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孤拓隋龙藏寺碑
  • 明孤拓隋龙藏寺碑
  • 明孤拓隋龙藏寺碑
  • 明孤拓隋龙藏寺碑
  • 明孤拓隋龙藏寺碑
  • 明孤拓隋龙藏寺碑
  • 明孤拓隋龙藏寺碑
  • 明孤拓隋龙藏寺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明孤拓隋龙藏寺碑

6900 全新

库存100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公礼

出版社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1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1-02-19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龙藏寺碑》又名《正定府龙兴寺碑》。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十二月立。整纸搨高一百五十六厘米、宽八十九厘米。碑阳三十行、行五十字;碑阴及左侧为题名。碑阴五列,列三十行;右侧无字;左侧三列,上列六行、中列八行、下列二行。额呈半圆形,浮雕六龙相交。额高四十二厘米、宽三十一厘米,共十五字:“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
碑在河北省正定县龙兴寺前殿。龙藏寺是龙兴寺的前身,始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5年),后毁废,在其故地上重建,时宋干德元年(公元963年),更名为龙兴寺,俗名大佛寺。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13年)重修,定名为“隆兴寺”。《龙藏寺碑》记载了恒州刺史鄂国公金城王孝(仙)奉勅劝奖州内士庶一万人等捐资建造龙藏寺之事。
该碑末行有“齐开府长兼行参军九门张公礼之”字样,“之”下缺损,不能确定是“撰”还是“书”字,故难以确指张公礼是撰者还是书者。今人据原石残损处辨析为“制”字,可供参考。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距北齐灭亡(公元577年)已有十年,为何张公礼依旧署“齐”?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云:“其大书齐官,……其时南北分疆,兴亡迭代,为之臣者,虽不获一节以终,而心之所主,见于称名之际者,固较然不易如此。”“书者不以为嫌,当时不以为禁,此皆有古道。”
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载,搨本有:
“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时黄云(僊裳)旧藏并跋(即此本),后归嘉兴唐翰题,唐翰题跋云较近搨多七十八字;
王懿荣旧藏明装小本,四行“坐斯来舍”后缺二十八字,后以嘉道黑墨搨本补全。以上两本为明初搨本;
端方藏本,搨墨过浓,装裱乱,题为宋搨,实明中搨本;
残本,时间在上图本与端方本之间,今藏历史博物馆。”
此外尚有赵世骏、褚千峰、龙潜、庄叔眉诸本。明初搨本字口清晰,笔划平均,因捶搨摩擦及风雨侵蚀,日渐细瘦泐损。碑中有大量异体字,例如“践阼”为“践祚”,“何人”为“河人”,“伽蓝”为“伽篮”,“怀”为“坏”,“五台”为“吾台”,等。清·王澍认为是“当六朝荒乱之余,同文之治破灭已尽,此虽已稍归于正,而其宿气犹有存者。”
清·杨守敬《平碑记》云:“细玩此碑,正本冲和处似永兴(虞世南),婉丽遒媚处似河南(褚遂良),亦无信本(欧阳询)之险峻之态。”清·王澍《虚舟题跋》将此碑与唐碑递嬗关系总结为“盖天将唐室文明之治,故其风气渐归于正,欧阳公(修)谓有虞、褚之体,此实通达时变之言,非止书法小道已也。”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云:“《张猛龙》足继大令(王献之),《龙藏寺》足继右军(王羲之),皆于平正通达之中,迷离变化不可思议。”清康有为更是认为“隋碑渐失古意,体多闿爽,绝少虚和高穆之风,一线之延,惟有《龙藏寺》。《龙藏寺》统合分隶,并《吊比干文》、《郑文公》、《敬使君》、《刘懿》、《李仲璇》诸派,荟萃为一;安静浑穆,骨鲠不减曲江,而风度端凝,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虞、褚、薛、陆传其遗法,唐世惟有此耳。”(《广艺舟双楫》)
纵观此碑,用笔瘦劲沉着,深挚冲和,结体平正秀雅,婉丽清疏,可谓秀雅宽博幽深集于一炉,为楷书神品。上承六朝碑石余意,下开唐楷之先声。定分隶向楷书过渡之书体,有独特的姿态风神,可以说是书刻双绝。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