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微生物学
正版库存书,无写画
¥
44
5.0折
¥
88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刘志恒 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7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H-9
上书时间2024-03-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正版库存书,无写画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志恒 编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2-07
-
版次
1
-
ISBN
9787030101136
-
定价
8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其他
-
页数
903页
- 【内容简介】
-
书中介绍了细菌和真菌分子系统学、病毒学、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物化学、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等内容。
- 【目录】
-
第1章 概论
1.1 现代微生物学的意义
1.2 现代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2.1 分子系统学
1.2.2 分子细胞学
1.2.3 分子生态学
1.2.4 分子遗传学
1.2.5 分子病毒学
1.2.6 分子免疫学
1.3 微生物多样性
1.3.1 微生物多样性
1.3.2 生物多样性与天然产物筛选的研究方法
1.3.3 微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
第2章 原核生物
2.1 引言
2.1.1 原核生物的描述和定义
2.1.2 原核生物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
2.1.3 现有的原核生物分类系统
2.1.4 原核生物的多相分类
2.1.5 细菌命名法规简介
2.2 真细菌
2.2.1 高G + Cmol % 革兰氏阳性细菌
2.2.2 低G + Cmol % 革兰氏阳性细菌
2.2.3 支原体
2.2.4 蓝细菌
2.2.5 变型菌纲——α亚纲
2.2.6 变型菌纲——β亚纲
2.2.7 变型菌纲——γ亚纲
2.2.8 变型菌纲——δ亚纲
2.2.9 变型菌纲——ε亚纲: 弯曲杆菌属和螺杆菌属
2.2.10 螺旋体属和钩端螺旋体属
2.2.11 拟杆菌-噬纤维菌群
2.2.12 异常球菌科
2.2.13 栖热菌属及相关细菌
2.2.14 疣微菌属
2.2.15 嗜热袍菌目
第3章 极端微生物和古菌
3.1 极端微生物
3.1.1 引言
3.1.2 研究现状
3.1.3 极端微生物类群
3.2 古菌
3.2.1 引言
3.2.2 古菌类群
3.2.3 古菌: 早期的生命形式?
第4章 真菌
4.1 真菌概述
4.2 真菌的重要性
4.2.1 真菌的益处
4.2.2 真菌的害处
4.3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4.3.1 真菌的一般特征
4.3.2 菌体的基本组成结构——菌丝
4.3.3 细胞壁的结构与组成
4.3.4 菌丝生长
4.3.5 单细胞真菌——酵母细胞的基本结构
4.3.6 真菌的繁殖
4.3.7 异核现象与准性生殖
4.4 真菌界及其主要类群
4.5 壶菌门
4.5.1 生境与重要性
4.5.2 营养体形态与结构
4.5.3 无性繁殖
4.5.4 有性生殖
4.5.5 代表壶菌及其生活史
4.6 接合菌门
4.6.1 生境与重要性
4.6.2 毛霉目
4.6.3 球囊霉目
4.7 子囊菌门
4.7.1 生境与重要性
4.7.2 营养体结构
4.7.3 无性繁殖
4.7.4 有性生殖
4.7.5 代表类群
4.8 担子菌门
4.8.1 生境和重要性
4.8.2 菌体结构及有性生殖
4.8.3 无性繁殖
4.8.4 担子菌的主要类群
4.9 卵菌门
4.9.1 生境和重要性
4.9.2 营养体结构
4.9.3 无性繁殖
4.9.4 有性生殖
4.9.5 生化特征
4.9.6 卵菌门的主要类群
第5章 病毒
5.1 病毒的性质
5.1.1 病毒的基本特点
5.1.2 病毒的结构
5.1.3 病毒的形状
5.2 病毒的寄主
5.3 病毒的酶类
5.4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5.4.1 分类的原理
5.4.2 病毒的命名
5.5 病毒的复制
5.5.1 病毒的转录
5.5.2 RNA病毒的复制
5.5.3 DNA病毒的复制
5.5.4 病毒的复制周期
5.6 肝炎病毒
5.6.1 A型肝炎病毒
5.6.2 B型肝炎病毒
5.6.3 C型肝炎病毒
5.6.4 D型肝炎病毒
5.6.5 E型肝炎病毒
5.6.6 F型肝炎病毒
5.6.7 G型肝炎病毒
5.7 癌症病毒
5.7.1 疱疹病毒与癌症
5.7.2 肝癌与肝炎病毒
5.7.3 皮肤癌和乳头瘤病毒
5.7.4 白血病病毒
5.7.5 病毒性癌症的发病机制
5.7.6 病毒引发癌症的分子机制
5.8 反转录病毒
5.8.1 反转录病毒的特点
5.8.2 反转录病毒的结构
5.8.3 反转录病毒的复制
5.8.4 HIV的致病性
5.9 噬菌体
5.9.1 RNA 噬菌体——MS2
5.9.2 单链多面体状DNA 噬菌体——ΦX174
5.9.3 单链丝状DNA 噬菌体——M13
5.9.4 双链DNA 噬菌体——T7
5.9.5 双链DNA 噬菌体——T4
5.9.6 温和噬菌体: 溶源性噬菌体和λ 噬菌体
5.9.7 可易位的噬菌体——Mu噬菌体
5.10 病毒状感染因子
5.10.1 卫星病毒
5.10.2 类病毒
5.10.3 朊病毒
第6章 微生物生态学
6.1 生态学概论
6.1.1 生态学的定义
6.1.2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领域
6.1.3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展望
6.1.4 微生物生态系统和微生物生态学
6.2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及其进化与多样性
6.2.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6.2.2 微生物进化
6.2.3 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6.3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传统方法
6.3.1 样品的采集、富集培养和微生物纯培养的分离
6.3.2 最大或然值法
6.3.3 活菌计数法
6.4 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6.4.1 核酸探针杂交技术
6.4.2 PCR 特异性扩增技术
6.4.3 rRNA 基因同源性分析方法
6.4.4 变性梯度胶电泳技术
6.5 自然界中微生物酶活性的测定
6.5.1 水解酶类活性的测定
6.5.2 脱氢酶活性的测定
6.5.3 微生物呼吸率的测定
6.6 微生物与物质循环
6.6.1 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
6.6.2 微生物在氮和磷素循环中的作用
6.6.3 微生物在硫元素循环中的作用
6.6.4 微生物在其他元素循环中的作用
6.6.5 微生物在生物成矿中的作用
6.7 微生物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
6.7.1 重金属对微生物的营养性和毒性作用
6.7.2 微生物对重金属的抗性作用
6.7.3 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吸附和富集作用
6.8 微生物与生物外源性物质的相互作用
6.8.1 生物外源性物质对微生物的作用
6.8.2 微生物对生物外源性物质的转化作用
6.8.3 微生物对生物外源性物质的降解作用
6.9 微生物之间及其与动、植物的相互作用
6.9.1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6.9.2 微生物与植物的相互作用
6.9.3 微生物与动物的相互作用
6.10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6.10.1 生物处理
6.10.2 生物整治
第7章 微生物生理学
7.1 引言
7.2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7.2.1 细胞表面结构与附属物
7.2.2 细胞壁的生理功能
7.2.3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7.2.4 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7.3 微生物的营养
7.3.1 微生物的营养需求
7.3.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7.3.3 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
7.3.4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7.4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7.4.1 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细胞周期
7.4.2 微生物的群体生长规律
7.5 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7.5.1 微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7.5.2 微生物对渗透压的适应
7.5.3 氧气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7.5.4 微生物对pH 的适应
7.5.5 高盐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7.6 微生物的分化
7.6.1 营养细胞的分化
7.6.2 孢子形成的基因调控
第8章 微生物生化代谢
8.1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
8.1.1 细胞的生物元素
8.1.2 生物溶剂——水
8.1.3 小分子: 单体
8.1.4 细胞多聚物组成了细胞的干物质
8.2 微生物代谢
8.2.1 代谢的热力学
8.2.2 ATP 的产生
8.2.3 糖代谢
8.2.4 脂代谢
8.2.5 氨基酸代谢
8.2.6 核苷酸代谢
8.3 大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正版库存书,无写画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