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100 8.5折 118 九五品

仅1件

山西运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Filippo、Gaetano A.、Paolo G. Camici 著;曾定尹、孙英贤 译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8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4-04-01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Filippo、Gaetano A.、Paolo G. Camici 著;曾定尹、孙英贤 译
  •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08
  • 版次 1
  • ISBN 9787547832325
  • 定价 11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16页
  • 字数 28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冠状动脉微循环领域国际上大量的、高质量的新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由国际上该领域著名教授Filippo Crea,Gaetano A.Lanza和Paolo G.Camici编著而成。全书共有3篇11章,分别介绍了冠状动脉微循环生理学,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无创和有创检测方法、所涉及的临床表现及防治策略等内容,通过综述并辅以各种图表的形式,进行全面、翔实的阐述。

  本书可引导读者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防治带来新的视角,有助于促进我国该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高临床诊断和防治水平,可以供各年资的心内科医师、心外科医师及相关专业医师、医学生借鉴阅读。


【作者简介】

  曾定尹,教授,国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科大学心脏血管疾病研究所名誉所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共5项,2014年被授予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杰出贡献奖。


  孙英贤,教授,国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辽宁省特聘教授 。承担国家十二五、十一五、十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前期专项项目等课题。

【目录】
第1部分 冠状动脉微循环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评估
1 冠状动脉微循环生理学 2
1.1 冠状动脉血管阻力的连续分布 2
1.2 冠状动脉血管阻力在心肌内的分布 4
1.3 心肌血流的调节机制 4
1.3.1 血流改变的反应 5
1.3.2 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的机制 5
1.3.3 灌注压改变的反应:自动调节 7
1.3.4 心肌氧耗改变的反应:代谢调节 8
1.3.5 心肌耗氧的影响因素 8
1.3.6 冠状动脉血流代谢调节的机制 9
1.4 微循环的神经和生物–体液调节 11
1.4.1 交感神经调节 12
1.4.2 副交感神经调节 13
1.5 反应性充血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13
1.5.1 短暂冠状动脉闭塞的反应 13
1.5.2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14
1.5.3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与最大血流 16
1.6 侧支循环 17
2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 24
2.1 结构的改变 24
2.2 功能改变 27
2.2.1 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改变 27
2.2.2 非内皮依赖血管舒张的改变 29
2.2.3 血管收缩 29
2.2.4 血管内阻塞 30
2.3 血管外机制 31
2.3.1 管腔外压力 31
2.3.2 组织水肿 32
2.3.3 舒张时间缩短 33
3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评估方法 38
3.1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评估的相关问题 38
3.2 血管活性药物在CMD的评估中的作用 39
3.3 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血流的无创评估方法 40
3.3.1 经胸超声心动图(TTDE) 40
3.3.2 心肌声学造影 43
3.3.3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45
3.3.4 心脏磁共振检查(CMR) 47
3.4 有创性检查方法 48
3.4.1 热稀释法 48
3.4.2 气体洗脱法 49
3.4.3 冠状动脉内多普勒导丝 49
第2部分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4 无心肌病和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58
4.1 心血管危险因素和CMD 58
4.1.1 吸烟 58
2
4.1.2 高胆固醇血症 59
4.1.3 高血压 60
4.1.4 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 62
4.1.5 炎症 64
4.2 原发性稳定型微血管性心绞痛 65
4.2.1 心肌缺血的证据 66
4.2.2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证据 69
4.2.3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病因 72
4.2.4 痛觉感知增强 73
4.2.5 诊断 73
4.2.6 预后 75
4.3 原发性急性微血管性心绞痛 76
4.3.1 定义及流行病学 76
4.3.2 病理生理学 76
4.3.3 诊断 77
4.3.4 预后 77
4.4 微血管性“变异型心绞痛” 78
4.5 Takotsubo或应激性心肌病 78
5 心肌病的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90
5.1 肥厚型心肌病 90
5.2 扩张型心肌病 93
5.3 主动脉瓣狭窄 96
5.4 心肌炎 99
5.5 浸润性心脏病 101
5.5.1 Anderson-Fabry病 101
3
5.5.2 淀粉样变性 103
6 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113
6.1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113
6.1.1 微血管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 113
6.1.2 临床意义 118
6.2 急性冠脉综合征 120
6.2.1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 120
6.2.2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和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 123
6.3 冠状动脉微血管阻塞 125
6.3.1 定义及临床意义 125
6.3.2 研究沿革和致病因素 127
6.3.3 微血管阻塞不同病理机制的预测因素 130
6.3.4 诊断 131
7 医源性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142
7.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142
7.2 手术干预 147
第3部分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
8 原发性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治疗 154
8.1 心血管危险因素导致的原发性微血管功能障碍 154
8.1.1 高血压 154
8.1.2 高胆固醇血症 155
8.1.3 糖尿病 156
4
8.1.4 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 156
8.2 原发性稳定型微血管性心绞痛 157
8.2.1 经典抗心肌缺血药物 157
8.2.2 其他抗心肌缺血药物 160
8.2.3 调节痛觉药物 165
8.2.4 非药物治疗 166
8.2.5 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流程 168
8.3 急性微血管性心绞痛(Takotsubo心肌病) 168
9 心肌病中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治疗 174
9.1 肥厚型心肌病 174
9.2 扩张型心肌病 175
9.3 主动脉瓣狭窄 176
9.4 心肌炎 176
9.5 浸润性心脏病 176
9.5.1 Anderson-Fabry病 176
9.5.2 淀粉样变 177
10 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中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治疗 179
10.1 难治性心绞痛患者的血管生成治疗 179
10.2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微血管阻塞的治疗 182
10.2.1 预防 182
10.2.2 机械治疗 182
10.2.3 药物治疗 183
10.2.4 缺血调节 186
10.2.5 新的可能方法 186
5
11 医源性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预防 192
11.1 PCI相关CMD的预防 192
11.1.1 机械性预防 192
11.1.2 缺血预适应 192
11.1.3 药物预防 193
11.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关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预防 195
11.2.1 缺血调节 195
11.2.2 药物预防 196第1部分 冠状动脉微循环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评估
1 冠状动脉微循环生理学 2
1.1 冠状动脉血管阻力的连续分布 2
1.2 冠状动脉血管阻力在心肌内的分布 4
1.3 心肌血流的调节机制 4
1.3.1 血流改变的反应 5
1.3.2 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的机制 5
1.3.3 灌注压改变的反应:自动调节 7
1.3.4 心肌氧耗改变的反应:代谢调节 8
1.3.5 心肌耗氧的影响因素 8
1.3.6 冠状动脉血流代谢调节的机制 9
1.4 微循环的神经和生物–体液调节 11
1.4.1 交感神经调节 12
1.4.2 副交感神经调节 13
1.5 反应性充血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13
1.5.1 短暂冠状动脉闭塞的反应 13
1.5.2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14
1.5.3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与最大血流 16
1.6 侧支循环 17
2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 24
2.1 结构的改变 24
2.2 功能改变 27
2.2.1 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改变 27
2.2.2 非内皮依赖血管舒张的改变 29
2.2.3 血管收缩 29
2.2.4 血管内阻塞 30
2.3 血管外机制 31
2.3.1 管腔外压力 31
2.3.2 组织水肿 32
2.3.3 舒张时间缩短 33
3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评估方法 38
3.1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评估的相关问题 38
3.2 血管活性药物在CMD的评估中的作用 39
3.3 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血流的无创评估方法 40
3.3.1 经胸超声心动图(TTDE) 40
3.3.2 心肌声学造影 43
3.3.3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45
3.3.4 心脏磁共振检查(CMR) 47
3.4 有创性检查方法 48
3.4.1 热稀释法 48
3.4.2 气体洗脱法 49
3.4.3 冠状动脉内多普勒导丝 49
第2部分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4 无心肌病和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58
4.1 心血管危险因素和CMD 58
4.1.1 吸烟 58
2
4.1.2 高胆固醇血症 59
4.1.3 高血压 60
4.1.4 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 62
4.1.5 炎症 64
4.2 原发性稳定型微血管性心绞痛 65
4.2.1 心肌缺血的证据 66
4.2.2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证据 69
4.2.3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病因 72
4.2.4 痛觉感知增强 73
4.2.5 诊断 73
4.2.6 预后 75
4.3 原发性急性微血管性心绞痛 76
4.3.1 定义及流行病学 76
4.3.2 病理生理学 76
4.3.3 诊断 77
4.3.4 预后 77
4.4 微血管性“变异型心绞痛” 78
4.5 Takotsubo或应激性心肌病 78
5 心肌病的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90
5.1 肥厚型心肌病 90
5.2 扩张型心肌病 93
5.3 主动脉瓣狭窄 96
5.4 心肌炎 99
5.5 浸润性心脏病 101
5.5.1 Anderson-Fabry病 101
3
5.5.2 淀粉样变性 103
6 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113
6.1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113
6.1.1 微血管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 113
6.1.2 临床意义 118
6.2 急性冠脉综合征 120
6.2.1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 120
6.2.2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和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 123
6.3 冠状动脉微血管阻塞 125
6.3.1 定义及临床意义 125
6.3.2 研究沿革和致病因素 127
6.3.3 微血管阻塞不同病理机制的预测因素 130
6.3.4 诊断 131
7 医源性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142
7.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142
7.2 手术干预 147
第3部分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
8 原发性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治疗 154
8.1 心血管危险因素导致的原发性微血管功能障碍 154
8.1.1 高血压 154
8.1.2 高胆固醇血症 155
8.1.3 糖尿病 156
4
8.1.4 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 156
8.2 原发性稳定型微血管性心绞痛 157
8.2.1 经典抗心肌缺血药物 157
8.2.2 其他抗心肌缺血药物 160
8.2.3 调节痛觉药物 165
8.2.4 非药物治疗 166
8.2.5 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流程 168
8.3 急性微血管性心绞痛(Takotsubo心肌病) 168
9 心肌病中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治疗 174
9.1 肥厚型心肌病 174
9.2 扩张型心肌病 175
9.3 主动脉瓣狭窄 176
9.4 心肌炎 176
9.5 浸润性心脏病 176
9.5.1 Anderson-Fabry病 176
9.5.2 淀粉样变 177
10 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中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治疗 179
10.1 难治性心绞痛患者的血管生成治疗 179
10.2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微血管阻塞的治疗 182
10.2.1 预防 182
10.2.2 机械治疗 182
10.2.3 药物治疗 183
10.2.4 缺血调节 186
10.2.5 新的可能方法 186
5
11 医源性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预防 192
11.1 PCI相关CMD的预防 192
11.1.1 机械性预防 192
11.1.2 缺血预适应 192
11.1.3 药物预防 193
11.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关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预防 195
11.2.1 缺血调节 195
11.2.2 药物预防 196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