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树下的旧时光/副刊文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花树下的旧时光/副刊文丛

25.98 6.7折 39 全新

库存7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辉 著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71101947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39元

货号1201928236

上书时间2024-11-27

聚合博文书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树下的旧时光

序    陈雪 

童年无邪

花树下的老屋  

记忆中的唱书人 

蜻蜓 

麦芽糖 

河里流淌的小时光 

放牛娃 

我曾有过一瓣莲 

兰花草 

你不曾告别也不曾远离 

秋 

同学仔 

追月光的女孩 

投墟 

忆冬 

岁月风铃

有女归去来 

故乡祠堂:福分福分,是要分的 

茶滋味 

一个人散步 

土里土气的爱 

夏雨 

门前那条小河 

母亲  

永远的乡愁  

正在消失的村庄 

祖母的山  

猫样年华 

静观山水

佛是过来人 ——寻访南华寺 

福建初溪土楼群,我似故人款款来 

龙德寺:修行就是修自己 

悬棺 

夜游周庄 

找寻一棵树 

晒秋人家 

阅读心情

妙玉,一个人的地老天荒 

被侮辱的情与爱 

自讨苦吃是较劲 

既然情深,何惧缘浅? 

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 

那些付出过时光的爱——《小王子》读后感 

隐藏在《汉广》中的单相思  

后记

内容摘要
《花树下的旧时光》是冯燕花(笔名燕茈)近年创作的散文结集,分“童年无邪”“岁月风铃”“静观山水”“阅读心情”四个专辑。作者在“童年无邪”“岁月风铃”的栏目里,展示了在故乡花树下的童年回忆、欢乐时光以及远离故土后的思乡情结;在“静观山水”栏目里,以山水游记的形式呈现生活中的所思所得;在“阅读心情”栏目里,着重收录了她对《红楼梦》和《小王子》这两部书的阅读体会。文字拙朴、感情真挚,字里行间弥散着泥土的芬芳和小女人的细腻,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主编推荐
踏着清冷的月光,走进那些往事,走进花树下的旧时光。 那时候,我们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迁就, 不妥协,不低眉…… 

这是一本小女人的散文集。所谓的“小女人散文”无非是指一些年轻的或不太年轻的女作者以她们自身生活的所见所思写下的那小篇幅的散文随笔,把花树下的时光碎片一一捡拾,梳理成篇。

当我们觉得悲伤时,读上几页,那些温暖与感动,那些爱与忧伤,会觉得安心;当我们觉得很快乐,甚至有些飘飘然的时候,再次翻开,人间繁华,瞬息万变,很多东西就是过往云烟……

我们穿过花树下的旧时光,又穿过这倾城的丽日,希望自己能够练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

精彩内容
    对于散文,对于散文阅读,我是个挑剔的阅读者。如此说并非标榜自己的散文写得有多好,掌握了多少散文创作技巧,而仅仅是恪守住一条自以为是的评判准则:一本书,一篇文章,不管言辞如何华丽,结构如何缜密,若内容空洞,人云亦云地拼凑成篇,哪怕是满文华彩也难以让我下咽。倒是那些文字质朴,带着泥土味的故事,即使是有些拙朴和稚嫩,只要它

流淌出“真诚”两字,也容易打动我。

《花树下的旧时光》是冯燕花(笔名燕茈)近年创作的散文的结集。我不知道花树下在哪里,但我推测这个偏僻的客家山村,一定留下了作者许许多多的童年记忆和欢乐时光。故在“岁月风铃”和“童年无邪”的栏目中,我看到了好些弥散着泥土芬芳的真情文字。《祖母的山》写的是清明回到故乡扫墓的情景,这引发了作者许多儿时的回忆。比如坐在酷似“灶台”

的坟墓上,作者想起了祖母的葬礼,想起了“点主”“买水”“还山”等独特的称谓和习俗。祖母是大山的女儿,祖母又是后辈的靠山。大山养育了一代代人,又收留了一代代人。作者想到祖母已与大山融为一体时,竟如此感慨:“多少疼爱与被疼爱,多少眷恋与被眷恋,都抵不过生命的无奈与苍凉。若干年后,我们都会尘归尘、土归土,你一堆、我一堆;喜也好,愁也罢,都随风飘散。……我不知道将来我会在哪一座山上,有没有人在我的‘灶台’前怀念我。”这段话于年轻的作者而言显然为时过早,但那种参悟人世间生老病死自然规律而蹦出来的突发奇想,已经跨越了思念和缅怀的时空。在冥钱燃烧的袅袅轻烟中,作者感受到

了祖母对大山的灵魂寄托。《有女归去来》写的是村姑出嫁后回娘家时邻里见面的称谓突然改变。“回”和“来”的含义既是那样的微妙,区别又是如此之大,无怪乎作者会写下:“多少与我一样的小女孩,在这里长成姑娘,又嫁到了村外,多少次归家被邻里问‘来了?’她们也曾和我一样感到无奈和失落吗?”无奈也好,失落也罢,家和娘家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邻里们对“回”和“来”两个字的理解和运用半点也不含糊。

《正在消失的村庄》写的是当今我们共同面临的普遍问题。随着农村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多少老房子在隆隆的机器声中被夷为平地。这种拆迁常常让在农村长大的人生出许多无奈和惋惜。正如作者说的:“老屋,晒谷场,牛栏,鸡舍,草屋……一一铲平,将来变成美丽的操场和花园。公园里种植了花草,铺设了鹅卵石小道,还有休闲长廊、石桌石凳等,

让村里人都享受城里人的待遇。”作者说不出哪里不好,却看见家公与村委干部讲了很久的电话,脸上带着愁容和伤感,“我说不出安慰的话,只有跟着伤感起来”。是的,刚刚修好的祖屋凝聚着父辈的一腔心血和深厚情结,如今说拆就拆了,那个永远消失的祖屋,那个渐行渐远的村庄,何尝不是让人惋惜和心痛的另类乡愁?

《茶滋味》寥寥数笔,不单单写出了客家人采茶、炒茶的全过程,还把客家人的方言土语演绎其中。“酒头茶尾”之说体现了客家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而“酒满茶半”更表达出客家人敬客挽客的规矩礼数。在“童年无邪”这一栏目里,《记忆中的唱书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叫创求爷的老人用一个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吸引了村中如此之多的男女老少。

“他就从布袋里掏出一本破旧的书,依旧是那本《万日红》,没有封面,纸已泛黄,用蓝色布包裹着。他用唱客家山歌的调调唱出了书的内容。”无论书中的万日红多么孝顺、受多大的委屈,在作者看来,好人终归得有好报。直到创求爷编了一个圆满的大结局,才让作者感到万日红大腿上的肉没有白割。这个想当然的结局让人看到了童心无邪,也看到了人世间的希望。可以说创求爷的故事成了作者的一次文学启蒙。《投墟》中的火娑婆无疑是作者难忘的形象。“老街有个‘火娑婆’,受到惊吓的时候,母亲曾不止一次带我去‘火娑婆’那儿。‘火娑婆’搓一根艾绳,用火柴点燃其中一端,火苗刚刚蹿起,她张口就吹灭,然后和母亲‘同流合污’把我按在凳子上,用还有火星已经焦黑的艾绳烫我的脖子、耳朵、额头……一边烫一边重新点燃艾条,明明灭灭的艾条在我的哀号中发出草香味”。这段文字生动地记叙了乡土医生的“治疗”过程。不管它是否有效,大凡在农村中长大的孩子多少都亲历过这样的土法“治疗”。

在“阅读心情”和“静观山水”这两个栏目中,也不乏作者的真情文字。一篇读书随笔的高下优劣,别人怎么看我不清楚,我的观点只有一个:亮出你的底牌。评判也好,解读也罢,褒也行,贬亦可,总得有你的见解,即便是观点有些偏激,甚至带些歪理,但歪理也须说白说透。在《被侮辱的情与爱》里,作者显然寄予贾瑞以极大的同情。作者认为喜欢一个人

是他的权利,世界上并没有规定谁不准喜欢谁。当然一个人拒绝一个人的爱也是她的权利。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爱情也好,友情也罢,都是双方的。单相思的情与爱只能深埋在心底。“一个压根就没有得到过一丝爱的人,被羞辱得遍体鳞伤。有人说他咎由自取,我实在不敢苟同。如果爱情是一种劫难,那么凤姐就是贾瑞的生死劫,而他,在劫难逃!”作者的观点再明确不过了,那是质疑凤姐可以不爱贾瑞,拒绝贾瑞,但不要去捉弄,更不要去诱惑甚至加害贾瑞。贾瑞已经够可怜的了,他是如此敦厚,又是那样固执和痴情。贾瑞对凤姐仅仅是示爱,他并未对凤姐构成任何伤害,干吗要让他吃那么多的苦头,身心都遭到摧残呢?无独有偶,涉及情感题材的另一篇随笔还是来自《红楼梦》的读后感。《妙玉,一个人的地老天荒》说的就是妙玉对宝玉的一丝隐情。而妙玉和黛玉之间微妙的醋劲,也只有女人才能看得透彻和掂出分量,以至于让作者发出这样的议论:“纵然妙玉是孤傲的、古怪的,甚至是不近人情的,我依旧很心疼她,在那样如花似玉的年华里这样无助、无望地爱着一个人……我是多么期盼妙玉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有权利选择有权利爱,而不是在各种压抑中让自己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畸人’。”

……

既然情深,何惧缘浅?

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半夜打电话来,说他失恋了。他的爱情像是一部长长的小说,他曾喜欢过隔壁班的同学,穷追不舍了七八年,最终女生被感动了,见过家长,后来却还是分手了,分手的原因是他和另外一个女同学去看电影了。我问他到底爱不爱她,为什么不解释呢?他说不想解释了,于是就散了。她可能觉得他得到了就不珍惜,瞒着她跟别人看电影去了;他可能觉得她不够信任自己,看个电影而已,大惊小怪。分手的时候,听过他诉苦,他是爱她的,可是她不回头,执拗地从他的世界里消失了。人,总是在不经意间,疏忽了那些爱情,淡忘了那些热切追求的渴望,放弃了曾经苦苦坚持的东西。

每当听到这样的故事,心里总是飘忽着沧桑悲凉之感。一段感情的开始或者结束,说不清谁对谁错。忽然就想起《何以笙箫默》里的一句台词“既然情深,奈何缘浅”。在感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时,总是归结为缘浅。这样理解的话,或许会让难过的心好过一点。在我看来,不用很努力就可以轻易退出一个人的感情世界,他们之间是爱得不够多。真的爱情,是一个在闹的时候另外一个愿意哄,一个在道歉的时候另外一个选择包容。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期待过这么一个人,会对自己好,会只对自己好。一份不浮夸却实实在在的爱,任岁月怎么斗转星移,任世间怎么沧海桑田,都会还在,一直会在。如今时间过去很久了,那些期待与幻想都离我们很远了,只是想起用这种青春的方式去爱的感情,虽然有些遗憾,也曾亮过天最美的星星。那些山盟海誓,那些说过的此生不渝,那些一起走过的路、说过的话、遇见过的风景,都随着那一声“缘浅”随风而去。

我们长到一定的年纪,开始明白一份纯纯粹粹的感情是多么难能可贵。只要感情足够深,是不害怕缘分或深或浅的;怕只怕缘深,情浅。我不知道这个世界有没有前世来生,记得黛玉初见宝玉的时候暗忖:“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也快言快语来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样一眼万年的深情,是上辈子的缘还是这辈子的情?宝玉、黛玉也是一对经常闹别扭的恋人,他们每次见面都在拌嘴,只为了让对方证明自己有多重要。脑海中总是浮现一个画面:黛玉泪如雨下,宝玉一遍又一遍哄着“好妹妹”。

印象最深的一段是,林黛玉听说宝玉的荷包给小厮分去了,赌气回房,将前日宝玉烦她做的那个香袋儿,赌气拿过来就铰。宝玉见她生气,便知不妥,忙赶过来,早剪破了。黛玉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她的感情很纯粹,她会生气、会吃醋。宝玉“忙把衣领解了,从里面红袄襟上将黛玉所给的那荷包解了下来,递与黛玉瞧道:‘你瞧瞧,这是什么!我那一回把你的东西给人了?’”这里真让人感动!他把所有的荷包都挂在外面,唯有黛玉送的藏在里面红袄襟上。“林黛玉见他如此珍重,带在里面,可知是怕人拿去之意,因此又自悔莽撞,未见皂白,就剪了香袋。因此又愧又气,低头一言不发。”黛玉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是她也不道歉,只是沉默不语。正如陈奕迅唱的“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宝玉不想黛玉生气,所以让步,妹妹长妹妹短地赔着不是。我想,每个女孩都是沾着晨露的花,娇艳欲滴、一尘不染又妖娆迷人。因为对一个人的重视,终有一天丢失了风度。可是在懂的人眼里,失去了风度的她依然是可爱的,他懂她不可理喻里的饱含情深。

林黛玉的性格和三毛倒是有点相像的。三毛说过“如果你给我的,和你给别人的是一样的,那我就不要了”。这些看似矫情的话语,说到底是因为在乎。她们都需要一份独一无二的爱和感动,如果给了你的,你给了别人,以后就别想再要了;如果给我的东西和给别人的一样,我也不要了。

三毛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写过一段往事:荷西怒喊了一声“你这傻瓜女人!”三毛就生气冲进浴室拿了剪刀便铰头发,边铰边哭,长发乱七八糟掉了一地。荷西离家出走,清晨 5 点多他轻轻地回来了,三毛哭肿了脸。荷西用冰给她敷脸,又拉她去看镜子,拿起剪刀来替她补救剪得狗啃似的短发。一刀一刀细心地给她修整齐,口中叹着:“只不过气头上骂了你一句,居然铰头发,要是一日我死了呢——”他说出这样的话来令三毛大哭,两人抱在一起缠了一身的碎发……三毛铰头发和黛玉铰香袋儿的情形是如此相似,都是因为在意,因为生气,也不缺乏撒娇。可是这样的无理取闹,总是需要一个人去让步的,如果那个他愿意回头去哄,舍不得她难过,感情就会变得愈加甜蜜。无论三毛与荷西还是黛玉与宝玉,他们的感情都深不见底,那种亲,只有深爱彼此的人才能感受得如此真切。可是他们都是缘分极浅的人。荷西去世,三毛后来便郁郁自杀;黛玉去世,宝玉后来出家当和尚……

或许这样的开头与这样的结尾和太多的故事很相似,但是那不是同一出戏。只有你自己知道在你心中那个人有多重要或者让你多么痛苦,只有你自己知道还有多少在乎。原来所谓的情深缘浅不过是借口罢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