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ur Masterworks of the Ming Novel : Ssu ta ch'i-shu
  • Four Masterworks of the Ming Novel : Ssu ta ch'i-shu
  • Four Masterworks of the Ming Novel : Ssu ta ch'i-shu
  • Four Masterworks of the Ming Novel : Ssu ta ch'i-shu
  • Four Masterworks of the Ming Novel : Ssu ta ch'i-shu
  • Four Masterworks of the Ming Novel : Ssu ta ch'i-shu
  • Four Masterworks of the Ming Novel : Ssu ta ch'i-shu
  • Four Masterworks of the Ming Novel : Ssu ta ch'i-shu
  • Four Masterworks of the Ming Novel : Ssu ta ch'i-shu
  • Four Masterworks of the Ming Novel : Ssu ta ch'i-shu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Four Masterworks of the Ming Novel : Ssu ta ch'i-shu

浦安迪《四大奇书》;孔夫子网现货!非代购!非“海外库房”发货!

989 八五品

仅1件

浙江杭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Plaks, Andrew H.

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时间1987

装帧精装

页数595页

上书时间2024-07-10

杭州徐晓东博士书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有书衣,有前所有者详尽的批注,估计也非等闲之辈,可惜没有签名。
商品描述
浦安迪 (Andrew H. Plaks),著名汉学家,现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教授,兼任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东亚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西文化比较,中国古典小说、叙事学,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自从普安迪教授的《四大奇书》问世,这一传统的概念似乎也就不再适用了,因为这 《四大奇书》本身便是一大奇书。它所讨论的明代四部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和《金瓶梅》都是我们久已熟悉的,并且长期以来,论者如云,在学术界虽不及“红学”那样风光,却也未见得逊色多少,况且诸如“金学”一类的名号近年来也已颇有所风闻了。

而该书的作者卓然独立于众说之外,将这四部小说纳入了一个新的框架之中予以解释,并且时有惊人之见,这确乎令人刮目相看。然而,事情常常就是如此矛盾:你越喜欢一本书,便越要绞尽脑汁和它辩论,因为你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了它的份量和压力。作者的立论如果稀松平常,你读起来也不觉得有什么负担,反正对既对得不精彩,错又错得没才气,说什么都姑妄听之,也就用不着为它费心劳神了。

可是浦安迪敎授的《四大奇书》摆在面前,不由你不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因为至少在我看来,它所涉及的问题有可能引起一些有意义的对话,而探讨这种对话的可能性,也无妨可以说是对该书价值的一种肯定吧。

该书开宗明义,将这四部小说看作是一种新的文体(genre),并称之为 “文人小说”(literati novel),也就是试图在明代文人所代表的社会文化思潮的背景上来定义和解释它们。

作者不满意于将它们简单地处理为通俗小说或俗小说,在他看来,四大奇书的好处正在于文人对从前俗文学的传说或文本所做的某种修改、偏离和颠覆,而这样一种作品因此便具有了自觉意识和微妙的深层寓意。“文人小说”作为一种文体,有两个显著特征:首先它体现了当时知识界儒释道混合的观念形态,而尤以儒学的一些基本观念为其价值体系的核心。该书特意在最后一章讨论了四大奇书与明代儒学的关系。不过这方面最精辟的论述见于对《金瓶梅》的分析。

作者认为,《金瓶梅》对于世纪末社会的描述和解释其实是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由个人修养推及天下秩序的社会理想的一种反仿。换句话说,它借助了儒家的框架来说明儒家的伦理理想如何在现实中破灭,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而这又涉及到该书对“文人小说”的另一个特征的描述,即所谓“反讽修辞”(ironic rhetoric), 也就是在小说的敍述中,通过类比与对照等方式,将文本的表层或字面意义瓦解掉。

这种修辞手法,如作者所说,近似于中国史传中表里分离的“春秋笔法”。在《三国演义》中,这种反讽意识表现为王朝秩序的理想与战争和权术相交织的现实之间的乖离,表现为英雄的名号与他们的实际行为之间的矛盾。敍述者似乎是在肯定刘备、诸葛亮和关羽一方,然而实际上却背弃了这一允诺,在小说的叙述过程中分别揭示出了他们的虚伪、狡谲和残暴。

而在 《水浒传》中,反讽意识则体现为这样一种微妙的情形:《水浒传》一方面保留了从前俗文学中关于梁山好汉的神话般的讲述,另一方面又对它们加以歪曲和顚覆,我们今天所读到的百二十回本《水浒传》便是这样一个自我冲突和自我消解的文本。

在这里,那种假想的文本自身的统一性消失了。意义产生于冲突,作者以此为依据来重新阐释《水浒传》,所以他将这一章的题目定为 “英雄主义的贬値”(deflation of heroism )。

不过,以什么为标准来判定《水浒传》文本中的矛盾,以及如何来解释这些矛盾,这本身其实又有待于解释。所以我愿意在这里停下来,略作一些讨论。

1

关于《水浒传》的英雄概念,历来众说纷纭。明淸文人自己争论不休,现代学者又别有一套说辞。但这些争论最终都离不开各自对英雄所预设的基 本假设。

明末以后的正统文人,大概很明白所谓造反绝非纸面上的文字游戏,所以有了金圣叹的腰斩《水浒》,到了清代的俞万春,索性改写了《水浒》 的后五十回,直是要腰斩宋江方才罢休。

他们这一派文人的意见,以俞万春 《结水浒全传》为代表,大致上将施耐庵的前七十回和罗贯中的续书分别看待,以为施本写宋江,无一字不写其奸恶,“其所以称他忠义者,正为口里忠义,心里强盗,愈形出大奸大恶也。圣叹先生批得明明白白:忠于何在?义于何在?总而言之,既是忠义必不做强盗,既是强盗必不算忠义,乃有罗贯中者,忽撰出一部《后水浒》来,竟说得宋江是真忠真义,从此天下后世做强盗的,无不看了宋江的样:心里强盗,口里忠义。杀人放火也叫忠义,打家劫舍也叫忠义,戕官拒捕,攻城陷邑也叫忠义。看官你想,这唤做什么说话?”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有书衣,有前所有者详尽的批注,估计也非等闲之辈,可惜没有签名。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