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时期北大校长周培源赠“余社吟壇”铜鼎双钩铭文书法铜墨盒
  • 民国时期北大校长周培源赠“余社吟壇”铜鼎双钩铭文书法铜墨盒
  • 民国时期北大校长周培源赠“余社吟壇”铜鼎双钩铭文书法铜墨盒
  • 民国时期北大校长周培源赠“余社吟壇”铜鼎双钩铭文书法铜墨盒
  • 民国时期北大校长周培源赠“余社吟壇”铜鼎双钩铭文书法铜墨盒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民国时期北大校长周培源赠“余社吟壇”铜鼎双钩铭文书法铜墨盒

6800 八五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制作者不详

尺寸1 × 1 × 1 cm

上书时间2016-08-05

莹莹书画斋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包老,铜制规格92*92*27毫米,品相如图完好。邮资15元。
备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1]。1924年周培源毕业于清华学校,1927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央常务委员,第五、六届中央副主席,第七、八届中央主席,第九届中央名誉主席。[2]1993年,经中国有关部门的批准,正式成立周培源基金会。1902年8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周文伯是清朝秀才。母亲冯瑛生有一子三女,周培源排行第二[1]。1919年,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中等科。学习期间,发表数学论文《三等分角法二则》,受到当时数学教授郑之蕃的赞许[3]。1924年,由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1929年回国,被聘为国立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其时年仅27岁,并先后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授。[3]1932年,周培源与王蒂澄女士结婚,生有四个女儿。王蒂澄退休前,一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书。[5]1936年至1937年,据清华大学休假规定,周培源赴美国,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其间参加了爱因斯坦(Einstein)亲自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并从事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1937年,他假满回国。不久,抗日战争爆发。7月底,平津沦陷。8月,侵华日军开进了清华园。周培源受校长梅贻琦之托,安排学校南迁,曾先后任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教授。在这期间,他抱著科学家应为反战服务,以科学拯救祖国危亡的志向,毅然转向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1943年至1946年,周培源再次利用休假赴美国。他先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从事湍流理论研究,随后参加美国国防委员会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海军军工试验站从事鱼雷空投入水的战事科学研究。当时,周培源明确提出:不做美国公民;只担任临时性职务;可以随时离去。1946年7月离职去欧洲参加牛顿诞生300周年纪念会和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他还参加了在法国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应用力学大会,并被这次大会以及会后新成立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选为理事。同年10月,周培源由欧洲重返美国。[6]1947年2月,与夫人携三个女儿全家离开美国返回上海。4月回到北平,继续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并相继担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1年因年事已高,周培源主动辞去了校长职务。1951至1982年间,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7]。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