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基础三十讲【正版全新塑封,未拆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佛教基础三十讲【正版全新塑封,未拆封】

本书是一部有深度、学术性强的学术普及型读物,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佛教历史与义理的读者,本书是*适合之选。

65 8.6折 76 全新

仅1件

四川眉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姚卫群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ISBN9787100168724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76元

上书时间2023-05-28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佛教基础三十讲【正版全新塑封】
本书是一部有深度、学术性强的学术普及型读物,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佛教历史与义理的读者,本书是*适合之选。

书籍信息

书名:佛教基础三十讲
作者:姚卫群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9年03月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00168724
定价:76
所属分类: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佛教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有深度、学术性强的学术普及型读物,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佛教历史与义理的读者,本书是*适合之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两方面,即佛教的历史发展及义体系上对其基础情况进行 本书主要从两方面,即佛教的历史发展及义理体系上对其基础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全书共为五篇三十讲。*篇论述佛教的历史,对佛教的产生、演变和流传等进行了扼要分析与评述。第二篇论述佛教的义理,选择了佛教思想体系中的主要思想与基础概念进行论述和阐释。第三篇论述佛教的修行,主要阐明了戒律、禅定及仪轨制度与相关的一些寺院日常管理制度等方面问题。第四篇主要论述佛教的文献,分别阐明了梵文佛典、中国佛典,以及大藏经的主要种类和特色等。第五篇论述佛教的圣者,包括佛、菩萨、罗汉及初创时期的重要佛弟子,还对佛教发展历史上有突出贡献或影响较大的著名论师与高僧作了评介。
本书既有对佛教历史与理论的较全面概述,也有一些对佛教历史与理论的较全面概述,也有一些新的学术讨,可满足各种文化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适应范围较宽。

作者简介
姚卫群,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外国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81年开始执教北京大学至今。开设过佛教导论、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印度哲学、佛教研究专题、汉译佛典选读、佛典精读、印度古代哲学原著选读、印度近现代哲学原著选读、印度哲学专题、东方哲学概论、亚洲佛教专题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是佛教与东方哲学。出版了《佛学概论》、《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编译)、《印度婆罗门教哲学与佛教哲学比较研究》等著作11部。发表论文190余篇。著作获得过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指导的博士论文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目  录
前言

篇 佛教历史
讲 佛教的产生
第二讲 佛教在印度的演变
第三讲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第四讲 佛教在世界上的流传

第二篇 佛教义理
第五讲 四谛说
第六讲 缘起观
第七讲 无常无我论
第八讲 轮回说
第九讲 涅槃观
第十讲 法分类论
第十一讲 空观念
第十二讲 识论
第十三讲 中道观
第十四讲 二谛说
第十五讲 因明论
第十六讲 佛性论
第十七讲 因果观
第十八讲 善恶观
第十九讲 平等观

第三篇 佛教修行
第二十讲 戒律论
第二十一讲 禅定法
第二十二讲 仪轨制度

第四篇 佛教文献
第二十三讲 佛教文献的形成
第二十四讲 印度佛教要典
第二十五讲 汉传佛教要典
第二十六讲 佛教的大藏经

第五篇 佛教圣者
第二十七讲 佛
第二十八讲 菩萨
第二十九讲 罗汉及重要佛弟子
第三十讲 名师与高僧

参考文献

前  言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也是中国影响的宗教。佛教之所以在世界文化形态中占有重要地位,之所以为众多民众所喜爱和关注,与其文化底蕴的深厚有关,与其关注社会人生有关,与其对各种事物或现象的细致分析有关,也与其理论体系的磅礴浩大及思想深邃有关。对佛教的基础性了解是许多佛学爱好者的愿望,也是深入开展佛教研究的重要起点。本书的写作即希望在这方面作些努力,勾勒出佛教发展的主要线索,并在一系列佛教的基础问题上进行探讨。
  佛教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其思想渊源则为时更早,在印度文化的早期形态中就有一些后来形成佛教的因素。佛教初是一个古印度某些地区流传的宗教,后成为这一国度的主要宗教之一,并逐步传到中国和斯里兰卡等国家中,且在亚洲外的不少国家或地区传播,成为世界性的宗教。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等佛教影响较大的国家中,佛教都有重要的发展,而其理论体系和文化特色,就是在这种发展中逐渐积累和丰富起来的。
  本书主要从两方面,即从佛教的历史发展及教义体系上,对其基础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全书共分为五篇三十讲。
  篇论述佛教的历史,对佛教的产生、在印度的演变、在中国的发展、在世界上的流传等进行了扼要的分析与评述。
  第二篇论述佛教的义理,选择佛教理论体系中的主要思想及基础概念进行了解析,包括四谛、缘起、无常、无我、轮回、涅槃、法类别、空、识、中道、二谛、因明、佛性、因果、善恶、平等诸多内容。

在线试读
《佛教基础三十讲》:
  三、无常无我论与佛教中其他基本理论的关联
  无常无我论被作为佛教“三法印”中的两个法印,在佛教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主张与佛教思想体系中的其他理论是相通的。在佛教的许多基本理论中,都可以看到无常和无我论的影响。例如,在佛教的缘起观、五蕴说、空观念、轮回与涅槃理论、神观念、平等观等中,都能找到无常无我论的根源。
  缘起观实际上就是立足于无常无我论的基础之上的。讲缘起不可能接受一切是恒常不变的观念。缘指条件或各种要素,这些条件或要素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事物的种种形态,而产生或“起”实际就是在变动,就要否定恒常不变。因而,这与无常思想是相一致的。有我论在本质上主张只有一个实在的本体或根本实体,若只有一个真实的本体或根本实体的话,那么就要否定有各种缘或各种条件。这就要与缘起观相对立。因此,缘起观必定是要排斥一元论或唯有本体之观念的。
  五蕴说是佛教用来说明人及其作用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实际也是立足于无常无我论的。婆罗门教哲学家认为,所谓人其实在本质上就是阿特曼,因为人的身体终会毁灭,但身体中的阿特曼则不灭。因此,人展示出来的形态并不实在,只有附在人身体中的阿特曼才实在。这阿特曼也就是佛教中常说的“我”。这一观念是婆罗门教哲学中的重要理论,它与有常说和有我说是一致的。而佛教在产生时则要否定婆罗门教思想家对人或人生现象本质的解释。佛教认为,所谓人及其作用实际是由五种成分组成的,即色、受、想、行、识。这五种成分佛教称为五蕴(或译五阴)。佛教认为,五蕴实际上是不断变动的,一个五蕴形态持续的时间与人的业力有关,当人解脱时,业力消失,五蕴身也就不复存在了。若业力还存在,五蕴身则还要继续变化。因此,五蕴是无常的。而且,五蕴中并没有一个主导性的成分,不存在婆罗门教中说的那个阿特曼或我。这样,五蕴说也是与无我论一致的,是立足于无常无我论之上的。
  空观念是佛教的重要主张,佛教在历史上有许多分支或流派,理论不尽相同,但通常都有不同程度的空观念。不讲空的佛教派别是没有的,只是讲空的角度或程度不同。而在佛教中关于空的主流思想,就是基于无常和无我论的。佛教的空,通常不是指一无所有或空无,而主要是指无常和无我。这一点在早期佛教中强调得不明确,早期佛教在讲空时多数场合并不将其直接明确与空等同起来。早期佛教讲空时,较多地是与“空定”联系在一起,而所谓“空定”,其深层的含义也还是指体悟出事物的无常和无我。部派佛教论空时常常从分析的角度来说,讲由部分构成的事物会解体,因而是空;讲过去的东西现在不存在,现在的东西将来会不存在,将来的东西还未出现,所以事物是空。因而,部派佛教说空也是有很明显的无常含义。在部派佛教中,说空时一般有无常的含义,但无我或无主体的思想并不十分突出或不总是突出,一些部派还提出变相的我。大乘佛教在说空时则基本上既强调事物的无常,也强调事物的无我或无主体。般若类经讲的“体空”或“性空”观念中明确包含无主体或无自性的思想,无自性就是空。中观派龙树等讲的“缘起性空”其实也就是无常和无我。龙树讲的缘起中既否定常,也否定我。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就是早期佛教时就提出的无常和无我说。
  佛教的轮回和涅槃理论也与无常和无我观念联系紧密。客观地说,佛教的轮回和涅槃理论是在批判、改造、借鉴、吸收婆罗门教等一些先前的印度宗教哲学中的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佛教虽然借鉴和吸收了先前的这方面的一些理论,但并不是照搬,而是注入了佛教核心思想的内容。而这种核心思想就是无常和无我观念。在婆罗门教看来,轮回和解脱中都有一个主体,这个主体就是阿特曼或我。婆罗门教认为有情中有一个主导生命现象的不朽主体阿特曼或我,它附在身体之中,使人具有生命、意识或精神作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