 挑剔文坛:孙绍振如是说
  • 挑剔文坛:孙绍振如是说
  • 挑剔文坛:孙绍振如是说
  • 挑剔文坛:孙绍振如是说
  • 挑剔文坛:孙绍振如是说
  • 挑剔文坛:孙绍振如是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挑剔文坛:孙绍振如是说

5 3.0折 16.5 八五品

仅1件

福建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绍振 著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07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H一3一1

上书时间2024-06-16

绿叶书屋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孙绍振 著
  •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1-07
  • 版次 1
  • ISBN 9787211038404
  • 定价 16.5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02页
  • 字数 229千字
【内容简介】
从激情澎湃的诗人到深刻睿智的学者,从当初宏观体系的建构(“新的美学原则”、“变异论”、“错位说”等)到今天微观部件的磨洗(“如是说”、“挑剔文坛”等),孙绍振的每一步都在创造。《挑剔文坛》便是其十多年来执着于建构理论大厦之余的一些“微雕”。书分二辑:“挑剔文坛”和“文苑探幽”。无论是“挑剔”还是“探幽”,无不体现着作者对艺术奥秘的深刻体悟,无不呈示着作者对艺术创造力的深刻同情。

  正是基于对艺术创造力的深刻同情才使得作者敢于挑战权威、挑剔文坛。比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鲁迅评为“多智而近妖”。而孙绍振先生没有囿于鲁说,而是实实在在地分析了罗贯中“状诸葛多智”的原由:“在军事三角之中,作者又安排了一个心理三角……心理上胜负的重要性不但常常放在军事的胜负之上,而且常常放在生命之上……诸葛亮的超人智慧是情节和人物发展的一个动因。”这种分析深刻而独到,为罗贯中的艺术创造力做了辩护。从鲁迅到当今正红的作家再回溯到古代经典的作家作品,他都发出了他“于不疑处有疑”的声音。在这里,没有尖酸刻薄的嘲弄,没有居高临下的戏谑,没有“扮酷”,有的依然是对艺术创造力的深刻同情。比如对《白鹿原》的品评,在当时众口一词的“史诗”、“杰作”的声浪当中,孙绍振依然清醒地指出了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混淆”并指出了陈忠实在最基本的语言功夫上的“蹩脚”甚或“拙劣”。什么是技术,什么是艺术,什么是非艺术,在孙绍振的意识当中是非常清晰的,是不容易被瞒过的。因为,他花毕生精力探求的正是艺术的奥秘。最能体现他“对艺术创造力的深刻同情”的案例莫过于他为余秋雨所做的辩护。在冷眼旁观了一场又一场闹剧之后,在京

  沪两地的重量级批评家一再沉默之后,在细读了余秋雨每一篇散文之后,他一连写了三篇文章,指出了余秋雨在散文艺术上所做出的突破性的贡献。为余秋雨,更是为中国当代散文,发出了他做为一个批评家应该发出的真诚的声音。尤其是在“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当口,这种声音尤为可贵。

  倘不是孙绍振的“夫子自道”,对其批评的方法还真得费一番功夫才能归纳、提纯和抽象出来。现在好了,孙绍振在《挑剔文坛·自序》中“金针度人”,亮出了他在打磨这些“微雕”时所使用的方法。比起各种“主义”、“学说”来,孙绍振的这些方法似乎并不时髦、新潮,难能可贵的是他对这些方法的态度,他没有照抄照搬生吞活剥,更没有玩弄一些概念游戏,而是结合我国经典的文学作品去解读,去检验。比如《徐志摩的诗和现代作家的包办婚姻》就是运用“证明和证伪”法的结合论证了“自由恋爱”和“包办婚姻”的利弊,得出了“世界上没有什么十全十美的事,包办婚姻之弊早已为人类所痛切地加以批判;而自由恋爱走向*,又可能导致光有自由没有恋爱”的结论。最值得称道的是带有孙氏独创色彩的“还原法”,他运用这种方法对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白居易的《长恨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得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提出了欣赏艺术的基本要求:变被动为主动,不但要善于从艺术的感觉、逻辑中还原出科学的理性的感觉,而且还要看出这种感觉和逻辑表现出的人类情感的价值。
    应当强调的是,这里的“挑剔文坛”中的“挑剔”不是“吹毛求疵”,而是作者凭着其本身坚实的理论素养、深厚的艺术修养、丰富的审美经验对一向被视为“经典”的艺术作品本身所暴露出的“破绽”的“指瑕”,其目的不是故作惊人之论的“哗众取宠”,而是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真正知音对并不完善的艺术品所做的修正。其根本动因依然是对艺术创造力的深刻同情。

  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的文坛和批评界,缺少的是“公平”、“宽容”、“通达”,少有真的声音。动不动就“酷评”一气,似乎不“酷”就不“深刻”。有人说20世纪是“文学批评终结”的世纪,有这样一批“批评家”,不要说文学批评会终结,文学创作也没指望。因为一旦一个“千里马”出现就会有成群的“伯乐”们蜂拥而上,不是“捧杀”就是“骂杀”。

  批评的灵魂是“热情”,有“热情”则批评的灵魂在,无“热情”则批评的灵魂亡。我们的文坛却是一个近乎“零度”的文坛,有些评论无论看起来是多么“热情洋溢”都无法掩饰住其骨子里的阴冷。什么时候,我们的批评家们对艺术创作真正充满了理解和同情,对艺术家真正充满了景仰和尊崇,什么时候我们的文学批评就会兴盛。
【作者简介】
孙绍振,男,无党派人士,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历任北京大学、华侨大学中文系教师,1972年调入福建师大中文系。1990 年至1995年,先后到德国、美国、香港等多所大学讲学。现为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福建省政协常委(1996年起)、福建
【目录】
自序——关于本书所使用的艺术分析方法

第一辑 挑剔文坛

  反抗盲目的权威崇拜

  鲁迅研究中的两种病态

  鲁迅不理解诸葛亮

  鲁迅是否忽视了《三国演义》的奇才决定论?

  周作人的散文大师称号是否名副其实?

  在德国读《汇校本》

  戴望舒为什么不是浪漫主义者?

  徐志摩的诗和现代作家的包办婚姻

  丁玲为什么对沈从文那么刻薄?

  陈寅恪的学术悲剧

  何其芳未尽其才

  钱钟书不成熟的短篇小说

  《围城》的顾运与幸运

  《围城》是男性沙文主义的代表作吗?

  《围城》为何未列入经典?

  钱钟书的幽默缺乏宽容

  挑战文坛权威——从《十途有批判书》谈起

  《废都》:灵魂对肉体的败北

  《废都》应把两个女人合并为一个

  《白鹿原》的艺术破产

  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混淆——再评《白鹿原》

  评改一段《白鹿原》——三评《白鹿原》

  性欲成为情节关键的模式

  刘心武太过一本正经了

  关于朦胧诗的一段历史公案

  顾城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顾城杀妻、自杀的心理学分析

  顾城的死和文人的堕落

  影视强奸文学以后

  关于夏志清对鲁迅和张爱玲的评价

  张爱玲:大节有亏艺术不朽

  纪弦的形象将因历史而转变

  三毛作品中蹩脚的对话

  谈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的诗

  经典小说的败笔

  曹雪芹的美学局限

  ……

第二辑 文苑探幽

附录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