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江文韵、晋江记忆(上下册),晋江风采、晋江影迹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晋江文韵、晋江记忆(上下册),晋江风采、晋江影迹

280 8.8折 320 全新

库存4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学辉,陈年云,陈志强,明德才,李治贤,郭方全,吴汉涛,李和邦等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46346

出版时间2016-12

版次一版一印

印刷时间2016-12

印数2000千册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1424页

字数1200千字

定价320元

上书时间2017-01-23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序言

人生精彩  长久传承——国营5057厂建厂五十周年文集序
                                  王春才
2015年9月,重庆江津三线建设研究会会长何民权告诉我,原国营5057厂厂办主任、三线调迁副指挥长吴学辉是江津三线建设研究会得力的副会长,他收到彭州锦江厂退管站陆仲晖站长寄给他的《锦江岁月》丛书后,受到启发,决定编辑出版重庆大三线建设史料丛书——国营5057厂(晋江厂)建厂50周年文集。我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很想见见20年前相交的好友吴学辉。
 事情也巧,2015年10月28日,我出席江津三线建设研究暨夏坝工业遗址创建研讨会,吴学辉在会上介绍了他精心制作的将晋江老厂遗址打造成夏坝三线建设遗址博物馆的方案,文图并茂,我很为赞赏。会后,吴学辉高兴地向我介绍晋江厂史料丛书筹备情况。目前他们已成立了14人组成的编委会,他担任总编辑,陈志强、明德才、陈年云、李治贤、李毅嘉担任副总编,老厂长田学良等7人担任顾问,这样有了组织保证,已经开了六次座谈会,大家认真分工负责,已动手采访并征集资料。怎么编好文集丛书,缺乏经验,吴学辉主动与《三线风云》丛书主编倪同正保持交流,请他指导,少走了弯路。
吴学辉今年64岁,性格阳光,人气旺,朋友多,有凝聚力。特别是他办事认真,雷厉风行,节奏快,办法多,深得大伙信任。他退休后在社会上干了一些工作,因要照顾99岁患病的岳母,去年辞掉了在外面的工作,将精力全部投入到编辑晋江厂史丛书上。
他多方查找了当年工厂大事记、档案,记录了1991年6月20日,我陪国家计委国防司建筑学教授张家麟副司长、兵器部计划司谭凯副司长、国家建设银行高晓民处长,考察重庆巴南区大江厂,将5057厂与重庆497厂老厂合并的方案,改成迁到大江厂厂区建设,少花投资,生产协作方便。几天后,即1991年6月26日,我时任国务院三线办规划二局副局长,与黄少云处长及西南兵工局、重庆三线办有关领导参观了5057厂区铸钢生产线,田学良厂长、都四庆党委副书记作了汇报。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綦江水污染严重,厂里自来水也污染了,不能用,生活缺水,4000多名职工日子难过。5067厂袁振友厂长汇报时说到职工吃不到干净水伤心地哭了。我看了、听了,很同情,支持5057厂列入国务院“八五”三线脱险调迁规划,当时我就写信给兵器部计划司分管三线调迁工作的薛义流副总工程师,介绍该厂领导前去汇报,尽快列项启动。这天晚上我们住在夏坝工厂招待所,虽然地处山沟,但工厂很重视工人文体活动,我们观看灯光球场上年轻员工蓝球比赛,围观的职工有时还高兴地鼓掌。当晚巧遇工厂俱乐部舞台一星期举办一次舞会,厂工会女工主任刘世碧组织了舞会,邀请客人跳舞,在乐队伴奏下,我与黄少云处长,请5057厂销售处副处长唐荣芬等女士跳了交谊舞,分享了5057厂三线人乐观向上的文化与娱乐。
2016年9月18日,吴学辉总编辑给我手机发微信,传来了好消息。国营5057厂建厂50周年史集丛书已定稿,近100万字,四卷5册:晋江风采(厂史卷)、晋江记忆(回忆上下卷)、晋江文韵(文学卷)、晋江影迹(图片卷)。我最关心的是出书费用是否解决?他说解决了,60余户家庭捐助了14万多元,由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年底问世。真不简单,我在电脑上粗看了书的目录、前言、文稿,写了读后感。
  在历史的长河中,五十年承载着一代人的人生、理想。
纵观五○五七厂建厂五十周年四卷五册文集,我们看到,历尽艰辛的晋江人,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三线建设,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
五○五七厂建厂五十周年文集,从各个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全面反映和讴歌了工厂半个世纪以来走过的艰难而光荣,辉煌而困窘的历程,书写了晋江人不畏困难,敢于拼搏,乐观豁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在工厂的建设时期,他们听从祖国的召唤,从全国各地汇集到荒僻的山沟里,住席棚、喝稻田水;风里来,雨里去;开山劈路、修建厂房、安装设备。使工厂很快就投入了生产。
在工厂的生产时期,他们精心设计,精心制作,奋战在炼钢炉前、造型机旁,炼出了一炉炉红彤彤的钢水,浇出了一批批合格的铸件,为祖国的国防建设流下了汗水。
在工厂的“军转民”时期,他们四处奔波,“找米下锅”,开发、生产出大批的产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工厂的困难时期,他们战胜了停电、停水、停气,资金匮乏,材料紧缺等重重困难,尽职尽责,坚守岗位,维持了工厂的生存,保证了职工的正常生活。
在工厂的搬迁时期,他们费尽周折,筹措资金,一边坚持生产,一边组织施工,建起了新工房、新宿舍,实现了搬出山沟的愿望。
时光已逝,岁月难忘,五○五七厂建厂五十周年文集,是三线建设军工战士奋斗史的一部分,她将永远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并将光荣地载入国防军工三线建设的史册中。
这套丛书,也是中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2016年的成果之一,谨向以吴学辉为总编辑的副总编、编委会同志们表示热烈祝贺与感谢。
2016年9月26日,总编辑吴学辉与副总编陈年云(原5057厂党委书记)专程来成都与我相会,进行了交流,希望我为丛书作序、题词,于是我用毛笔在宣纸上写了两句话,以表心意。
晋江丛书留记忆  文韵影迹展风采
祝贺三线建设五○五七厂建厂五十周年纪念史集丛书成功出版。
王春才题  二0一六年九月二十六日
现谨以此文,序以为贺,并借此机会,祝愿五○五七厂的老朋友们牢记三线岁月,欢度精彩人生,共同享有一个健康、快乐、祥和的幸福晚年!
                                 2016年9月30日写于成都

一部三线建设史的缩影——《国营5057厂建厂五十周年文集》读后感代序陈东林

5057厂,又名晋江机械厂。我研究三线建设史几十年,主要是研究高层决策、宏观战略、时代背景和经济布局,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三线建设的重要指示和活动,我能从档案中一一爬梳出来。但是,像5057厂这样以代号出现的三线军工企业,在我的脑海里实在是太多了,太一般了。在没有去过5057厂之前,我自然没有亲历三线建设和调整改造的原国家计委三线办王春才老主任那样的深厚感情,他能如数家珍般地联想起有关5057厂的许多事、许多人。
两次5057厂遗址之行,改变了我的印象。
第一次,是2015年10月,我参加重庆市三线建设研究会成立大会之后,江津三线建设研究会的何民权、吴学辉同志,邀请我们去参观江津的三线建设工业遗址群落。首先看的,就是5057厂。坐落在起伏山坳里的厂房,虽然已经破损空荡,但骨架依然挺立,墙壁黑板上还保留着车间生产安排的通知。空旷的广场和主席台,面对着高坡上能够容纳三千人的大礼堂,似乎还回荡着激昂口号声……。
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太可惜了,这样一个大规模的比较完好的企业遗址,只用来养猪。于是,回北京后,我作为国务院参事室三线遗产调研组特邀专家,在设计调研路线时,努力争取到把5057厂列为调研对象之一。
第二次,是2016年7月,国务院参事室三线遗产调研组前来5057厂遗址调研。国务院参事徐嵩龄、蒋明麟、王静霞都饶有兴趣地参观了遗址,与我的感受相同,都是觉得这个遗址的荒废现状,太令人惋惜。后来到了贵州调研,调研组负责人徐嵩龄参事,还念念不忘地要我给江津的同志发手机短信,鼓励他们搞出个高质量的5057厂遗址利用规划来。
然而,回到北京,我想起5057厂,似乎有点惆怅,脑子里缺少了什么?就在这时,吴学辉同志发来了近百万字的《国营5057厂建厂五十周年文集》文稿。我顿时醒悟,人物活动和生产历史,在遗产中才是最重要的!利用国庆节的时间,我逐字逐句地读完了这部文集。学辉同志要我为他们写个序,我不敢说有这个资格,但可以谈谈读了这部厂史的感想。
一、实事求是地反映了三线建设企业和职工的不懈奋斗精神和喜怒哀乐情感。
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成立以后,许多地方开始有组织地撰写三线建设企业史和回忆录,先后出版了三部《三线风云》文集,更有许多同志在“中国三线建设网”上发表回忆文章和文学作品,汇集成了三线建设的民间书写历史高潮。
同时,我也感觉到,要写好三线建设史,实在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就是背景复杂。三线建设处于一个动荡的时代,备战建设与“文革”动乱、抓革命与促生产交织在一起。终于到了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了,三线地区却又面临着经济建设重心向沿海地区转移,军工企业产品大幅缩减的调整改造。三线人再次要应对困境和挑战,经济效益和个人待遇急剧下滑。
对这种复杂背景下的企业史,应该如何把握,是个难题。我看到有些企业史和回忆文章,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只说好的一面,甚至盲目拔高三线建设的成就和过程,称之为“辉煌”,而避开时代局限带来的失误。另一种倾向,则在个人回忆文章中各有所见,离开国家调整东西部地区经济不平衡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只谈个人在三线地区的凄凄惨惨经历,甚至把三线建设说成是一个历史大悲剧。
我想,是不是从时代和国家的需要,结合个人经历比较客观。前年,《求是》杂志社长李捷同志主编了一部历史论文集,要我写写三线建设。我用的题目是《三线建设是必要的,成就是主要的》。必要的,就是说在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一个大国没有可靠的后方,是很危险的。一个大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状况,也是必须改变的。因此,三线建设决策在这两点上,是正确的,是迟早要进行的。其取得的成就是主要的,初步建立起了国家的国防和工业战略后方,缩小了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既然成就是主要的,那么也就是说,还存在着次要的失误:一些企业选址不当,建设中过分强调备战需要而忽视经济效益,加上“文革”动乱的冲击,造成了不应有浪费和损失。这些也是不应当回避的。我们常说“可歌可泣”,那么就要写好“可歌”的一面,也不能掩饰“可泣”的一面。否则,就不能真实反映三线人在艰难困苦中的奋斗牺牲精神,是多么的宝贵。
这部文集,可以说是比较好地把握了评价原则。既写出了5057厂在三线建设中的几经挫折,更写出了企业的几度奋起。从艰苦创业,到遭受“文革”冲击;从克服种种困难生产出第一批高炮部件,到迷失前途,四处寻找产品出路,实验生产重型、微型汽车等;从雄心勃勃与日本、西班牙企业谈判引进,到接受现实,在没有资金情况下合并搬迁;从山沟里简陋住宿,到新厂建起新职工宿舍……无论遇到坦途还是坎坷,5057 厂人的目标只有一个,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发展而奋斗,他们从没有放弃。这样的历史,是真实的,完整的,也是能让子孙后代感动流泪的宝贵遗产。
写三线历史,经常用到“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段话。为什么要这样奉献?值得吗?在今天是不大容易为年轻人理解的。我想,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奉献的高尚情操。范仲淹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三线人的传统发扬。在这一点上,5057厂史就是一部三线建设史的缩影,在今天值得大书特书!
二、文集体现了比较完备的史学体例,用三线精神编写三线史,殊为不易。
这部厂史名为“文集”,实际上具备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各种要素。从司马迁写《史记》开始,中国史学著作形成了纪、志、表、传的体例。“纪”,就是大事记,后来升华为以时间为顺序、夹叙夹议的现代通史。这部文集前面大部分是通史体裁,后面也包括了并厂以后的大事记。“志”,就是专门志,这部文集后面的《国营晋江机械厂子弟学校校史(1969-1989年)》,就是教育志。“表”,就是后面附录的《组织机构及主要负责人一览表》。“传”,则体现在《厂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光荣榜》。文集最后还附录有1973年厂革命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国营晋江机械厂建厂史(学习讨论稿)”,作为原始资料,十分珍贵。从前面的说明,还可以得知,除了第一卷“厂史”《晋江风彩》外,还有汇集上百篇个人回忆文章的第二卷《晋江记忆》;将晋江人用文学体裁记录、描写过去的生产、工作、学习、生活的文章,编辑成的第三卷《晋江文韵》;收集6000多张各种新、老照片,经过反复筛选编纂成图片专辑的第四卷《晋江影跡》。都是很有创意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部文集的编写者,都不是专门的史学工作者,但是体例却比较规范。可以想见,他们撰写前是参考了大量史书才动手的。尤其是书中反映了大量的数据,如详细到某个时期某个产品的废品率是多少。这对以后的三线建设史工作者进行三线企业研究,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最后,特别令人感动的是,这部文集是5057厂老职工自己收集资料、自己撰写、自己集资出版的。为编撰好这套丛书,几位在5057厂工作过的老同志,自发组织起来,自带费用,自备电脑,集中住进了不具备办公条件的重庆市巴南区渔洞镇一个山村。陈志强、李治贤两位都是年逾古稀的老年人,身体欠佳,但却始终参与并坚持在这项工作中。编写者在高温天气里,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无怨无悔。大家都抛家别子,但他们的家属子女始终给予编写工作热情理解和大力支持。编纂期间,许多老厂职工、领导到编写地来看望工作人员,还有不少同志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帮寻找资料、打字,为编写工作解决难题、提供方便。编辑出版费用是个大问题,由5057厂的60余户家庭捐助了14万多元,满足了需要。这些钱分摊到每个家庭有两千多元,似乎数目不算大,但众所周知,三线企业多数职工工资收入不高,他们在许多福利待遇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的情况下,能够继续发扬奉献精神,我读到这里,不禁肃然起敬。用三线精神书写三线建设史,是我们三线精神的延续和光大。
〖HTH〗三、保护好5057厂的遗址,是我们共同的任务和愿望。〖HTF〗
三线建设中形成的工业遗产,是特殊历史原因造成的:建成的两千多家企事业单位和设施,因为备战需要,大多“靠山、分散、隐蔽(进洞)”。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三线企业调整改造中,有大批搬迁到城市周边(初步统计有400家以上),原址形成了为数众多的工业遗址(遗址是静态的遗产,包括现已闲置、废弃的,或者有利用价值尚未开发的)。
这些遗产,代表着新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军工行业许多创业和创新的起步标志,不仅有着从文物角度急需保护的物质遗产,而且蕴涵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三线精神遗产。
令人遗憾的是,以5057厂为例,三线企业搬迁以后,当时留下了比较完好的厂房、生活建筑、交通设施等,许多因为产权等问题,处于荒废状态,或者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少数被地方或者农民擅自占用,损坏和灭失十分严重。
2016年,中央提出了进行供给侧产业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三线建设形成的企业,多数是钢铁、煤炭、化工、军工等行业,产能过剩的状况比较严重。而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和新兴社会服务业又十分不发达,这方面的转型发展很有潜力。在转型过程中,一部分企业要因转型搬迁、转让和改建,这势必带来一批新的工业遗产出现。如果保护不及时,将会出现新的灭失。因此,三线企业遗产面临着比近现代遗产更加急迫的保护任务。
另一方面,利用当代遗产和遗址,特别是三线遗产靠山的自然优势,开发为旅游、休闲、康养、民营工业园区等,是一个不需要国家资金投入,仅依靠政策调整,下放产权,就可以使贫困地区受益,国有资产重新发挥功能,各种所有制资本共同创业,促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军民融合的一举多得杠杆支点,潜力巨大。这也是三线企业遗产研究的重要课题,存在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我们高兴地看到,5057厂的同志们,在保护工业遗址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且设计出了利用周边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创造建设博物馆、旅游、休闲等基地条件的规划蓝图。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5057厂的遗址,将像这部文集一样,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
最后,我想起了5057厂院落里那几棵大榕树,它们虽然坐落在高坡的边缘,仍然用屈曲盘旋的根,紧紧地抓住工厂的院墙,顽强地生长着,伸展着,几十年枝叶繁茂。
这不正是5057厂职工的最好写照么?
2016年10月国庆节写于北京
                                                                                  丛书编者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