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1949年“幽默闲适”民国名刊《论语-半月刊》创刊-176期(合订12厚册)
¥
23800
八五品
仅1件
出版单位论语-半月刊社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32
上书时间2016-01-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商品描述
-
保真。再现,反映1932-1949年期间民国社会,文学发展历程,很是难得,计有创刊-60期,73-116期,154-176期(现总128期合订12厚册),品相如图好(每期原封面,封底基本齐全,8-95品,大多品相9品左右)
备注:引----《论语》半月刊林语堂主编,模仿的是英国老牌幽默杂志《笨拙》,就模仿水准而言,以后的中国期刊再无后继者。只是《论语》流行之时,这片大地正满目疮痍,谈幽默真是不合时宜。因此《论语》一直得不到正统学派的好评,认为它是消磨革命斗志的麻醉品。《论语》创刊在1932年9月,到“卢沟桥事变”时停刊,出刊117期。1946年12月复刊,期号续前为第118期,出到第177期(1949年5月)停刊。《论语》有许多专号,如:“美术批评专号”,“萧伯纳游华专号”,“阳历新年专号”、“西洋幽默专号”、“中国幽默专号”、“现代教育专号”、“鬼故事专号”、“家的专号”、“灯的专号”、“睡的专号”、“逃难专号”。邵洵美还设想做一期“懒的专号”,可惜刊物停了,最终没有“懒”成。《论语》的封面也是诱人购藏的因素,丁聪画了两期,张乐平画了几期,画得最多的属丰子恺,复刊以后所出61期的封面几乎都是丰子恺的漫画,其升值潜力自然不言而喻。《论语》的影响很大,当时甚至分流出一个文学派别——论语派。对这本杂志,人们一直是是贬多褒少。文学史家认为,林语堂所办的《论语》半月刊基本可称是《语丝》的延续和发展,不过是多了一块“幽默”的招牌。《论语》创刊后的撰稿人大多是原来语丝派的骨干,如孙福熙、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川岛等人。林语堂制定了《论语社同人戒条》十条,其中有“不拿别人的钱,不说他人的话”,“不附庸权贵”,“反对肉麻主义”等,可说是继承了语丝遗风中的“自由思想,独立判断”的宗旨。但是,“不破口骂人”的戒条,却又反映了他“费厄泼赖”的主张。《论语》创刊之初,宋庆龄、鲁迅、郭沫若、茅盾等著名左翼人士都为之撰稿。同时,投稿的也有蔡元培、胡适、周作人、吴宓、朱光潜等自由派人士,可说是中国文坛精英的大荟萃,包容了不同倾向的著名作家。那时,人们戏称《论语》的撰稿人为“三老”,即老舍、老向和老谈(何容);“三堂”即知堂(周作人),鼎堂(郭沫若)和语堂。《论语》畅销一时,特别受到青年学生欢迎,在当时各种杂志中可谓是名列前茅。不过,在当时的形势下,论语派标榜绝对的中间立场是不可能的。《论语》杂志曾经刊出不少揭露社会黑暗的文章,用笑声去讽刺千奇百怪的病态社会。但另一方面,左翼作家也很反感《论语》中一些为玩笑而玩笑的作品,开始批判林语堂的趣味主义和自由主义,并指斥其为“麻醉文学”。他们为对抗林语堂的《论语》杂志,由陈望道主编了《太白》杂志,专门发表杂文类作品。左联的文艺理论家胡风还写了《林语堂论》,认为林语堂提倡资产阶级文学,并对他进行全面批判。而鲁迅与林语堂有多年交情,在《论语》创刊后曾经为该刊写过12篇文章,但他始终对“幽默文学”持保留看法,认为“现在又实在是难以幽默的时刻”,“榆关失守,热河吃紧”,因此,在国难当头之际,“我不爱‘幽默’。”鲁迅以后与林语堂越来越疏离,据说主要是因为林语堂未参加杨铨的入殓仪式。幽默、性灵和闲适是林语堂文艺思想的三个支点,他企图通过幽默来改变中国现实,继而改变中国人的苦闷人生;他提倡性灵就是主张在文学上发挥个性,表现真思想,真情感。“论语派”的小品文思想和艺术上的特征非常明显。较之于五四以来的散文所具的感伤、浪漫、矫情、教化色彩,“论语派”的小品文便显得从容睿智,轻松自然,它对于现代散文审美领域的开拓是人所共见的。其最大的局限性是有意超离现实,缺乏当时的主流文学对现实的批判力度。现在对林语堂的这几个刊物进行研究的人不少,还有以此为硕士博士论文题目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