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城厢:1843—1947
¥
56.63
6.2折
¥
92
全新
库存14件
作者黄中浩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95741
出版时间2020-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2元
货号1202425428
上书时间2025-01-0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黄中浩,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博士毕业,师从卢永毅教授研究上海近代建筑,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于宝隆集团就职,从事城市区域性研究与开发。
目录
总序
序
导言
章 正统与自由的博弈(1292—1843)
一、商业城市的自由结构
1.设县初期的布局
2.优越商业条件的缔造
二、城市结构的正统化修正
1.祠祀系统
2.城墙的“二次规划”
3.政教建筑的不断修正
三、官商势力的角力发展
1.警惕的政治干预
2.门阀土族衰落与商团兴起
第二章 历史时局下原有结构的快速瓦解(1843—1895)
一、老城厢与租界关系的特殊性
1.空间上相互毗连
2.租界位于北方
3.悬殊的面积比
二、小刀会起义引发新格局
1.起义人员的社会背景
2.西南文化区域的形成
三、利益与空间的交换
1.驻扎西兵的破坏
2.开辟城门
3.宗教建筑的渗透
四、商业团体的影响力加强
1.同业会所的第二次高峰
2.宅园产权向商人转移
3.官府机构布局针对商业的转变
五、新型城市管理者的诞生
lI东南难民潮
2.官府在城市管理上的无力
3.民间团体接管市政
第三章 民族主义裹挟下的激进现代化(1895—1914)
一、现代城市管理机构
1.现代市政管理机构的雏形(1895—1904年)
2.上海地方自治运动(1904—1914年)
二、精神空间的实用主义转变
1.世俗教育取代宗教空间
2.地缘情谊的实用性转变
三、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1.北侧增辟城门
2.九亩地开发
3.拆除县署
四、城墙的道路化
1.四种典型空间的转译
2.对空间形态的影响
第四章 官民共导的特色系统化建设(1914—1927)
一、整体稳定与局部开发
1.教育的公共化投资
2.土地的商业性开发
二、自然图景向资本通路的转变
1.从疏浚到填埋的策略转变
2.填河移屋
3.方浜的填浜筑路过程
4.肇嘉浜的填浜筑路工程
5.乔家浜的填浜筑路过程
三、对土地产权的争夺
1.官民之间引发的争议
2.对地权的极力争夺
3.华洋对河浜产权的分歧
4.官方对规划路线的强力执行
四、城市管理技巧
1.新型金融手段
2.依据市政规章制度治理
3.政府部门的协调
第五章 精细化开发的复杂图景(1927—1947)
一、城市功能向生活服务型转变
1.双向孤立
2.公共建筑的弱化
3.消费型建筑的影响显现
4.地块的居住化倾向
二、多类型开发的里弄住宅
1.老城厢的房地产市场
2.多类型的组合
3.住宅类型的变体
三、城市空间的半完成态
1.规划路线形成的影响
2.整齐界面的实现
3.局部地块的调整
结语
一、城市功能的置换形成混沌的布局
二、针对既有环境采取的特定手段
三、土地产权的小型化与不规则形态
附录:城市功能变迁的整体图示
一、历史资料来源
1.地方志与专项志
2.官方档案
3.报纸报道
二、历史地图梳理
1.老城厢历史地图谱系
2.沪南区地籍图册
3.地图的拼合——《老上海百业图》
三、对历史街巷与河浜的复原
1.复原河浜
2.复原街巷
四、对建筑的具体定位
1.关联性的历史信息汇总
2.历史数据推测范围
3.利用道路命名体系
4.历史信件附图
5.线索的意外获取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老城厢地区在自元朝设县的六百多年里一直是上海的中心,直至租界的出现打乱了它原有的发展步伐。本书从历史资料入手,整理出老城厢有记载的建筑物在不同时期的位置,并绘制关键历史节点的城市地图,展现城市在六百年里的变化,然后着重分析了从1843—1947年这百年的发展历程。作为专享毗邻庞大租界的中国城区,老城厢的百年发展历程与国运国力紧密相连。本书将城市演变过程置于整体历史时空背景下,考虑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因素,展现老城厢由东方城市宇宙观塑造的街道空间、建成物形态与地籍信息,及其在学习西方城市管理制度,拥抱资本主义空间模式的过程中,呈现出的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独特发展轨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