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晚期务本堂信札
  • 清晚期务本堂信札
  • 清晚期务本堂信札
  • 清晚期务本堂信札
  • 清晚期务本堂信札
  • 清晚期务本堂信札
  • 清晚期务本堂信札
  • 清晚期务本堂信札
  • 清晚期务本堂信札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清晚期务本堂信札

10000 七五品

仅1件

山西临汾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不详

年代清代 (1645-1911)

页数1页

上书时间2015-05-15

宝文斋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七五品
商品描述
正安尹道真务本堂,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新州镇北隅。尹珍(公元79~166),字道真,今独山人,东汉桓帝时着名学者、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务本堂为尹珍当年讲学处。始建年代不详。原为草堂三楹。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重建,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悉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再重建。坐南向北,中轴对称,占地面积850平方米,由大门、两厢、正堂等组成,四周以高10米砖墙维护。正堂面阔三间,通面阔10米,进深三间,通进深9.5米,穿斗式悬山青瓦顶。大门额横排楷书“务本堂”三字。 务本堂是汉代名儒尹道真讲学的遗址,在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新州乡的毋敛坝上,距正安县城45公里。务本堂为“品”字形砖木结构平房,一正两横。墙壁已经被风雨侵蚀,斑斑驳驳,但地上那一块磨得幽光闪烁的青石块,如墙上那三眼木条小方窗,更具有古色古风。务本堂的整个建筑与周围的房屋对比,古朴的特色十分显着、醒目。  《贵山联语》中收录有清嘉庆年间贵州巡抚曾燠所写对联:“北学游中国  南天破土荒”,对尹道真的功绩作了很高的评价。关于尹道真,务本堂外有一块四棱石碑,上刻“尹先生务本堂碑”七个大字,可惜碑已断裂,碑文不全,但仍知其意。残文日:“矫矫先生,东就靡群,毋敛之瑛,珞山之琨,北学中国,许墙应门,学开天荒,文回日曛,人为笈郎,出实牧荆。” 《华阳志》、《后汉书》载: “荆州刺史尹珍,字道真,毋敛人,自幼生于荒裔,不知礼仪,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成始有学焉。”两段文字结合起来研究,更看出了“务本堂”尹珍先生教学的价值,他不仅是贵州文化的开山鼻祖,也是南域文化的拓路人。自然,“务本堂”就是贵州文化的发祥地,同时也是南域文化的发端处。时至今日,尹珍教书为民的品质一直受到人们尊崇,务本堂一带流传着尹珍先生许许多多的故事。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尹珍先生发现一个穷学生十多天未来上学,后得知学生家欠财主粮租四石,房屋没收被赶入山洞,尹珍先生十分气愤,恰逢此时财主来找尹先生写对联,并交待对联中必须要有“财、门”二字。尹珍当即应允,但索价粮谷四石。财主一听价太高,要减半,先生表示也可,但写出来的对联却是“门门门门门口;一一一一一口。”(门为繁体)写完把两石粮的银两塞进衣包就走,财主拦住尹珍不让走,“有门无财未按要求”。尹珍答道:“有言在先,你减半我也减半,你再加一半钱,我也再加一半字。”财主只好答应,尹珍提笔便添为“开门关门闯喜,有事无事生财”。然后把四石粮谷的钱给了学生,使之继续上学。

  现当地山顶上有一棵大柏树,数百里都能看见,传说为尹珍亲手栽植。素有尊师重教传统的当地百姓不知从哪朝哪代起就在树下烧纸化钱,燃烛焚香,四季不断。一位诗人参观“务本堂”时,作了一首诗《咏尹珍务本堂》:“一代名儒万古扬,故园桃李竞芬芳!王侯将相今何在?务本堂留翰墨香!”
1941年正安县划一部分为另一个县,就以尹道真先生的名字命名,这就是今天的道真县。尹珍务本堂是在尹珍讲学的草堂原址上重建的,并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第一次重修,清康熙二十年(1685)、清嘉庆二十年(1815)、清咸丰六年至九年(1856 - 1859)年、清光绪四年(1878)数次修葺,竣工于光绪十二。(1886)。共 226 年时间,平均五十年左右修一次。“务本堂”之名,来自孔子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悌”二字,正是重修务本堂的着眼点。贵州各地相继建孔庙,设尹公专祠,尹珍与孔子相配祠,各地立祠供奉。 东汉时儒学盛行,朝廷已将儒学立为官学,立五经博士,全国郡、县、乡均设经师,经学大盛。五经即 《 易 》 、 《 书 》 、 《 诗 》 、 《礼 》 、 《 春秋 》 为主要儒家经典。统治者为招揽治国人才,主要是通过经学取仕。因此,东汉时,民间立馆传经之风盛行,产生了不少着名经学大师,某些着名学者世代传经,形成经书“家法”着录生徒成千成万。参加拜师读经者多为地方郡、守、豪族弟子,因为这些门阀大族弟子在察举征辟中会得到优先。尹珍 20 岁时,学业已有相当的基础,但深感本郡学业太差,于公元 99 年,奔赴京师洛阳,拜许慎为师。

  许慎,字叔重,他博通五经,撰有 《 五经异议 》 被称为“五经无双许叔重”。他精通文字学,所着 《 说文解字 》 至今被视为汉学经典。它收集小篆、古文(战国文字)、籀文(西周文字)共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字。解说每个字的形、音、义极为简要,它集中国文字大成,也集古文经学训诂之大成,许慎被尹珍千里求学的精神所感动,对他精心传授,尹珍刻苦研习五经文字,接受系统的儒家道德思想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 ? 大学》 ) )又体现为“孝悌”“忠信”与“恭敬”等方面。尹珍不仅精熟“五经”,也得到《 说文解字 》 的真传。学习期间,正值许慎编纂 《 说文解字 》 ,尹珍在老师指导下,研习篆书、功习隶体。

  许慎撰着《 说文解字 》 搜集了古今各种书籍、简犊、碑刻和钟鼎款识,尹珍刻意摩习,书法技艺大为提高,成为全国着名的书法家。南北朝刘宋时期,王愔着有 《 文字志 》 中评述秦、汉、魏、晋间 120位书法家,就列有尹珍之名。唐代张彦远着 《 法书要录 》 引录 《 文字志 》 的篇目,才使尹珍作为书法家留传于世。清代咸丰七年刻印的五卷集《 广金石韵府 》 中亦收录有尹珍篆书。历代碑帖丛刻中之所以不见他的墨迹,或因为晚年回乡讲学,天荒地远,手迹未能入府收藏,片纸只字荡然无存。

  尹珍学成归来,在毋敛坝,开馆教学。在授徒中有习字课,传授书法艺术,自己也日习千字。务本堂门前河边就是尹珍洗笔淘砚处。他的隶书精湛,远近闻名,求书楹联、墓碑的甚多。在旺草开馆讲学时期,还在学馆旁建一房子,专为书写之用,后人称“碑房”。

  东汉王朝实行推荐“茂才”和“孝廉”人士,尹珍是许慎高徒亦是名师大儒,既是豪门“名望”,又有启蒙教化之“德行”,守孝道之善状,声誉很高,为乡党舆论所推崇。地方官以其精通经术,选入文学科向朝廷举荐。

  永兴元年(公元 153 年)学者应奉,字世叔,任武陵太守,兴学校,举侧陋,政称变俗。尹珍就近拜他为师,学习图纬,(即谶纬,是一个庞大的神学体系,其内容博杂,无所不包,与数术占术、神仙方技、原始宗教、儒家经说及古代自然科学都有密切关系,其核心则是以阴阳五行为骨架,天人感应为主体的神秘思想)学成,精通“天地人”三才之道。尹珍成了饱学之士,名声大震。汉代设立五经博士,录用官吏,试八体,只要精通五经之一就可为官。汉代学人文字水平和书法造诣都较高,篆书和隶书优异者可为尚书史。尹珍因经术选用,被朝廷选去作尚书丞郎,后官至荆州刺史。

  尹珍刺荆州,秩本六百石,而监临二千石官,可谓秩卑权重而赏厚。刺史以六条省察郡国而仅以奉诏奏事的时期,他还是中央派出的监察官,而非地方官。但刺史权任极重,可以控制地方二千石长吏,事实上极易越权,加之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尖锐,为加强对地方控制和镇压农民起义,逐渐赋予刺史以六条外职权,拥有领兵之权,有选举、刻章之权。

  于是刺史便由单纯的监察官发展为总览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汉之盛,朝廷重贤良文学之士通一经名一艺者,得与公车,或为丞相,或仕至二千石,由是以儒术饰其吏治,故得人之盛。”尹珍既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又有以儒术治吏的经伟奇才,成为汉廷重臣。尹珍的老师应奉亦在朝廷当了司隶校尉,师生二人在全国名显一时,传为佳话,尹珍先学成许慎的五经、儒学;后师事应奉的图纬之学,精通儒术,治其吏,以经术被朝廷选用,成为儒家学者走向仕途阶梯。
办学授业

  据史籍所载,被称为“南蛮”的“西南夷”,曾是以射猎为业,不知耕种,长幼无别,不知礼仪。“于是教其耕稼,制其冠履,初设媒聘,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仪”。( 《后汉书 ? 南蛮 ? 西南夷列传》 ) )尹珍于桑梓之地办学、传道、授业、解惑、启蒙教化,“兴起学校,渐进迁其俗”。使蛮荒之地的南夷边民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当时中原地区的文明、道德和风俗。尹珍北学中原回乡里,在毋敛坝“手建草堂三楹”,设馆收徒教学。尹珍讲学的场所是一座木结构的三合院,一正两横,呈“品”字形。与湖广等地的旧书院遗址相比,狭小而简陋,也反映了当时县境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

  尹珍当年设馆授徒,启蒙教化,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蒙学,学生学习的是字书,目的在识字。童蒙识字教材,用规范的正体小篆写就,依文理编成韵文,便于记诵。教学中把识字和理解文意结合起来,学生在识字教育过程中接受一些常识。尹珍教学十分重视文字条例,造字微诣,以及书法艺术,解说文字教学八体,极为认真,学生文字学和书法造诣都较高。第二阶段学生学习《 论语 》 、《 孝经 》 ,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儒家道德教育。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修十义以治七情”。教育人们以“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十义”来陶冶、约束人们在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尹珍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对父母兄长的孝顺,对弟妹子侄的慈爱,以及忠于职守,交朋友重信义,对民众谦恭和蔼等,都被地方官和乡党舆论公认为“孝廉”楷模,名声远播。

  尹珍作为汉代经师大儒,讲学授徒遍及牂牁郡北及今川南。今绥阳旺草,唐代立有尹珍讲学之碑碣。明万历年间绥阳知县詹淑修建旺草公署时挖得一块石碑,上刻“汉尹珍讲堂”,唐广明元年七月六日播州司户崔礽立。绥阳在唐初时播州州治所在地,其地势平坦,纵横数十里,是黔北唯一一个平原,人口聚居,自古皆然。且西南朗关山中,即鳖水发源地,开发早,生员广,世代文人辈出。

  与汉牂牁相接之今南川、綦江一带也是尹珍讲学活动影响之地。其地方志乘均有记载。清道光四川举人袁霭如撰 《 尹珍考 》 ,称游历綦水时,瞻仰宫墙,看到石碣题志,以为尹珍为綦水人。民国《 南川县志 》 以为:“一尹子而綦江、南川、正安、绥阳、桐梓皆附之” , “安知当时先生教授时,黔蜀地相接,其影响遍及‘綦南两邑”’。又说:“昔人称文翁化蜀,顾翁守地,为民父母,自有教化斯民之责, … … 尹先生处遐裔之中,独能克自振拨,不远千里从师访道,卒得其微言妙义,以乡人教其乡,其事尤鲜。”清光绪五年 (公元 1879 年)南川为纪念东汉学者尹珍设馆讲学建一尹子祠;今《 南川县志 》 称为县古文化发祥地。

  遵义府一州四县(正安州、遵义县、桐梓县、绥阳县、仁怀县)在雍正六年前隶属四川布政使司,有关尹珍的事迹均记载于 《 大明一统志 》 四川卷和 《四川旧志 》 遵义府下。贵州在明永乐十一年 (公元前 1413 年)始设行省、贵州布政使司。而《 贵州图经新志 》 人物传首列蜀汉济火,唐代赵国珍等,不列尹珍。都匀府下州县均无尹珍史事记载。可知尹珍的教学活动尚未足及贵阳。
编辑本段尹珍精神
  
尹珍像
尹珍像
  早在汉武帝时,就出现过牂牁名士盛览(字长通),他为郡文学卒史臣舍人,但其文化教育的功绩和影响,历来首推尹珍,其遗迹众多,影响深远,是贵州文化教育的奠基者。

  尹珍长期在家乡教学,传播中原文化,泽被故士,底蕴深厚。唐宋时,正安的汉学已由私学发展为官学。真安州古儒学,古遗址在唐都坝(今道真旧城)。(《 四川旧志》))是贵州最早的官学。明万历十八年(公元 1590 年)土司冉伯渊赴夔州延师办学。万历二十八年 ( 1600 年),建学宫于唐都坝(今道真旧城)。

  万历三十年建州学于城南外,清康熙十八年(公元 1679 年)建真安州学。雍正十一年(公元 1773 年)建古凤书院于州治右,乾隆五十二年(公元 1 788 年)改为鸣凤书院。咸丰十年于钟岳创建安溪书院。正安在唐宋元明时期,属珍州。巴蜀、湘楚一带之酋豪大姓又一次南迁西进珍州。其中田氏大族,涪州大骆解上下族、冉家蛮、郑氏族,先后移居珍州。尤以田景迁、骆世华酋豪大族率珍州地归附朝廷,受到朝廷封赏,拜为刺史,忠国爱民,声誉很高。(《宋史·地理志》),冉从周及冉琎、冉璞兄弟均系珍州籍“冉家蛮”之后裔。(谭其骧《 播州杨保考》)珍州大族与南部播州土司杨端关系密切,世代联姻,播州杨氏与珍州田氏为势力最大。

  冉氏族人,冉从周南迁播州,于宋嘉熙二年(公元 1238 年)首中进士,为贵州历史首位进士,世称“破荒冉家”。后出任珍州守,为珍州学人之楷模。冉氏兄弟,文才武略,受宋军四川统帅余玠之请,为他设计并督修合江钓鱼山联防城堡,抗击“横扫欧亚无敌”的蒙元铁骑达 36 年之久,创造军事史上的奇迹。成为中外战争史上的一座英雄名城。是着名的军事战略家和贵州历史上的城建大师,另外元朝时寓居正安州人邹公敢,号保全居士,晚号知命翁。常与友人观察研究天象,着有《保全》、《知命》二期工程集。其内容宣扬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神学思想。

  光绪二十年(公元 1895 )遵义杨兆麟,曾到正安鸣凤书院任山长。他白天教书,夜间苦苦攻读,于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年,公元1903年》中第一甲第三名,探花。(与贵阳状元赵以炯、麻江状元夏同和一并成为贵州仅有三位举人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文科进士前三名的贵州学人。)这些名震海内外的文人武将,在贵州历史上谱写了光彩夺目的华章。之后正安州相继涌现翰林郑文遇、王作孚、刘福田等 16 个进士,涌现举人 24 人,贡生 56 人。州人韩之显,乾隆十八年(公元前 1 753 年)乡试名列榜首(解元),回乡设馆授徒,里教以终。其门生韩永亨中举后,亦教授乡里。培育出秀才 7 人,时有“韩半榜”之称。

  尹珍在洛阳向许慎学习经学与小学(文字学),还乡里教学,传播许氏之学。清代,汉学研究出现空前鼎盛时期。莫与俦在黔北传播汉学,把尹珍之学称之为“毋敛学”,把自己视作“毋敛学”的传薪人。莫与俦的门生郑珍,一度去长沙拜程恩泽为师,在程的指导下,郑珍撰写出 《 说文新附考 》 专着。郑珍“东学长沙”与尹珍“北学中原”后先辉映。程恩泽为激励郑珍学习尹道真先生精神,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乡邦教育事业,特地以尹珍之姓为字,赐字为“子尹”,勉其以尹珍为楷模。程恩泽另一门生莫友芝,是汉学家。撰写的唐写本 《说文木部笺异 》 、 《 韵学源流 》 等专着,流传中外,在国际上产生了影响。尹珍文化,以郑珍、莫友芝为代表,把尹珍不甘落后、千里求学的精神;热爱乡士,献身教育的精神,发扬光大,继承尹珍“毋敛学”结出了累累硕果。

  正安州汉学研究成果斐然。着名有:正安州人严宗六撰 《 摘韵辨讹 》 、 《 四书识注 》 、 《 太极图论 》 、 《 左传类编 》 。杨应麟撰《 易经辨义 》 三十五卷,张应迁撰 《 梧荫山房诗稿 》 、 《 东村草文集 》 等。清光绪三十一年,正安知州段玉睿保荐,省宪和学部批准,州人王凤翔、闽肇鲁、郑代恩、郑先耀游学日本,攻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为正安历史上第一批留学生。回国后,继承尹珍精神,教授乡里,创办学堂,传播新学。

  20 世纪 50 至 90 年代,正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人才辈出。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大学、中专毕业生,输送硕士研究生 20 名,博士研究生 5 名。有 5 名教授、博士分别留学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正安人在全国全省工作的教授、专家、高级工程师等各类高级科技人才数百人。
编辑本段文化寻根
  
正安尹道真务本堂
正安尹道真务本堂
  贵州重视尹珍是从明代以后,仅就重修务本堂,就可看出。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 1612 年)第一次重修,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5 年)、清嘉庆二十年(公元 1815 年)、清咸丰六年至九年(公元 1856 一 1859 )年、清光绪四年(公元 1878 )数次修葺,竣工于光绪十二年(公元 1886 年)。共 226 年时间,平均五十年左右修一次,频率极高。明永乐十一年贵州始建行省,逐步实行改土归流,中央王朝逐步加强对贵州的统治,派驻贵州的主政官员需要加强汉文化的传播,树立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奉立尹珍为一个很有启迪示范作用的典范人物,以树立风气,维护道统。“务本堂”之名,来自孔子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悌”二字,正是重修务本堂的着眼点。

  贵州各地相继建孔庙,设尹公专祠,尹珍与孔子相配祠,各地立祠供奉。明代中叶,贵州三个书院里始建尹珍专祠,清代扶风山王阳明祠旁配尹道真祠。道光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创立“汉三贤祠”纪念尹珍、舍人、盛览三位文化名人。印江、铜仁、独山等地也相继建立尹公祠。不属贵州辖地今南川、綦江县在清代都建有尹子祠。“嘉庆二十年,贵州抚宪牌开;照得本部院读 《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 》 :“桓帝时,郡人尹珍,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礼义,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珍官至荆州刺史。”复查 《 贵州通志 》 ,乡贤首列尹名,是黔中之后学,允当矜式。

  但不知各属书院,有无奉祀木主,合垂拐查。为此,牌仰该府,转饬所属州县,立即查明该处书院内,如尚未设尹公木主即由地方官捐廉恭设,奉祀其木主,上书‘汉儒尹公道真先生之神位’俾肄业诸生,岁时礼拜,以发其尚友之思。仍将尊办缘由报查 … … 自此,边隅弦诵,朝夕观瞻,不特后世咸之宗,允副大宪敦崇之典矣”。( 《 正安州志》 ) )由此可知,全省各府县学书院,在嘉庆二十年后,始设尹公木主,形成尊崇尹公之大气候。才有“凡属牂牁旧县,无地不称先师,食乡社”的盛事(郑珍语)。
 
正安尹道真务本堂
正安尹道真务本堂
  民国 32 年(公元 1943 年)贵州省政府编纂出版的 《贵州名贤传·尹珍传》 载:“正安新州地方有个务本堂,就是从前尹先生讲学之处,可以说尹先生是贵州文化的开创人,正安是贵州文化的策源地,为纪念这位先贤,特呈准中央政府,将正安县划出一部份,另设一个新县,称为道真县”。以尹珍名字命名,还可追溯到唐宋时,土人深感尹珍教恩,以地命名珍州,寄托怀贤情思。

  “道真教授南域,许应之学,久餍饮于文人学士獠妇苗童之口,故因其斯爱斯传者以名其郡,命名之中怀贤寓焉”。“昔言子传学于吴文翁教化于蜀,先生可以媲美,先生谓珍,是以后之人以珍州名其乡。复谓其名用其字真安州以生先字道真也;不斥其字更其号名正安州,以先生号道正先生之学久乃益光。曰务本、曰乐道,小学经艺允为百世之师矣”。( 《 正安州志) ) )民国时期,新州毋敛坝地方还以“务本乡”、“故里乡”命名。并有“汉儒尹道真先生故里”石碑,惯称“故里碑”。绥阳县旺草场亦名“尹珍场”、“尹珍乡”,今旺草仍有“尹珍中学”、“尹珍小学”。绥阳县城有“尹珍路”,正安县城有“尹珍广场”、“尹珍大道”,文化路图书馆旁有尹珍塑像。遵义市“三阁公园”内建有“尹珍堂”内立尹珍塑像,纪念汉代三贤尹道真先生。

  明清两代,争相考证尹珍,研究尹珍。以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 1 604 年),绥阳知县詹淑撰 《尹珍讲堂铭 》 为最早考证尹珍籍贯的人。遵义知府赵遵律撰 《 尹珍考 》 ,赵宜霖 《 重修务本堂小序 》 ,莫与俦 《 毋敛先贤考 》 ,余正燮 《 书后汉书 · 夜郎传 》 ,于钟岳 《 尹道真先生务本堂碑记》 莫庭芝 《 尹先生祠堂记 》 ,四川举人袁蔼如《 尹珍考 》 等考证文章最有影响。

  现代,亦出现尹珍研究热。万大章《 汉尹珍学历考 》 ,王燕玉 《 尹珍的身世籍贯遗迹考说 》 ( 《 贵州文史丛刊 》 ),邱仲书 《 贵州文化开山祖师尹道真先生轶事 》 (台湾 《 黔人 》 杂志)。周子言 《 尹珍籍贯考》 (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 )、黄明福 《 汉代名儒尹珍与道真县 》 ( 《 贵州方志 》 ,陈福桐 《 六千举人,七百进士 》 ( 《 贵州文史天地 》) , 刘学株《 尹珍故里的沉思 》 ( 《 贵州日报 》 ),邱洪 《 尹珍的乡里及地名遗迹考 》 ( 《 贵州大学学报》 ),潘大成 《 道真县与汉儒尹珍 》 ( 《 黔人 》 杂志),黄万机的最新研究成果 《 尹珍与“毋敛学”)等。这些研究成果,分别从历史、地理、民情习俗、宗教信仰、文化背景、汉学渊源、地名遗迹等考证,对尹珍进行研究,为贵州文化寻根,褒扬尹珍在文教史上的贡献。
编辑本段人文蔚起
  
正安尹道真务本堂尹珍像
正安尹道真务本堂尹珍像
  正安因汉儒尹珍而名扬于世,人因地传,地因人传。至今一千九百年来,尹珍文化流风遗韵,沾溉深远,承前启后,人文蔚起,成为一个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现象。尊前贤,励后学。正安人世世代代继承着赋诗填词写文章,习书画,崇尚科学,喜爱读书的优秀美德。正安文教事业蓬勃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正安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大学、中专生,输送硕士研究生 20 余名,博士研究生 6 名。其中 5 名教授、博士分别留学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在德国的冯育坤博士,在日本的郝明辉、郝双辉兄弟双博士,在美国的邬小青博士、徐孝德硕士,在北京的着名世贸专家张汉林博士,戴江鸿硕士任美国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驻北京大中华区经销总经理。

  他们在学术和事业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正安人在省内外高等院校担任教授的着名学者和专家比比皆是。如西安音乐学院的陈代霖教授、浙江美院的陈仲常教授、湖南长沙师大的王青教授、北京体院的程建平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贾娟、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张汉林教授、广东肇庆大学的骆礼刚教授、贵州大学的青敏、李朝龙、高荣盛、贵州师大的郑亚宇、蔡成效教授、农学院的向显衡教授,财经学院的李永书、陈安教授,遵义医学院的简祖寿教授,贵州教育学院的彦迈教授等,正安人在全国全省工作的教授、专家、高经工程师等各类高级技术人才拥有数百人。

  据《正安籍在外人才录 》 1993 年收搜集到全国 23 个省市入编的 572 位在外工作人员中,有大学、 大专以上学历的 266 人,中专中师学历的 117 人,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 233 人,县团级干部 143 人。特别是文学艺术的崛起,闻名全省,出现有文志强、石定、赵剑平为代表的全国知名作家,以及刘世杰、赵进争、江定元、陈仲常、陈代霖、简承国、蒲明州、李云翔、钟涛、韩继权、李启明、李克礼、刘国治、陈昌霖、邱仲书、谭文长、陈义忠、叶金国、王华、王美泉、罗遵义等 30 多名在全国全省有成就和影响的文学艺术家。他们以乡邦文化为根基,以改革开放为背景,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石定的 《 公路从门前过》 获全国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水妖》、《公路从门前过》(小说集)、《天凉好个秋》(小说集)分别获全国民族文学奖,并由英、日、意、泰、印等国家文字翻译出版。

  赵剑平的中篇小说集《远树孤烟》、短篇小说集《小镇无街灯》、《赵剑平短篇小说选》、散文集《挂在悬崖上的小街》和即将出版的长篇小说《带铐的豺》等。赵进争的长篇小说《悠悠岁月情》,短篇小说集《难忘的爱情》、散文集《名山秀水情》、《遵义名胜》、《翰墨深情》。罗遵义与人合着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江湖浪迹》,马家华的诗歌、散文集《四月的黄昏》、《一缕馨香》,陈义忠的小说集《小镇风流》 、 《隐情》,刘祖建中篇小说集《悠悠恋歌》,叶金国散文、故事集《旅程回溯》李丛山散文集、《写真集》;罗盛光散文、报告文学集《七月流火》、《名城之鹰》,刘忠扬的诗集《永远的询问》、王芳诗集《遥望高原》,刘华诗集《原上梅》,刘大林的寓言诗集《乞丐与樱桃》;江定元的《江定元书法选集》,田景安等着的歌曲集《中国企业之歌》,人民日报社编辑出版的正安大型摄影画册《大地》;邱仲书主编的新县志《正安县志》、《黔北古凤·正安》、《邱仲书书法作品集》等,县文联主编的报告文学集《天楼雄风》,旅台学人李永久的译着《论政府》、《常识及人权》、《政府简论》,在台湾出版发行。刘国治以英语创作的《纳斯雷登故事》、《孔子故事新编》在台湾出版;彦迈主编的《中国篆刻大字典》获西南西北九省区优秀图书特等奖,贵州省优秀图书一等奖。此典是我国收字最多最全的一部篆刻大字典,可谓中国篆刻艺术的一块里程碑。

  杨欧版画作品《苗寨印象》在澳大利亚美术馆展出并被收藏。当代贵州知名的三大刊物之一的《山花》文学月刊,是正安人文志强长期担任主编,后又担任《文史天地》杂志主编;台湾《黔人》杂志,是正安人李永久担任发行人兼总编;《遵义文艺》先后有正安人赵进争、石定、赵剑平、陈义忠担任主编和副主编。《遵义晚报》先后有正安人巴俊峰、李丛山、李贵生担任总编和副总编,县内文艺刊物《蜜乡》、《正安文化》、《古凤新声》、《芙蓉江文艺》、《正安文艺报》、《正安报》等报刊,团结和扶持了大批文艺爱好者,先后创作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 6500 多篇,其中省级刊物发表 950 多篇(首),获奖作品 315件。已出版个人作品集 30 余部。其它音乐、美术、书法、摄影、戏剧、电视剧创作成就也十分突出。正安文学艺术界以其获奖作品多,门类齐全,人才出众,鼎立黔北,闻名全省。正安县被誉为“文化之乡”。中宣部推出“中国千乡万村书库”工程,贵州全省村级图书室共 2000 多个,正安县即有 700 多个,实现了村村有图书室。
 1997 年“贵州省千乡万村书库工程现场会”在正安召开,获全国“万村书库工程”先进县。人民日报海外版以 《 尹珍故里书卷飘香 》 为题作了报道,赞扬汉代西南文化大师尹珍故里的文化风气,历经千余年而不衰。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