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寿彝评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白寿彝评传

塑封 全新

72 7.3折 98 全新

库存10件

河北石家庄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白至德 蒋晔著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2113851

出版时间2022-09

版次1

印刷时间2022-09

印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上书时间2024-05-26

自强书店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白寿彝评传》是一部以学术、通俗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对我国当代杰出的历史学家白寿彝的一生进行回顾与总结。
宣传语: 融合了学术研究的缜密、历史纪年的完整,展示了历史学家白寿彝充满创新精神的一生。
作者简介白至德,白寿彝之子,曾长期从事父亲白寿彝先生学术思想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整理出版多部白寿彝史学作品。蒋晔,我国著名的专栏作家、学者、文化策划人,现任国家文化部主管的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
内容简介及主要卖点内容简介: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白寿彝先生从出生,到青少年时代、求学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重点记录了白寿彝先生的著作、白寿彝先生参加的教育和学术活动等内容,完整呈现出了白寿彝先生一生的学者之路。展示了白寿彝先生在学术追求中的创新及开拓精神,并以此勾画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学进步、发展的一个侧面。本书的出版对于真实、完整地记录白寿彝学术的一生,以及让后辈更好地继承他的学术传统和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本书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可读性较强。 
主要卖点:
   《白寿彝评传》是一部以学术、通俗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对我国当代杰出的历史学家白寿彝的一生进行回顾与总结。
目录"目录 
第一章 引论/ 001
第二章 回族史学的开拓者/ 011
壹 河南开封东大寺/ 012贰 回族工商世家/ 017叁 中原文化的滋养/ 023肆 陈垣思想的影响/ 031伍 顾颉刚思想的影响及帮助/ 042陆 西北四省考察/ 057柒 云南“滇”沛流离/ 069捌 新中国 新人生/ 096玖 回族的新生/ 108拾 回族史研究进入新境界/ 119拾壹 庄严肃穆的葬礼/ 134拾贰 魂系宁夏/ 138拾叁 中国回族史和伊斯兰教史研究的开山者/ 142
第三章 高屋建瓴的史学思想家/ 155
壹 少年启蒙/ 156贰 文治大学、中州大学:创造新文化/ 161叁 燕京大学:叩开哲学大门/ 169肆 打通文、史、哲/ 177伍 “史记”精神灯塔/ 189陆 如何认识这个时代/ 201柒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6捌 白寿彝科学的历史观/ 221玖 中华民族是统一的多民族共同体/ 230拾 中国历史进程的特点/ 242拾壹 史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255拾贰 中国文明发展为什么未曾发生过中断/ 263拾叁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270
第四章 史学的丰碑——《中国史学史》/ 275
壹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史学史/ 276贰 云南大学起步/ 287叁 新生阶段的徘徊/ 300肆 要赶紧走上大道/ 312
第五章 点校《二十四史》《清史稿》/ 333
壹 《二十四史》《清史稿》点校工作缘起/ 334贰 白寿彝接受重托前后的艰难处境/ 342叁 众志成城的点校光影/ 350
第六章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的教育改革家/ 355
壹 云南大学、中央大学的教育实践/ 356贰 苏联模式的探索/ 364叁 开启历史的教育改革里程/ 378肆 “白寿彝史学论著奖”和“白寿彝学术基金会”/ 393伍 师恩浩荡/ 403
第七章 源于社会 参与其中/ 413
壹 社会活动家救亡图存活动/ 414贰 积极主动地参政议政/ 423叁 在国际交往中发挥作用/ 440肆 不断创办史学刊物积极参与史学活动/ 452伍 倾注《史学史研究》/ 468
第八章 跨越世纪的史学丰碑/ 477
壹 六十多年的准备/ 478贰 念念不忘周恩来总理遗愿/ 493叁 该罢休时不罢休/ 499肆 中国史学史研究上的创新——新综合体/ 505伍 《中国通史》:志同道合者的集结号/ 516
附录/ 535
壹 白寿彝生平大事记/ 534
贰 白寿彝主要著作一览/ 550
后记/ 553
"
序言  或试读章节"引 论
2019年,是我国当代杰出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白寿彝先生诞辰 110周年,也是他总主编的 12卷 22册《中国通史》全部完成出版 20周年;同时,还是他作为一位教育改革家,全面推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育改革并获得丰硕成果的 40周年。
197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为纪念入校 40周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和北京延庆,举行了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追念由白寿彝推动的这次历史教育改革,以及对我们产生的重要影响。在这次纪念活动中,出现了当年参加教育改革的四五位老师的身影,有著名世界史研究专家、92岁的刘家和,有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近代史著名专家郑师渠,有世界史研究专家周启迪,有中国现代史研究专家、1979级班主任王宗荣,还有中国古代史研究专家黎虎等。这次纪念活动,对我们再次深刻理解起于 40年前的历史教育改革具有现实意义,因为 40年前的教育改革,经过 40年的事实验证,证明是成功的。
在这次纪念活动中,我们还策划出了我国第一部《白寿彝评传》的撰写计划,并马上付诸实施。
《白寿彝评传》是一部学术性和通俗性相结合的研究著作,其写作体例,以纪事本末体为主,兼顾纪传体、编年体和章节体的优点,分成 7个专题,再加一个附录,对白寿彝 91年的生平事迹和他对社会的贡献,进行分类总结,以便读者比较清晰地了解他为国家所作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以及为此他所作出的艰苦努力,认识到白寿彝在每一个年龄段所思考的问题,以及他在关键的历史转折时期所采取的决定他人生命运的行动,可使我们从中体会到他在沧海横流中的人生智慧,由此启发我们当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白寿彝与“9”这个数字关系密切,“9”可以说是白寿彝的吉祥数字。他出生于 1909年,以此为起点,他往往是逢 9必变,且往往是大变。
1989年,白寿彝 80岁大寿举办祝寿活动时,他将自己的学术活动起点定位在 1929年,那年他 20岁,考入了北平的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开始攻读研究生。
白寿彝最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他认为自己一辈子都是个教师,并将自己在高等学校当教师的教育生涯起点定位在 1939年,那一年他 30岁,去了云南大学任教,可谓三十而立。
1949年,四十而不惑的白寿彝,身处新旧中国两大命运转折时期,此时正在江南的他,没有跟随国民党去台湾,而是追随共产党从南方国统区到了北平,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并代表少数民族向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敬献了锦旗。
1979年,白寿彝 70岁,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他再次出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开始全面启动总主编《中国通史》这一浩大文化工程,并自谦:“我 70岁才开始做学问。”真是拥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士情怀。
1999年,白寿彝 90岁,12卷 22册的《中国通史》全部完成并出版,江泽民、李鹏、李瑞环均致信、致电祝贺,江泽民还邀请他在这一年再次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盛典,这是他第四次获得党和国家给予的殊荣。在 90岁华诞祝寿会上,他坐在轮椅上说出了一句不可能实现但令人动容的心里话:“我还想再过上一个 90岁! ”
他为什么说出了这句不切合实际的渴望生命的话?这是因为,他根本上忘记了自己身体的健康极限,也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他唯独没有忘记的是那尚未完成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事业。他那充满激情的事业心,使他始终处于一种忘我的人生境界之中。他的一生,真的是一部典型的励志故事书!
白寿彝这一生所钟情的事业,根据截至目前的学习研究,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是回族人,出于对本民族的热爱,他的兴趣起点以及学术研究的纵深发展,均从回族历史和伊斯兰教史研究入手,他始终未忘初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编撰完成了《中国回回民族史》。2008年,为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50周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在首府银川建设中华回乡文化园,将白寿彝确定为中国杰出回族历史人物(十位)之一,并雕塑像以纪念。其余 9位杰出回族历史人物是:元代政治家赛典赤 ·赡思丁,元代天文科学家扎003马鲁丁,元代大都宫殿和宫城的设计者、建设者亦黑迭儿丁,明代航海家、七下西洋的郑和,明代清官海瑞,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现代革命烈士马骏和郭隆真,抗日英雄马本斋。
第二,白寿彝是一位以史学为基础,以哲学思考为灵魂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家,尤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白寿彝对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进行了彻底反思,并将反思的成果集中反映在《中国回回民族史》《中国史学史》以及巨著《中国通史》之中,所以,他当之无愧地成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白寿彝是“彰往知来”的史学家,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他继承了司马迁撰《史记》的优秀传统,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使命,为“知来”而“彰往”,因“彰往”而“知来”,更因“彰往知来”而走上“创造历史”的更高境界。正是这个思想的支配,使他一直在追寻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规律,寻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为此,他在《中国通史》的“通”字上,下了更大的功夫,他认为只有古今“通”了,中外“通”了,每个时代都实现了“纵通”“横通”,才能让我们读史明智,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规律。正因为他的着眼点在于为 1840年之后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寻找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大道,所以,他思考的深度与广度,便与我们常人所理解的史学家思想完全不同,在《白寿彝评传》的第三章,我们对这位史学思想家的思想来源作了充分说明,并阐释了这位中国当代史学思想集大成者都思考了哪些问题。
第三,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从未中断过历史文明进程的国家,上下绵延 5000多年,其不断之因,在于其历史文化这条“黄河”大动脉,从未断流。《二十四史》所形成的古代史主干、每一个地方的方志、每一个家族的家谱传承,便是最好的说明。那么,作为史学最为发达的中国,研究史学的发展规律,以及史学史上的精华,对我们今天学习历史、创造历史是一个基础性的学术工作。由白寿彝创刊的、已有几十年出版史的《史学史研究》杂志,以及他所主编的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史学史》(6册),是对中国史学长河的重要总结。正是有了这个大总结,才使得他能够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才使得他能够全面继承中华史学优秀文化遗产,从而找到了编撰《中国通史》要用新“综合体”这一体例。
18世纪至 19世纪之交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在他的重要著作《历史哲学》中,特别称赞“中国人具有最准确的国史”,他说:“因为‘历史’这样东西需要理智——就是在一种独立的、客观的眼光下,去观察一个对象,并且观察它和其他对象间合理的联系的这一种能力。所以只有那些民族,它们已经达到相当的发展程度,并且能够从这一点出发,个人已经了解他们自己是为本身而存在的,就是有自我意识的时候,那种民族才有‘历史’和一般散文。”这段话非常耐人寻味,一个民族,只有能够理智地对民族本身的发展作一番客观的观察探讨时,才有“历史”。正是这把“理智”的金钥匙,帮助白寿彝终于打开了总主编《中国通史》的“殿堂大门”。
第四,以朝代为主体的中国,每一个时代的历史,因《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代代传承。如何继承这笔巨大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之古为今用,则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个时代话题。有学者提议重新点校《二十四史》,但却迟迟未能完成。1971年,毛泽东、周恩来再提此事,并点将由已 78岁的顾颉刚担纲此任。年事已高、久病不愈的顾颉刚,不得不将重任压在了学生、此时已 62岁的白寿彝身上。担任组长的白寿彝不负恩师重望,团结众多一流学者,完成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的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学术文化工程,重新点校的《二十四史》于 197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点校《二十四史》和《清史稿》这一打地基的重要工作完成之后,白寿彝便在北京师范大学参与创建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古籍整理研究所,为培养古籍整理人才、开展对文化遗产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白寿彝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005家,还是一位教育改革家。这一点是基于他对哲学的思考,基于他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而作的判断。他不仅提出教育改革,更重要的是,他直接去操作,在历史教育改革上,他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连的知行合一者,且改革收效明显,师生均获益处,为此,他还获得了教育部的表彰。白寿彝不仅教书育人,而且还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本人便是这八个字的生动写照。他的老朋友、参加《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点校的启功,不仅为北京师范大学创造了八字校训魂魄,而且还以他那超凡脱俗的书法,将校训刻写在石碑上,浸透在北京师范大学人的心灵深处。白寿彝正是以校训精神,诠释了教育改革家的大气象。
第六,白寿彝这一辈子最好的朋友,便是书。他一生做学问,一生未离开过书。他读书、讲书、著书,是地地道道、名副其实的“书呆子”。正是这个“书呆子”性格,使他耐住了长久的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的 10年,对他来说,都太短暂了。他还以“书呆子”的气质,积极投入了救亡图存的抗争呐喊之中,并在深不可测的历史黑洞之中,去寻找那个能够打开历史智慧电灯的开关。他希望能让历史能源所形成的巨大电流,灯照天下,光亮中国社会,这是他之所以能从一个“书呆子”成长为一个著名社会活动家的根本原因。他不是为了通过社会活动为自己活动个一官半职,他这一生,其实也没有当过什么正儿八经的官儿。他也不是为了通过社会活动为自己谋取钱财,他这一生一直没有过上富裕的好日子。他更不是为了通过社会活动为自己获取更大的名誉,他的名声最大之时,是他去世前一年的 90岁那年。官职、钱财、名声,对他这位已经看透历史、穿越人生 90个春秋的史学家来说,还有什么实际用处?!他的国际交往、国事参政议政,以及推动社会组织建设,都是来自一个“书呆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责任感。他所有的社会活动,只是为了“书呆子”所希望构建的中国历史“大厦”这一宏伟事业,创造一个外部良好的工作环境,并以此更有利于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圈”,以凝聚众志,共铸大业。为了给史学家所发现的历史智慧,找到一个为国家为社会更好服务的、经世致用的平台和窗口,他创办了许多报刊,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时间跨度之长、担任中国史学界重要刊物《史学史研究》主编之久,在中国当代史学家中是非常少见的。
第七,白寿彝这一生,命中注定是为完成一个大使命而来,那就是编写好对得起中华民族的大型《中国通史》,而不是只有几册几卷的小型《中国通史》,从而使中国人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真正有自己的文化自信,而不是崇洋媚外、全盘西化。同时,也让外国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士,通过《中国通史》,更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这一历史形成的格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之间的必然关系。
为此,他从研究回族历史入手,进而扩大到研究中华民族历史。他从哲学起步,站在思想家的高度,高屋建瓴驾驭主编《中国通史》。他从总结中国史学史着手,找出了创作《中国通史》的编撰规律,在借鉴吸收诸史书体裁之长的基础上,创造出“综合体”新体例。
白寿彝从点校《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古籍整理出发,将文献史料这一基本功,扎得实实在在。他站在教育改革家这个角度,抓紧培养人才队伍,使之成为《中国通史》创作的骨干队伍。为使大《中国通史》的编写顺利完成,他以社会活动家的身份,为之创造了非常好的学术环境,争取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他通过出版刊物,更好地发现、团结了许多优秀人才,同时,还将与《中国通史》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进度,及时公布于众,以扩大影响。
正是他这一生辛辛苦苦的努力拼搏和长期准备,才使得他能够在 70岁左右,得天时、地利、人和,历时 20余年,笔耕不辍,以近于失明之眼,以高龄疾病缠身之体,登高一呼,众人响应,凝聚了 500多位专家学者,最终完成了 20世纪中国史学的扛鼎之作《中国通史》,实现了周恩来总理的遗愿,向党和国家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也使自梁启超以来几代中国史学家期待完成的大通史百年梦想,007得以真正实现。把整个生命都豁上去的白寿彝,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三位完成大中国通史的历史学家。第一位是司马迁。他编撰的《史记》从轩辕黄帝写起,截止到他自己生活的时代——汉武帝元年,长达 30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第二位是司马光。司马光生活于北宋神宗时期,河南信阳光山县人。51岁之后,司马光花费了近 20年的时间,在河南洛阳主持编纂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 403年写起,到北宋前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显德六年,即 959年为止,共 1362年的历,约 300万字。第三位即是白寿彝。
自 1084年司马光完成编年体的中国通史之后到 2000年,900多年来,再无人自始至终主持完成新的大型中国通史的编撰工作。
著名史学家郭沫若曾于 1958年开始主编 7卷本《中国史稿》,未见完成,他即去世。后来出版的未经他审定的部分,署名改为“《中国史稿》编写组”。另一位著名史学家范文澜主编的 12卷《中国通史》,在他去世前,仅完成 4卷,未完成的 8卷由蔡美彪主持编写。该《中国通史》是从远古写到清朝覆亡的 1912年。
其他现代史学家所撰写的中国通史,多是教材,卷数很少。如北京大学教授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两册)、钱穆的《国史大纲》(两册)、吕思勉的《中国通史》(两册)、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两册)等。
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从距今 180万年前的远古时期写起,截止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 12卷 22册,1400万字。这是一部根据总主编的思想,完整构思并彻底完成的第三部中国大通史,也是第一部以“综合体”为新的编纂体例的大通史。这部通
史的上限起点,超越了司马迁的《史记》,其深刻意义在于,中国通史不再是人们常说的“上下五千年”,而是一部借鉴了史前考古学的众多成果,跨越了 180万年的中国通史。第一次将我们对远古祖先的研究,不再停留在距今 5000多年的轩辕黄帝时期,或距今有万年时间的伏羲时期。
白寿彝生于清朝末年的 1909年 2月,去世于 2000年 3月,享年 91岁。他这一生横跨了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与20世纪相始终。可以说,他的一生是 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作为历史学家的白寿彝,他又用自己 91年的生涯,反过来注释了什么是 20世纪的中国。白寿彝的老朋友、中国民俗学研究专家钟敬文,曾意味深长地说:历史是一艘船,从此岸划向彼岸。当你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你是这个时代之船的匆匆过客呢,还是这艘时代之船的划桨者呢?钟敬文明确表示:他不愿意做时代之船的乘船者,他愿做时代之船的划桨者。作为杰出历史学家的白寿彝,肯定清楚他在这艘时代之船上的定位,他一定不是乘船人,他一定是创造历史的划桨者,他一定会创作出一幅别具风采的写意泼墨大画。
《白寿彝评传》作者之一白至德是白寿彝之子。父亲去世之后,白至德组织并参加了《白寿彝文集》(8册)、《中国史学史》(6册)和《中国通史》的再版工作,编写了《彰往知来——父亲白寿彝的九十一年》《白寿彝的史学生涯》《白寿彝画传》以及《白寿彝讲历史》(4册)、《白寿彝史学二十讲》(11册),并撰写了多篇纪念父亲的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北京晚报》《史学史研究》《回族研究》《回族文学》等报刊上。
另一位作者蒋晔,是白寿彝的学生,197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是受益于白寿彝发动的历史教育改革的首批实验学生之一。当年接受实验时,他只有 17岁。1983年毕业前夕,他到老师家中向先生告别,老师对这位来自家乡的学生,特别告诫要记住 8个字——“学习历史,创造历史”。这 8个字刻在了 21岁的蒋晔心中,成了此后他从事所有工作的定位。2000年,蒋晔根据老师的愿望,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支持下发起并创建了“白寿彝学术基金会”,并在老师去世后,参与策划出版了《白寿彝画传》,还在《光明日报》《文化时报》和今日头条、西瓜视频、腾讯视频、喜马拉雅、新浪微博等十几家互联网新媒体上,弘扬老师的学术思想。
《白寿彝评传》共有九个部分,第九部分是附录,作用是便于读者了解白寿彝的生平简历以及主要著述。
作为《白寿彝评传》的作者,限于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以及目前尚有未挖掘到的与白寿彝有关的很多文献资料,我们的认识以及论述,肯定有待将来进一步完善、补充。由于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阅读了大量与本书相关的素材,并学习吸纳之,实在没办法在此一一细列,只能请心中常常怀念白寿彝的师友们给以谅解!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