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潘塞仅比莎士比亚和马洛大12岁,比琼森大20岁,去世后,他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诗人角,身边是“英国诗歌之父”乔叟。斯潘塞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独特的大师、英国文学史上“诗人中的诗人(poets’ poet)”,但假如将其与上述三人并列为英国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相信很多评论家会有异议,琼森说:“斯潘塞在‘装老’,并没有在创作(Spenser, in affecting the ancients, writ no language.)。”的确,斯潘塞的语言、风格与同时代作家有很大区别,文艺复兴时期的主流文体是诗剧,而斯潘塞走的却是田园牧歌和中世纪寓言的道路;莎士比亚与马洛所创造的“文艺复兴式的英雄”抛弃了死后救赎,而追求个人具体的世俗生活,而斯潘塞的《仙后》却以抽象概念深入浅出地强调基督教道德,求得人与上帝的和谐;文艺复兴式的英雄均为个性复杂的角色,而《仙后》所塑造的人物却都是简单的黑白对立。这种独特性就是为什么斯潘塞可以与莎士比亚比肩,而琼森却被掩映在莎翁光环下的原因。如果依据著名学者 M.H.Abrams在《文学术语汇编》对文艺复兴如此评价:It[Renaissance] has been described as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world out of the ashes of the Dark Ages. 那么斯潘塞的作品一定属于“中世纪的余灰”。 斯潘塞家境贫寒,父亲是位伦敦的纺织工人。斯潘塞早年进入公立男童学校——Merchant Taylors’ School,依靠公立学校的助学金与减免学费完成了基础教育,他的同学有后来的诗人Thomas Lodge(1557-1625)、戏剧家Thomas Kyd(1558-1594)等。1569年5月,斯潘塞进入剑桥大学Pembroke Hall学习,作为减费生(sizar)斯潘塞以120名中第11名的成绩取得了文学士学位,其后又攻读了硕士学位。当时的剑桥大学深受宗教改革的影响,斯潘塞倾向于新教,这在《仙后》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Duessa就被描写成新教的对立面——代表罗马天主教的虚伪。斯潘塞从剑桥毕业后先后担任了Rochester主教的秘书,希望从此走入社会上层。并通过主教结识了著名诗人和将领Philp Sidney(1554-1586)爵士,1579年斯潘塞以匿名的方式发表了《牧童日历》(The Shepheardes Calender)以献给这位志趣相投的贵族。 1580年,斯潘塞担任爱尔兰总督(Lord Deputy of Ireland)秘书,并随总督在爱尔兰的土地上生活了近20年的时光,这是斯潘塞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从经济和社会地位看,他俨然是拥有大片土地的庄园主,仅在Cork就得到了3028公顷的土地,并购买了新的住宅——Kilcolman Castle;从作品角度看,斯潘塞游离于整个英格兰文学主流之外,较少受主流文学的影响,使他能够延续乔叟以及中世纪欧洲大陆的传统,并大胆革新诗歌的形式。在他与Boyle小姐结婚后,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小爱神与新婚颂曲》(Amoretti and Epithalamion,1595)。斯潘塞的代表作是长诗《仙后》(Faerie Queene),本打算写12卷,每一卷以中世纪传奇故事的形式写一位骑士的冒险经历,每一位骑士则代表一种美德,分别是神圣(Holiness)、节制(Temperance)、贞节(Chastity)、友谊(Friendship)、正义(Justice)和礼貌(Courtesy)。而每一位骑士又都具有人类惯有的缺点,必须战胜各种敌人,经受各种诱惑与考验才能真正获得。每当骑士陷入困顿,就有亚瑟王出来解救,在亚瑟王的身上体现了12种美德的统一,他一直在追寻曾在梦中出现过一次的仙后——荣耀(Gloriana),这位仙后则可以看成是英国女王。 遗憾的是,《仙后》仅完成了6卷多一点。1598年爱尔兰人民的起义焚毁了斯潘塞的庄园,迫使其全家逃回到英国。其后不久,斯潘塞就在贫寒中去世了。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